• 当前位置:首页 恐怖片 黑天鹅

    黑天鹅

    评分:
    0.0很差

    分类:恐怖片美国2010

    主演:娜塔莉·波特曼,米拉·库尼斯,文森特·卡索,芭芭拉·赫希,薇诺娜·瑞德,本杰明·米派德,克塞尼亚·索罗,克里斯汀娜·安娜波,詹妮特·蒙哥马利,塞巴斯蒂安·斯坦,托比·海明威,塞尔吉奥·托拉多,马克·马戈利斯,蒂娜·斯隆,亚伯拉罕·阿罗诺夫斯基,夏洛特·阿罗诺夫斯基,玛西娅·让·库尔茨,肖恩·奥哈根,克里斯托弗·加廷,黛博拉·奥夫纳,斯坦利·B·赫尔曼,库尔特·弗勒曼,帕特里克·赫辛格,莎拉·海伊 

    导演:达伦·阿伦诺夫斯基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本线路为优质线路,可优先选择。

    猜你喜欢

    • TC中字

      陌生人:第一章

    • TC中字

      塔罗

    • HD中字

      九人禁闭室

    • 更新至1983

      阴阳错

    • HD中字

      危险人物2021

    • HD

      活着(美版)

    • HD国语版

      枕边有张脸

    • HD

      午夜微博

     剧照

    黑天鹅 剧照 NO.1黑天鹅 剧照 NO.2黑天鹅 剧照 NO.3黑天鹅 剧照 NO.4黑天鹅 剧照 NO.5黑天鹅 剧照 NO.6黑天鹅 剧照 NO.16黑天鹅 剧照 NO.17黑天鹅 剧照 NO.18黑天鹅 剧照 NO.19黑天鹅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纽约剧团要重排《天鹅湖》,因前领舞Beth(薇诺娜•赖德 Winona Ryder 饰)离去,总监Thomas(文森特•卡索尔 Vincent Cassel. 饰)决定海选新领舞,且要求领舞要分饰黑天鹅与白天鹅。Nina(娜塔莉•波特曼Natalie Portman 饰)自幼练习芭蕾舞,在母亲的细心关照下,技艺出众。这次,她希望可以脱颖而出。然而,在竞争中,她发现心机颇重的Lily(米拉•库妮丝 Mila Kunis 饰)是自己的强劲对手。在选拔中,她的白天鹅表演的无可挑剔,但是黑天鹅不及Lily。她感到身心俱疲,回家还发现了背部的红斑与脚伤。她一个人找到总监,希望争取一下。总监趁机亲吻她,却被她强硬拒绝。结果,总监居然选了她。队友怀疑她靠色相上位。在酒会上,Beth甚至当众发泄。这种压力外加伤病,一直影响着她的发挥。总监启发她要释放激情,表现出黑天鹅的诱惑。在强大的心理暗示中,她似乎也滑向了黑天鹅的角色……

     长篇影评

     1 ) 考前综合征

    想说,看了以后百般不喜欢。
    不是不喜欢,只是无感。
    想给两颗半星,豆瓣没这设置,给了三颗。觉得亏了。

    不知道为何,豆瓣上如此多的人追捧,甚至有很多我很喜欢的友邻赞不绝口。
    但,这并不是一部我喜欢的电影。这几年都不敢在豆瓣评论。说喜欢,被猜疑;说不喜欢,又会被攻击。
    不过随便好了。
    不喜欢。

    一开始还心怀侥幸,觉得没有交代的地方是悬念。
    我错了。
    这本来是一个情节很简单明朗的故事,要说清很容易。要故意说不清,也有说不清的讲法。

    惊悚最常见的方式是悬疑,悬疑最大的关键在于兜圈子和抖包袱(想到三苏,他在这点上做得太好)。
    如果不屑于此,也有更紧凑的套路。
    仿佛要讲点什么又什么都点到为止一带而过,让你怀疑所有人又在你准备怀疑前打消你所有念头。
    这种方式拍惊悚片,还真是矜持。

    所以首先这是个失败的故事,然后这是个失败的惊悚故事。
    没有故事,没有情节,没有恐怖。
    首鼠两端的精神分裂,在欲望和克制上的顾影自怜,晃动的镜头和突然反打的招数,让我以为是落魄的法国导演流亡好莱坞不得不屈尊于主流,又找不到主流的定位究竟在哪里。

    要么[两生花],要么[孤儿怨]。你不能跳一支芭蕾舞就企图俘获所有观众。

    但它要讲的东西我明白。
    这就是大型考试前的一场噩梦。
    梦见考试迟到,梦见进错考场,梦见答满的试卷写着别人的名字。
    紧张。慌乱。犹疑不定。又忍不住怀有一丝期望。
    在镜子前面不断不断对自己说你能行你可以的,却在睡前关灯的一刹那涌起无限绝望。
    片尾时心底泛起淡淡哀矜,于人于己。

    音乐很好,演员太漂亮。[天鹅湖]这个故事本身又萌又虐。仅此。

     2 ) Dance (together) with your heart

    在大规模上映之后,又去影院看了一遍。了解剧情的情况下,这次更是能够专注到一些上回看不到或者注意不到的细节,也能对电影整体有些思考。其中几点感觉比较强烈就加在开头。并且补充两个关于电影中配角的理论

    整体上最强烈的感觉还是Natalie Portman的精湛表演。记得在Lost剧终的时候,有听到美国的评论员夸奖Terry O’Quinn在里面饰演John Locke的卓越表演时。说法是当他在饰演之后黑烟怪的时候:“His eyes changed”这其实是一种很传神的说法。台词念好不难,动作做不对也可以纠正,但是要演对眼神却是非常难的,而要演出两种不同的神态眼神更是登峰造极难。看过的人应该都能感觉到那种变化,他从之前彷徨无助的中年失败者到之后的阴险狡猾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千年老怪,一定用心把两人的心态都摸透了才能演成那样精确。

    而这部里面的Natalie Portman的表演与之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在最后表演黑天鹅的时候,之所以有那么大的震撼力和感染力,除了音乐和舞蹈的视觉效果,她的神态和眼神也是无比惊人和有穿透力的,气势上充满了自信和魔力。这次回头重新看到前面大部分时间里,Nina的唯唯诺诺,灰头土脸,担惊受怕的样子,其实震撼更加强烈。她把二者都能演绎得那么精确传神,就不得不感慨这个28岁的女孩的神奇之处了。除此之外,每次她在洗手间化妆室独自面对镜子的时候都是极其高难度感情表演,观众可以看到她那种平时在人前强行压抑,而到了独处的时候释放出来的感情。这部里面用了极近的长镜头拍摄这种场景,其实是最充分地考验演技的方法。而她做得天衣无缝而且一次比一次更精彩。其中的最经典当数她获得Swan Queen角色之后给妈妈打的那个电话:一方面开心激动选上结果,一方面回首这个苦涩委屈艰辛的过程只有自己知道,又不由得泪下,而同时又有点紧张自己是否能演好……短短的一分钟,她的脸上完美诠释了这语言无法表达的万千感情。观众看到了真是世界里的小女孩一个人躲在洗手间里为自己努力多年终于等到的成功而感情彻底爆发,这几十秒,超出完美许多。不过看她12岁时就能有Leon里那种表演,其实也不会太让人惊讶了

    其后是之前说到过像我这种感兴趣的人,会回电影院去再看一遍,试图搞清楚那些片段哪些是幻觉,哪些是真实的场景。可是即便我第二次看完,还是无法对一些部分是否真实给个确定的答案。比如去找Beth那段到底是怎么回事之类的,影片本身似乎没有要视图把所有细节都自圆其说,留给了观众自己一定的分析想象空间。如果作为悬疑片来看,由于这一点似乎略微有些不足,但是相信导演本身就没有将其定位为悬疑片,其实从某些角度看更像是现代文艺片。我并不知道现代文艺片的精准定义,但是可以确定的就是这一点略微的不足对影片整体效果影响微乎其微,可能重看的时候会稍微少一些:“啊!原来如此。。。”的感慨,但是如果导演为了迎合完善的解谜效果而哪怕一点点削弱了感染力的话,必然是得不偿失。这样想想现代文艺片的说法其实很有道理

    最后一点是我一个学音乐的朋友提出的。他觉得这部影片整体节奏是他看过作品中最为出色的,起承转合是做得非常好。在这种非靠悬念解谜为主打的片中,他这种惊悚悬疑的手法看似没有必要,但其实是导演编剧精心安排的。目地就是自始至终牵引着观众,经常在紧绷和松弛之间不断地来回切换,既不如大部分文艺片一样始终偏于平淡,也不似恐怖片那样频繁越界。而是逐渐吸收观众的注意力,让观众在两个小时的时间里越来越投入,注意力越来越集中,直到最后气氛上已经烘托到一个高点时,同时将故事带入高潮。这时观众心理彻底被击穿,心里上在最投入的时候受到最强烈震撼,效果极佳。这是一种非常高明的心理学手法,朋友告诉我这种手法音乐作曲中有不少人会试图运用。这也说明了为什么很多人觉得这部电影情节上复杂度不够,但是又有很强的感染力;也说明了为什么影院观看的效果会比下载的好看很多。国内引进的可能性很小,不得不说是个巨大的遗憾


    配角们作用的理论,这里抛砖引玉了:


    Lily/Beth理论(严重剧透):
    Lily代表的是Nina对现存竞争以及自己弱点的恐惧,Beth象征的是Nina对自己未来的忧虑,她担心将来会有新的竞争对手并且自己会老去。一个代表的是近忧,一个代表的是远虑。二者共同作用让Nina处在极大的精神压力之下

    关于Lily,Nina深知自己身处全世界所有舞者都艳羡期望取代的位子,同时她知道自己的弱点是无法放开,不能完全融入黑天鹅那种张扬放纵的表演要求,而Tom的不断强调和夸张的失望表现又让她越来越惧怕自己这个弱点,强烈畏惧会失去角色。于是Lily作为她的竞争对手,并且是最符合黑天鹅表演要求的舞者,作用就随之无穷放大,混杂了她自己内心的另外一个黑衣Nina也就是与Nina性格本身完全对立面的一个自我交互出现,并且越来越频繁,成为了她的最大对手和阻碍她的假象敌人。
    这种心理推动着那个黑暗Lily一次次充满了她的幻想视野,几次比较明显的包括她从酒吧后跟随她回家的那个Lily,以及最后在化妆室刺伤并且拖进洗手间的Lily,这两个部分电影中都利用黑衣Nina的方法强烈明示了那仅仅是她自己幻想,而她欢愉以及刺伤的对象都是她自己内心的黑色Nina。
    此外也有几次不是非常明显的部分,比如在后台和Tom偷情的那个Lily,以及最终表演时和男舞者亲密接触的Lily,似乎无论真实与否理论上都能接受,但我更倾向认为这些也是Nina的幻想。
    真实中的Lily一定确实是觊觎Nina的角色也希望她失败,但是她也并没有用恶性的方法去竞争,并且能够坦然承认Nina的出色表现。这两点从她最后几次正常状态出现都能充分说明(看到Nina冲进剧场语气失望,最后一幕前到化妆间恭喜Nina的表现)。

    关于Beth,Nina所看到的情况与真实应该相差不远。老Swan Queen多半确实经历了很多痛苦,摔烂化妆室,失势后对Nina和Tom的直接咒骂,以及主动车祸断腿,多半都是真实的。其实这种新城代谢非常正常,出现在所有地方,每时每刻在任何领域都会发生。然而一般来说,刚刚得势的青年新一辈,意气风发,都不会感受到旧人的痛苦,之所以本片要有很多的篇幅描述她这种恐惧,首先是Beth一直是她的目标,从她偷窃Beth东西的部分已经可以看出,而当长期的偶像变得如此悲惨之时,不可能会无动于衷。其次也是强烈突出了她偏执的患得患失,并且对完美的要求极高,无法忍受任何潜在的失败。同时我也愿意相信这里面与Nina白天鹅的善良的本性有关,善良纯洁的白天鹅不愿意看到自己喜爱得人变得如此悲惨



    母亲理论(严重剧透):
    对于情节上大多数争议的焦点集中在Lily和Beth上,以及最后表演前夜Nina在练舞房熄灯后看到的Tom以及魔王是否完全幻想,然而关于母亲的真实性很少人有怀疑,即便所有人都觉得这个妈妈是很诡异的。
    但是我的美国朋友提出过一个关于剧中母亲的理论。刚听的时候我觉得很荒唐,但是仔细想想觉得确实还是值得推敲。理论就是这个母亲其实是并不存在的,而是Nina心中自律性的一种潜意识意向。她的母亲也许在她幼年或者是少年时候就离开或者去世,但是她脑海中一直保留了那个对她严格的母亲形象,并且母亲对待她的方式一直保留对一个小女孩的严格和限制,甚至她的房间都是按照幼女的方式布置的。
    这位美国朋友最终放弃了自己的理论,原因是周围的人都用最终Tom接到Nina母亲电话说Nina生病不能演出来反驳。他觉得确实这里无法说通。但是我并不觉得因为这一点就能完全驳倒这种理论。如果她的精神上确实分裂成她自身以及儿时母亲两个对立面,完全还是可能她自己“变为”那个对自己女儿非常Defensive的母亲给Tom电话,然后自己又变回女儿挣扎地跑去了剧院。
    对于这个理论我从两个角度出发地想了下从而保留了其合理性:首先其实所有母亲对Nina讲的话都完全可能是她自己对自己说的。想象一下她自己精神上存在这那个对她严格要求并且高期待的母亲,这股力量不断推动着她自己前进,努力,并且相信她。在她极其渴求这个角色的时候告诉她:"you are the most dedicated dancer in the company"算是一种自我激励;然后在她畏惧Tom对她有侵犯的时候,母亲就站出来说:"i just hope he didn't take advantage of you." 一直到最终,整个过程母亲的态度和台词都紧密跟随她的心理活动。都完全可以理解为她对自己所说

    另外一个角度更加重要:母亲每次出现的时机,很多地方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合理性。首先是母亲行为很诡异,似乎唯一职业是在家画极其诡异的的面部画。并且除了给Nina买蛋糕和最后在剧院出现以外,都没有离开过家里。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到,其实影片中母亲并没有和任何除了Nina以外的人物有直接的交流对话。仔细想想好几幕母亲场景,都有点自身内心冲突挣扎的成分存在:
    一. 吃蛋糕一幕:正常母亲哪会因为女儿不想吃蛋糕,就马上气着说着是垃圾要丢到垃圾桶。Nina可能是自己买回了大蛋糕要庆祝,随后内心自律一面(也就是化身母亲)马上说不行这个太多了不能接受然后要丢掉,丢掉之前又觉得诱惑很大,自己用手指挖了一点奶油尝了尝。(我不知道女孩和母亲的关系一般怎么样,但是这种舔对方手指上奶油我还是觉得有点奇怪的)
    二. Nina自慰时看到的母亲:妈妈那个时候出现相信吓到了不少人,其实前一天晚上Nina并没有太多不正常,母亲不太可能需要坐在旁边看着她一直到睡着。这个时候可能又是她内心的自律出现,停止了她这种“放纵”,她自己也羞愧至极
    三. 真实的Lily来家里找Nina出去吃饭/喝酒,母亲开门后立马关上,几乎没有对话的时间。然后当Nina出门和Lily说话的时候,母亲出来让Nina留下的几句话里,也没有任何一句是和Lily直接说的。这一段理解成Nina自己对是否要去的心理斗争也非常合理
    四. Nina和那个假Lily过夜后,妈妈漠然地看着她迟到并且错过重要排练,我们已经知道之前的晚上Nina并没有带Lily回家,如果妈妈存在,她看到的无非也就是一个出去酒吧high过以后回来很迟的女儿。无论出于任何理由,一个看重女儿职业的母亲都不可能因为这个原因让女儿的职业生涯受到毁灭性打击。而那个坐在沙发上的妈妈,怎么看都像是不存在的,更像是Nina自我愧疚的挣扎

    除此以外的好几个母亲出现地方也都可以用类似的方法解释。可能略微有点不好解释的就是手机不断接到的妈妈的电话。可是即便是电话,也可以明显看出完全是Nina个人看到听到的感觉。既然之前几秒钟她可以看到幻想中的黑衣自我走过,为什么过几秒不能接到幻象中的电话呢?她完全可以构想出一个严格要求自己的妈妈不断紧盯着自己,当自己有任何不好的想法的时候都以电话形式出现,起到约束警醒自己的作用。
    另外还有个细节,记得在最后表演白天鹅落台前她眼里充满的是谁?就是她的母亲。试问哪里有那么容易从万千观众中如此清楚看到一个人,当然我不否认这部分是真实的可能性,但是如果设想这个母亲是她假象出多年严格要求她并且对她有殷切期望的人,终于有朝一日她成功了,她潜意识在这个时刻一定会最想看到此时此刻的“母亲”,于是“母亲”就适时地出现在台下,看着她完美的表演。这样的解释是不是也更加/同样合理呢?
    简而言之这理论就是剧中母亲其实并不真实存在,只是她内心里一股严格自律的力量产生的幻影。这个理论如果能够成立并被部分人接受,其实将这部电影的档次又推高了一些,就有一点Psycho和Fight Club的成分了。这里拿出来开放大家讨论是否合理。

    ××××××××××××××××××

    很高兴看到关于母亲的理论能得到大家的注意和讨论,其实这就是我的初衷。今天收到豆友忘词的歌手投条说Nina背后的抓痕只有她自己和母亲看到,也证明了母亲的虚构性。我也觉得是个Good Point

    不过我慢慢觉得其实对于电影来说,并没有绝对正确的理论
    当初我提出这个说法也完全没有说就是认准了导演一定是带着这个理论和想法拍摄的,只是觉得如果这个理论可以成立的话,电影会更加精彩。其实我后来再看黑天鹅,就逐渐觉得要板上定钉地去说服别人妈妈是不存在也是极其勉强的

    关键是从什么角度理解,会让人在观影的过程中有更加好的体验和感受,能够觉得电影更加精彩。
    这也是为什么导演编剧从来都不会走出来认真解释解迷。我甚至总是感觉他们一定在背后偷笑观众们的over analyze,其实很多东西他们自己都完全没想到。作为个体观众来说,能说服自己,并且给别人或多或少的启发,就足够了。

    ××××××××××××××××××

    =================================

    “Dance with your heart” 套用前两年超女快男点评最喜欢的用词,可以是:用“灵魂”跳舞,但也可以有另一种理解:和自己的心灵舞蹈。

    周二深夜已过12点,当我从纽约林肯中心的一个小剧场走出,内心的激动与震撼久久不能平静。这是纽约今年入冬以来最寒冷的一周,深刻体会“冬天的纽约冷的这样直接”的同时,却感受到了很久没有过的巨大视觉听觉以及精神上的多重愉悦与冲击。

    这是绝对一部电影艺术的巅峰之作"Masterpiece"。对它我之所以不想吝惜任何溢美之词,因为它近乎满足了我对优秀电影作品的所有标准,并且在个人感情上也满足了我的所有喜好。影片中宣扬了一种艺术上精神:芭蕾的完美-Perfection并不仅仅在于每个动作细节都做到最精确,并且在于情感上的投入与诠释。本片在我眼中就像是最终Nina的完美表演,不仅仅达到了白天鹅的自然精确,并且做到了黑天鹅狂野的热情与放纵。在电影拍摄层面接近登峰造极,而又在需要情感爆破的时候”Let it go”,漂亮地让一部108分钟的影片有着远超这个时间的内涵。

    好了,影评还主要讲讲影片本身,下面试着从几个角度来讲讲这部Darren Aronofsky的电影为什么能达到这个高度。概念上,我觉得优秀的电影作品要达到的几个要求:
    1. 近乎从头到尾让观众投入(开始可以有短暂的热身部分,但是不能太久),即便对主题了解不多或兴趣不大的观众也能被带入;
    2. 剧本上有一定的复杂度,情节带有一定的回旋转弯(并不一定要像Nolan带你应那样有很多个弯,一个大的漂亮的回旋足以,例如Mulholland dr. 和Eternal Sunshine…那种);
    3. 主角有非常出色的表演,这种出色同时涵盖动作上和感情上;
    4. 高潮部分能有足够的剧情张力调动观众情绪随之升温,并且关心主角的遭遇;
    5. 超现实部分的强度弱于能够让观众共鸣的程度;

    而从我个人偏好角度上也有几个比较喜欢的方面,放在这部分就是因为我觉得这并不是好电影的必要成分,但是如果有的话我自己会更喜欢:
    1. 希望有一定的心理学元素,几乎所有我特别喜欢的电影都有一定的心理学成分在内;
    2. 我更享受略微偏于黑暗的作品,你说我心理阴暗也好,说是需要发泄也好。我就是客观感觉观看略微黑暗点的电影更好看;
    3. 希望电影能有一点智慧的挑战,就是往往第一遍看不能完全看明白,能够有让观众回味多次的冲动,并且内容上也有这个深度经得起观众重复挖掘;
    4. 除了影片第一主题之外,还有一个潜在内部的主题让观众品味;
    5. pp的女主角。。。我开玩笑

    下面我试着来说说<Black Swan>,并不一定按照上面的顺序但是应该能基本涵盖每一点。总之就是这部电影在上面的10个方面都做得完美或近乎完美,才造就了这样一部我心目中的满分影片

    开篇梦境:
    对于情节的带入,Black Swan开头那段Nina与魔王在黑暗中同舞的的梦境具有极佳的效果。即使我这种本身对于芭蕾兴趣不大的观众也为之震撼,从独舞部分到合舞部分,艺术表现力上近乎满分,而魔王的邪恶表情让人不由得关心主角命运。从而让梦境一结束,观众就凝聚了一定的注意力去关心主角的命运,而其后马上开始的选角部分又加深了这种关注

    身后跟拍:
    本片非常多地运用了跟拍,其实我自己并不是一个这种类同第三人称冒险游戏的拍摄手法的粉丝,但是不得不承认这部影片里面把这种方法用到登峰造极。影片的本身出发点和凝聚点就是Nina,观众能够不受干扰地全心关注她的命运和遭遇。在这种大环境下,跟随Nina的拍摄就极为出彩,观众仿佛和她共同体会了忐忑不安,惊悚,担忧和挣扎。很多时候,比如在化妆间里和酒吧等,明明可以用远景拍摄的时候,导演依旧利用了这种手法,就是更加加强了这种效果。
    DA在他导演的影片中都喜欢对演员脸部近距离拍摄,梦之安魂曲里面也是有大量的正面特写,常常都有长镜头。很考验演员功底。不过跟拍运用得如此之多还是第一次

    以上两点都让观众加倍投入。相较之希区柯克那种略带刻意调动观众情绪的剧情排列,这种手法显得更为自然,并且不需要像穆赫兰道那样要让观众看第二遍之时才大为叫好

    剧情波折:
    Nina的整个经历中大小波折无数,相信观众从头到尾都没信心最终到底是悲是喜,从和Veronica的选角风波,到母亲的怪异表现,到酒吧之夜和Lily的后续行动,到两次迟到和精神的近乎奔溃,再到化妆间的血案。观众似乎一次又一次的被说服最终会是一个惨烈悲剧结局。一直到最后一刻Nina从舞台顶端坠落,说:”that was perfect.” 观众才能放心。而直到此时导演还是耍了一个类同Inception的花招,到底结束之后她的伤势如何,观众也无从得知。在诸多回旋之中,最大的一个还是Nina在那么多事情之后还是得到了正式登台的机会,而她的表现,也同时将影片推入了让人窒息的高潮和结局

    高潮:
    高潮部分的表现张力甚至还要远胜过了开头的黑暗同舞。当Nina在舞台上演绎黑天鹅的时刻,那一段身上的羽毛随之深长,她的旋转更加投入而加速,而设想镜头随之一起旋转,最终到正面,我们看到一个停下来的完美干净的Nina原身,全场鼓掌。在这种时刻,相信所有影片观众都为之倾倒。高潮并不仅仅是这部分,我的个人感觉当Nina在前一天晚上心魔加剧,化身天鹅开始,所有观众就不由得随之身体前倾,更加关注主角经历,是否还能够成型还是就如<百万宝贝>一样彻底坠落,之后的每一秒,都充满张力

    现实与超现实:
    这个定义是我最近想出来的;对于普通人来说,每部电影都有超现实部分。然而导演和编剧如果恰当玩味,能够让观众在欣赏的同时,内心的共鸣能够成为主旋律,那就是一种至高技巧。之所以我如此喜欢穆赫兰道超过了同样讲梦境的盗梦空间那么多,就是因为觉得穆赫兰道就仿佛我们每天都会经历的一个梦境一样,细节上刻画得无比真实深入真是,让我仿佛想起了自己在许多人生抉择,或者等待他人给我人生抉择的时刻的那些挣扎的夜晚。而在Black Swan里面,这种元素同样存在。
    对于每个渴望成功的人,他们多少都会有正在经历的或者必须要经历的心魔。当心魔存在的时候,如何和心魔共舞?战胜心魔并非最高境界,与心魔共舞直到将至感化并且收为己用才是最大挑战。这部影片深入地刻画着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的内心的挣扎,共鸣在所难免。而类似的主题,像Fight Club可能就是因为超现实部分略微胜过的共鸣成分,所以并不能让我喜欢到同样的程度

    黑暗以及镜面效果:
    心理学的部分我上一段就略微提及了,当Psycho讲的是人格上的彻底分裂,穆赫兰道用梦境表现潜意识,二者都表现得相当完美的时候,Black Swan更多是关于潜意识和渴望带来的幻境。这种幻境大多是黑暗的。特别是电影中另外一个主要表现手法镜面效果,本片用了无数镜子,酒吧里的洗手间,家里的厕所,剧场里的更衣室,很多次当Nina背后镜子里的倒影转身,其间的惊悚就不用多说了。而她的身体的变化,很多地方和80年代电影The Fly一样,还好天鹅羽毛也要好看得多

    Double Entry Rate (骗二次电影票):
    有些电影就是第二次看和第一次感觉完全不同。穆赫兰道就是极致,不到最后你很难认知到前面是梦境,当你知道是梦境的时候,重看电影的感觉就极其不同,最后甚至有高端粉丝做了专门的网站细细分析哪些是现实哪些是梦境;略微差点的像Fight Club和Prestige那种,当你最终知道怎么回事的时候,回头看起来会有很多很多复活节彩蛋去挖掘,这还是蛮有趣的。
    可是鉴于电影嘛毕竟是收票的,要求太多观众都去再看一遍毕竟不是每个人都会感激的,所以穆赫兰道得不到高分可以理解。而<Black Swan>做得算是恰到好处,当曲终谜底揭晓,她唯一的敌人是她自己,那么观众就会好奇,之前那些是真实的,哪些是她的幻想。比如妈妈,Lily和Tom到底做了哪些事情等等。但是这些元素回头其实已经又并不重要了,喜欢的影迷可以再买票去看一遍(我就一定会),其他人也足够带着满意地心情Let it go回家去到IMDb上给个高分,这就是最高境界吧。

    性元素:
    性是这部电影里的潜在主题,电影中有很多很多和性相关的成分。Tom很多次利用性来引导Nina放开来表演,而Nina自己的潜意识里面也无数次涉足这个领域,另有关于Lily在里面的相关作用也是。导演丝毫不避讳地充分展现这个元素,并且对欲望诠释得入木三分
    记得很多年前有听到一个报道,说是前苏联体操队的一种比赛前促进女体操运动员表现的方法就是,让她们在比赛之前和教练组以及陪练组的男性过夜,据说这种方法效果极佳,促成了苏联体操队在90年代之前的统治地位,自然这件事情后来变成了丑闻。。。恰巧导演也是俄罗斯裔,不得不说这里面有异曲同工的地方。我们看到了一个女孩从全心扑在职业上,样样追求细节上的表现完美,到她遭到各种内外的诱惑,对身体逐渐认识和感受的过程。影片没有粗劣地直接描述她最终失身在哪儿,也算是一个点到即止了。

    演员表现:
    这部电影近乎算是Natalie Portman的个人表演,即使最接近她的配角Vincent Cassel和Mila Kunis的戏份也和她相隔天地。这个耶路撒冷出生的女孩再一次让人无比惊喜。我不知道她儿时学过多少芭蕾可以支持她给出如此完美的舞蹈表演,而在情感诠释Nina,以及入戏上,她的表现绝对是堪称超一流。如果不是一个对处在Nina那种位置的女生心灵有深刻的分析了解的人,绝对无法做得如此出色。在影片差不多到一半的时候,朋友问我:“你会不会觉得她在这里面一点都没有吸引力,这么严肃。”我不由得点头:啊我几乎忘了她是Natalie Portman,只觉得她是一个很放不开的稚嫩女孩;而在后半部她的释放,又展示得淋漓尽致,实在也是她自己作品中的巅峰。我不知道她自身是否也有类似的奋斗直到突破的类似经历。但是肯定的是,选择这位哈佛心理学的漂亮毕业生来演绎这个角色是非常聪明的,而她的表现,也比她的背景来得更为出彩。
    为了拍这部电影,她的付出也同样惊人,拍摄前减肥了20磅,看到最后换装时她骨瘦如柴的背影,不得不为她的敬业所感动。
    补充:昨天听说她已经和片中的男舞者Benjamin Millepied孕有一子并且订婚,黑天鹅让一对佳人在现实中喜结良缘。

    导演DA(补充):
    借着这个机会,这两天重温了导演Darren Aronofsky 以前的作品,这次再看梦之安魂曲,能够对其理解更深一些。三(四)条主线各自相关交结而又异常清晰,拍摄上甚至更胜黑天鹅,演员头部固定中心的摄影效果保持了第一人称的作用,又同时最大程度在荧幕上模拟了吸毒后感官异常敏锐但同时理性思考最大程度削弱的感觉,配乐上虽然没有天鹅湖这种历史经典铺陈,可是丝毫不为逊色,从头到尾紧扣人心。尤其是那不断重复的经典敲击型伴奏,一次次绷紧观众心弦,极大程度吸引了观众的全部注意力。推荐喜欢黑天鹅又没看过这部的影迷看一看。
    总体上说,达伦是一名在摄影和配乐上非常考究的导演,他的所有作品在这两个方面上都是顶级,同时他深谙对各种“邪恶”的人类欲望,毒品等感官的描述,这个方面绝对无其他现代导演可以出其右。在情节上可能略微有点依赖编剧,但是他也是非常有选择性地只接手很可取并且会出彩的剧本,并且在大部分电影中自己亲自上阵参与编剧。这种优势和态度让他的每部作品都能给观众以至少视听上的冲击,而绝大多数也能震彻心灵。是一名才华出众,并且有追求完美的态度的好导演。

    花絮:
    小成本电影真是颇为不易。回来后上网去看了一些相关介绍,说是拍摄过程也同样的不易。Natalie Portman在拍摄过程中肋骨脱臼,但是剧组却没有随行医生。她说如果真的资金如此紧缺,可以把她的独立Trailer (就是演员临时居住的移动屋) 拿走换来随行医生。结果第二天她的trailer真的被移走了。。。



    结语:

    记得在我大学低年级时期从学校FTP里面乱拖电影,没有选择地去看各种各样不同类型的片子。而在那个时期基本算是自己定义对电影的类型偏好,是那种有带心理学层面挖掘,并且略带黑暗的电影。当时看过的两部成为我最爱的电影是穆赫兰道和希区柯克的Psycho,尽管之后又看过大几百部形形色色的影片,优秀的作品比比皆是,但是在我心目中,能够达到这两部作品高度的影片却从未有过。
    而今晚,本来准备回家睡觉的我被好友拉到了那个在林肯中心地下的一个专门放独立影片的小剧场看这部即使在美国都没有完全公开上映的影片,而这个和<Black Swan>这个近乎算是无意地邂逅,又仿佛在黑暗的海面漂浮多年之后突然又看见了一座新的灯塔。终于可以说服自己这是一部可以和前二者媲美的作品。于是无法克制地选择它作为我在豆瓣上写的第一篇长评。
    这部电影的内涵实在很多,我可以再写2个小时也依旧有东西可以挖。但是这里就留给大家自己慢慢去观赏体会吧,我自己就打算周末再去换个影院看一遍。

    Dance with your heart,并不是每个人都需要在生活中去演绎两个角色,但是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或大或小有一只黑天鹅,他有不同性格,但是相同的是都与主体对立。我们并不需要强迫把它放大并且展现出来,但当他某些时候变强的时候,我们要懂得如何去面对他,Dance with it

    ---------

    顺便评了下梦之安魂曲,可以参考: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4598559/

     3 ) 白羽黑翼,疯魔了小青衣

    一、意象: 1、颜色和衣饰 颜色的喻意最常用也最明显。 白色、粉色:白天鹅、妮娜。黑色:黑天鹅、母亲、莉莉、贝丝。灰色:唯一的男主角——舞团艺术总监托马斯。 白色:妮娜的枕头是黑白花纹的,在多个梦醒的俯看镜头中,她的头颅都正好搁在黑色藤蔓花纹盘绕纠缠的中心;她的雪白围巾,呈绒毛状,既是白天鹅羽翎的象征,又像是雏鸟新生未丰的遍体软茸。(以这种绒毛状服饰象征纯洁,不久前在《单身男子》中也见过:尼古拉斯-霍尔特饰演的代表救赎天使的肯尼,就穿着这样的软绒白毛衣。) 粉色:妮娜的房间几乎全部布置成粉色;开场的第一个早晨,母亲端上来的早餐是切成两半的水果,妮娜有如小女孩般呢喃:“粉色,多漂亮!” 妮娜的手机多次出现,可以看到她的手机屏幕上出现“MOM”字样时,底色是粉红色的。 当妮娜独自蜷坐在甬道中练习手臂动作时,围巾是淡粉色。 到她被选为“天鹅皇后”之后,那条绒毛状的围巾就不见了,即雏鸟褪毛的象征。 ——不过,当妮娜受到托马斯诱惑又被抛闪后,曾坐在镜前哭泣。彼时绒毛围巾再次出现,应是喻意她此际彷徨悲苦,又回到瑟缩雏鸟的状态。 灰色:当她频频出现幻象之后,她练舞时穿的上衣从白色变成灰色;她的家居服也成了灰色——灰色渗入了妮娜的粉色天地。 在酒吧中,莉莉给了妮娜一件黑色的性感背心。妮娜把它套在了白衣外面。服下致幻药物后的一夜,妮娜的毛衣彻底变成了深灰色。 在妮娜的“白色时期”,她的鞋子是圆钝、无侵略性也无野心的灰色棉布雪地靴,与她形成对比的是“黑天鹅”莉莉那冶艳的黑色皮靴。 2、天鹅 天鹅是个复杂奇怪的意象,可以代表纯洁,却也可以是肉欲的化身:众神之神宙斯,为斯巴达王廷达瑞俄斯之妻丽达的美貌所倾倒,变为天鹅与其野合。天鹅雪白的胴体、柔媚的长颈、软滑的羽毛、饱满肉感的身躯,亦可看做女子性征极致的组合。 天鹅的另外一个象征意是艺术家的诗意唯美化身,圣桑的《天鹅之死》、谚语“天鹅之歌”,都用这个意义。 本片中天鹅的意象无处不在,贯穿始终的《天鹅湖》音乐令全片像一部音乐剧,此外尚有妮娜的手机铃声、带有《天鹅湖》节奏和芭蕾舞小人儿的八音盒等。 我认为最重要的天鹅意象,出现在妮娜躺在浴缸中的时候(第50分钟)。观者可以看到镜头右边一只小盒子,盒子上用色点镶嵌的手法砌出白天鹅的图形。就在这天鹅的陪伴下,妮娜在浴缸中自慰——镜头中只有她闭目呻唤的面孔,和那只天鹅图形。这其实是“丽达与天鹅”故事的影像化的一幕,妮娜甚至向天鹅图形那边抛去一个妩媚的眼风!但最后,妮娜被滴入水中的血液惊醒。 片中多名女子带有黑天鹅的特质。 第一只黑天鹅,当然是莉莉。 第二只黑天鹅是贝丝。 第三只黑天鹅,是妮娜的“另一个自己”。 需要说明的是:黑天鹅并不是彻底的邪恶象征。它代表的是欲望、挣扎、不懦弱,和不掩饰、不压抑一切渴求。黑天鹅唯一的原则是追求快感的原则。 (27分钟时,一位黑衣舞蹈教师教授妮娜如何饰演黑天鹅,镜头长久凝视着这个老女人露出的肩胛,蝴蝶骨在衰老皱缩的皮肤下艰涩滑动,这是只不能再飞起的老天鹅。) 3、指甲与抓痕: 妮娜做了被黑魔王擒住的梦境之后,第一次发现肩胛处有伤痕,并且她闪躲着、砌辞掩饰,不愿母亲过多注意;后来,抓痕频繁出现;她的足趾趾甲破裂,血肉模糊;在托马斯把天鹅皇后隆重推出的晚宴上,妮娜发现指甲处开始有血印。她躲在洗手间里,试图剥掉甲沟处脱离的皮肤,让人心悸的是她顺势一撕,撕扯下一长条带血的表皮,但当她喘息着在水流下冲净血迹,发现伤口消失了;后来,妮娜的母亲把她拉到洗手间,阴沉着脸为她修剪指甲。 指甲是“黑天鹅”挣扎出茧的武器。母亲的动作代表粗暴的“解除武装”与镇压。种种表象,暗喻妮娜身体中另一个自己越来越急迫地要破茧而出,要挣脱这个清洁的、严肃的、死气沉沉的躯壳。 从处子到女人,需有一道疼痛和流血的仪式。无处不在的血污,象征着妮娜性意识之逐渐觉醒,在心灵上从处子跨越到女人。 ——或曰,妮娜并非处子。她曾在托马斯的强迫下面对这个问题。然而当他问“你喜欢欢好么”,妮娜脸上露出的不是对美好事情的缅怀,而是不得不勾起丑陋回忆的憎厌。若她不曾领略到欢好的快感,从精神角度上说,她便仍是处子。 妮娜试图在浴缸自慰一段。注意:自慰需要使用手。她被水面上悬空出现的自己的脸惊吓,浮出水面,发现手指在流血——也便是用来自慰的手。亦即“抚慰”她的是她心中的“黑天鹅”。 而在浴室镜子前剪指甲时,试图剪除“指甲”的是妮娜,而镜子里恶笑着令她把肌肤剪破、淌出血来的,则是要迫切要破壳出来的自我。 4、莉莉: 莉莉肩胛处有黑色纹身,粗看像是铺开的羽翼,有张牙舞爪之势,凝神看去,可以辨出图案是两朵并蒂开放的花,象征善与恶的并蒂。 莉莉出现的这天傍晚,妮娜在归途中首次与遍体黑衣、长发披拂的自己劈面撞见。这是她潜意识中的“黑天鹅”首次出现,暗示妮娜其实对风情迷人的莉莉十分钦羡。 莉莉把妮娜带到酒吧作乐,在从酒吧回去后,妮娜最严重的一次幻象出现了。 仔细观看这段影像可以看出,不必等到第二天早晨,导演早就暗示了莉莉的不存在:在妮娜笑着进门时,她的身影出现在多面镜中,被分裂成无数个“妮娜”,暗示此时的她已呈分裂状态;母亲出现,没有向“莉莉”打招呼(第一次看时,可能会当做母亲对莉莉的不满或故意忽视,但返回去看便知进门的从头至尾只有妮娜一个人);而此处有更明显的暗示(1小时06分钟):在镜子里一个妮娜的身影后闪出了莉莉的影像,她媚笑着蹑手蹑脚地走开,这表示莉莉就是从妮娜脑中分裂出来的。随后,妮娜“拉着莉莉”跑回自己的卧室,当她把母亲关在门外时,可以清晰地看到门上悬挂着灰色镶嵌粉边的外套——灰色已经是主要色调,粉色退居边缘。 母亲大喊:“you’re not my Nina again!”此际的妮娜确已不是母亲的女儿,她归属于自己、臣服于欲望。 当“莉莉”与妮娜以同性方式欢好,由于别致的姿势,观者和妮娜都可看到莉莉怪异扭动的肩胛,以及肩胛上的纹身:从并蒂花变成了振起的翅膀——黑天鹅再次出现。 此际两种弦乐——阴险的大提琴与纤细忧伤的小提琴,交织在一起。映衬着妮娜面庞的,也不再是黑白花纹的枕头,而是暧昧艳丽的肉粉红色枕头,其上饰有彩色圆形图案,象征交合圆满——浅粉色象征纯真少女,肉红色便是肉欲的象征。“莉莉”的面目始终埋在妮娜双腿之间,惟有一种“破茧”的撕裂声传来。当妮娜从高潮中醒来,她发现“莉莉”的面孔,是自己。 这是第一次她在莉莉身上看到自己。 当妮娜在最后一天排练结束后,发现托马斯与莉莉在晦暗的舞台角落中欢好,然而恍惚间,那张放荡快活的面孔却是自己的,而御于自己身上的人,却也不是托马斯而是剧中的黑魔王。与托马斯的欢好,当是妮娜心底盼望的,被黑魔王的蹂躏,则是她真实心灵现状的物化体现。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段的背景交响乐中混杂了一种奇怪的、禽类的“格格”叫声,这应当是妮娜心底“黑天鹅”急欲破体而出的声音。在妮娜受惊飞奔开去时,更有鸟类展翅扑棱的声音。 5、母亲: 永远一袭黑衣的母亲,有一张禁欲者的长面孔,苍老的手像鸟爪一样抓在女儿粉嫩的手臂上。她曾是该公司的舞者,仍有人脉,妮娜在公司的举动和表现,她都可掌握。 母亲的爱好是坐在自己的屋中画画,她描绘的是自己年轻时的样貌,以及妮娜的脸——画像上的女子颊上有一颗痣。 可以捉摸到她的过去:曾经辉煌,因沉湎情爱,生下私生女断送舞蹈生涯,因此她认为肉欲和性爱是毁灭性的,强迫女儿停留在十余岁的懵懂之中。对女儿怀有不正常的控制欲和爱。 (耶利内克的《钢琴教师》亦渲染此类畸形母女关系。) 6、妮娜与托马斯的三个段落: A、在托马斯的门外等待他的妮娜,首次拆散了一丝不苟的发髻(发髻象征禁欲与严格自律),对唇上鲜红的胭脂膏子(唇膏来自贝丝)还不大习惯,不由自主地抬手去擦拭。此际她心中是矛盾的:为了得到梦寐以求,她不得不打算启用长久以来忽略的、性别的魅力,做最后一搏——她其实意识得到自己是美的,只是始终不屑于张扬和运用,这仍是某些中学女孩子在性别差异萌发时的心理:努力勒紧肿胀的胸部,为性征感到羞耻。 当她对着托马斯时,就像犯了错误的小孩子面对手拿她的糟糕成绩单的老师。随时准备哭出来的急促气息、这个时候的妮娜,甚至不是“女人”。她来争取角色,竟像请求老师给予补考机会,始终喃喃说道:“我能做到,我昨晚努力过了。”她仍不敢亮出自己最原始的武器。当托马斯夸奖她“美丽、优雅”的时候,妮娜脸上并未出现释然和些微欢喜,目光甚至更焦虑,慌乱地躲闪开去。 在他的逼迫下,妮娜第一次说出了“完美”这个词(舞者大多是完美主义者,扑朔迷离的“完美”,往往令他们陷入走火入魔的境地)。托马斯扳过她细巧的下巴,恶狠狠地吻着了她。若是旁的女人,恐怕立即香舌暗度、运津咀华,顺势往来一番,然而竟有妮娜这等不晓事的,咬了上司一口。可以说托马斯早就心有定案,要扶助妮娜成为白天鹅,一切波折只是故意锻造她的过程,或可说在妮娜的咬啮中,托马斯看到了她并不懦弱、甚至有些凶狠的一面,于是相信她仍是可造之材。 在某些时候,灰色托马斯的举动,会引人误解他是个想把妮娜潜规则的上司,其实他绝非心地龌龊,他看出这女孩有如浑金璞玉,希望通过爱欲的打磨,令她升华到更高境界。 所有艺术最高形式的魅力,其实都是模拟性快感。因此,不懂得爱与性爱的艺术家,永远无法到达最高境界。她们需要先捉摸、领略过那个园中果实的异香与甜美,才能在舞台上模拟一二,以此引领观者沉浸入相似的妙境。 B、从托马斯的办公室出来后,妮娜盘坐在墙角(她总是独个儿坐在墙角,是胆怯小女孩的表现),狠狠地将散发再次绑起,这意味着她后悔方才的“放荡”,要迅速回到令自己感到安全的、清心寡欲的壳子去。 (在影片45分钟时,妮娜第一次在练习舞蹈时拆散了发髻,旋转时,长发在空中飘散出曼妙曲线,喻意她内心的“黑天鹅”的风情初露。) C、托马斯的理解是:舞者要散发出性的魅惑,要让观众爱上你。 他亲自与妮娜共舞,用手掌娴熟地抹过女子的敏感处所,成功地唤起妮娜的迷狂。背景弦乐逐渐加强,危险而充满诱惑,黝暗的练功房恍如亚当夏娃的园子,托马斯反复说“open your mouth”,妮娜逐渐情动,扬起手反抚住托马斯的头颈,与他唇舌交缠。这是她的性意识被彻底唤醒的关键时刻。 (这男人如此用心良苦。在妮娜赢得山呼海啸般的掌声后,他轻声说:“你听到了吗?他们爱你。”) D、首演前夜,妮娜在楼梯上向托马斯哭诉。他仰头看着她,看着她那张凄楚小面孔上的珠泪盈盈——是他把她托举到了高处不胜寒的地方。 7、地铁 地铁是个奇妙之处。嘈杂昏暗、狭小拥挤的空间,不得不亲密贴紧的无数陌生人,黑暗中映出人影的玻璃门窗,凄厉的呼啸风声,车厢像是一个盛满梦魇的巨大铁盒。 妮娜第一次涂口红,便是在地铁玻璃窗的映像中。 托马斯曾问妮娜的男伴舞:“你想与她欢好么?”——此时妮娜全无性方面的吸引力。当妮娜的性意识觉醒后,地铁中一个老者对着她大做猥琐动作,值得注意的是,而空荡荡的车厢中有许多空位——地铁的场景出现过很多次,惟有此次车厢几乎是空的,导演在暗示妮娜可以更换座位,但她既未没露出异样神情,也未更换座位,只是平静地转开脸去——她其实并不厌恶,甚至暗暗喜悦自己具备了这样的原始吸引力。 8、雕塑: 宴会结束后,妮娜在大厅中等待托马斯,厅心有一尊奇异的雕像。当妮娜对牢雕像凝睇,音乐阴郁奏响,提醒观者注意。雕像有如梦魇中的妖魔,吸引满脸懵懂的少女一步步走近:五官模糊一片、涂成惨白的人脸,手臂断折不见,只有两只翅膀高扬,两腿紧并,身体以耶稣受难的姿势直立,下身有男子性征。 这个雕塑的意思:要想要翅膀,就要抛弃双臂,等待受难。 ——下体的男子性征,喻意不明。或暗喻“合体”? 9、贝丝: 妮娜在被贝丝砸得乱七八糟的化妆间中,偷取了一只唇膏。这表示她其实暗暗期望像贝丝一样有魅惑人心的女性魔力;贝丝的小刀象征她的侵略性——那也是白天鹅潜意识中期望得到的。 她所担心的:贝丝的今日就是她的明日,失掉舞者的腿,失掉容貌。因此幻觉中看到贝丝/自己疯狂地将刀子向脸上插去。 10、前夜 在此引用茨威格一段话: “她内在的激情还未苏醒,她真正的、深处的自我尚未成形,只有被狂热的激情激发之后,他才能真正蜕变,绽露出蜷缩的翅膀。就像选手在竭尽全力冲刺前所做的一次深呼吸,她的生命正在停滞的休眠期里积蓄着力量,犹如沉睡的火山,一旦喷发,将地动山摇。”(《苏格兰玫瑰-断头女王斯图亚特》) 首演前夜,妮娜感到的压力达到峰值,近乎崩溃,眼中的幻象也越来越血腥:她看望贝丝时看到疯狂毁掉容貌的自己(象征对年老色衰的恐惧);画像变成蒙克的呐喊者(母亲的囚禁力几乎成了妖魔);她的肩胛上抓伤的地方迸现黑色的羽毛(黑天鹅已经迫不及待要挣脱白天鹅的肉身。但此段太像《变蝇人》),她的眼睛变得血红(血的意象),双腿折断变成禽类的腿,用门掩伤母亲的手(手,又是手),最后昏晕过去。 在她从昏迷状态醒来之后,在镜头中始终没出现母亲的右手,令观者疑虑:是否昨夜的恐怖都是臆想?当妮娜为了抢回门闩,捏住母亲受伤的手,才明示昨夜的争执其实都发生过。 期望妮娜得到成就的母亲,为何一反常态,锁了门不许她去参加演出?——她嫉妒了。她永远不曾当上天鹅皇后,然而妮娜做到了。此时妮娜不再是她的“Sweet girl”,而是比她更成功的、映衬出她之失意寂寥的舞者。 11、黑天鹅之死 一切来到最后关头,反而变得简单多了。妮娜心事重重,从舞伴手中跌落——她所见的莉莉与男舞伴“密谋”暗害她,到底是真是幻?从后面情节来看应当是她臆想出来的。当妮娜回到化妆间,“黑天鹅”在等她。妮娜把她猛推到镜子上,镜面破碎,白天鹅用一块镜子的碎片杀死了“黑天鹅”。 镜子,是镜子。镜子不复存在,镜像亦香消玉殒。 这一段戏也颇为精妙:波曼把死去的黑天鹅拖入盥洗室,喘息未定,遍体战栗,但音乐渐强,令她逐渐安下心来(迷茫时她曾喃喃“My music”,舞者心中有对音乐的下意识依赖),双眸再次变为血红——黑天鹅未死,反之,它完全攫住了妮娜的灵与肉。 妮娜化身黑天鹅之后的一段舞蹈,音乐节奏急促,时时伴有翅膀扇动之声、喘息呢喃之声。后一种声音暗喻着欢好,而欢好之愉悦亦有人形容为“飞”,比如老三(《山楂树之恋》)。 可以看到身着黑衣的男舞伴将惊艳痴迷的目光投在她面上,应对了前面托马斯那一问(你愿意与她……吗?)。音乐暂停,妮娜回到幕后,表情仍像沉溺在欢好之后的余韵中。 最后一段独舞中,她(在臆想中)看到两臂滋生出天鹅的毛羽,在雪亮的灯光里,黑色羽翼应和着音乐疯长,旋转挥舞,越来越圆融,越来越忘我,越来越嚣狂,越来越恣肆,越来越美。最后那一势,巨大的天鹅影子与昂首的舞者交相辉映,心魅、灵魂、肉体、渴求、欲望,均在这一刻得到最自在无碍的完满。 这一舞完成后,黑天鹅隐去——标志是妮娜的一对瞳仁回复清澈——舞者在潮水般的喝彩中变回白天鹅。亦即黑天鹅只为这最华彩的段落而生,方才的独舞,便是“天鹅之死”。 但白天鹅亦不再是从前的白天鹅:妮娜在掌声中回到侧幕,激动快慰的托马斯正在众人中等待她,她欺上去狠狠吻住他,立在芭蕾舞者树起的足尖上,吻了他,挟着隐隐风声,像一次凶猛的袭击,像天鹅从云端俯冲而下,像他当初吻她一样霸道。然则,她仍被邪魅所魇?宛转柔媚的音乐浪涛一样澎湃而起:不。黑天鹅确已死去,不再复活;白天鹅摄取了黑天鹅的悍勇、情致与佻达,涅磐再生。 在那一吻结束后,素常镇定的托马斯也禁不住显出神魂颠倒的痴笑,目光微微无措羞赧却又自豪地四下一溜。此一幕,应对了他在练功房中说的:“下一次,你来诱惑我。”徒弟出师了,被迷醉难以自拔的换成了师父。他看妮娜的眼神,是在看自己打磨成功的一件完美的艺术品。 不过,悬念仍未解开:化妆间中还有一只死去的黑天鹅。妮娜用粉色的毛巾遮挡住门缝里渗出的血泊,却惊见莉莉推门道贺,悬念之弦被绷上了最紧的一扣——死去的到底是谁?镜子确实碎裂一地,但门下并没有血……弦乐始终阴森急促地迫在空气中,妮娜泫然呆怔,慢慢垂下头,从小腹一起一伏的伤口中拿出了折断的镜子碎片。真相大白。 这一段波曼的面部表情丰富刻骨,恍然、惶然、悲凄、绝望、悔疚、无措、忍痛、坚忍……层次感极强的表演毫不脱力地支撑起这个最高潮的情节。最后,她低泣着在镜前坐下,用粉扑抹去眼泪,肌肉受到被动拉扯,硬生生把戚容转换为微笑。黑天鹅已死在舞台上,白天鹅也要在舞台上死去。 而在最后一跃中,遍体雪白的妮娜终于带着黑天鹅的伤口,回归纯白世界(白色的海绵垫子)。 “完美。我得到了完美。” 在经历灵与肉的双重磨难之后,黑天鹅与白天鹅在纠缠中合为一体,创造出完美的境地,俱获安宁。 当然,为什么观众始终看不到血渍?为什么众人围上来时没有第一时间看到白裙上的鲜血?不必深究了。 12、青衣: “青”有黑色的意思。《黑天鹅》的故事,很像毕飞宇的《青衣》。冰冷冷的筱燕秋(妮娜),青春洋溢的春来(莉莉),甚至最后一场演出的“迟到”桥段都如此相像。筱燕秋在雪地中的自舞,亦有血的伴随。 二、戏与人生 毫无疑问,《黑天鹅》是一部奥斯卡级别的影片。精细得无微不至的音效和微妙声音,简直像是无言的解说,令这部电影更加饱满,增添奇幻、妖异的魅力。画面多次着墨在妮娜的精致发髻、瘦削肩胛、天鹅一样优雅的修长脖颈,让人切实感到这就是职业芭蕾舞演员。妮娜时时迷惘、眉尖紧蹙、怯生生的表情,增一分嫌多,减一分嫌少。稍显美中不足的是,“黑天鹅”上身时,魔力欠缺少许,好在黑天鹅的惊悚妖艳妆面提供助力,双眼圆睁那一亮相,仍令人心头一凛。 “女神的男人”文森特-卡索,乍看普通,多看几眼,便觉优雅迷人、透骨而来,暗叹莫妮卡挑枕边人的眼光着实了得。文森特的面目恰到好处地有点肉欲色彩,时有媚气一闪,符合他在女人堆厮混的身份;他特殊之处是双眼生得有些开(钱钟书云:会略害相思病),感觉像《潘神的迷宫》中的潘神——半羊半人的潘神,凑巧也是欲望的象征。 “莉莉”米拉-库妮丝,看过她的《忘掉莎拉-马歇尔》和《约会之夜》。她确实是能让人忘掉女主角的美人!黑天鹅的邪魅之美,算是选对了代言人——不过,映衬女主角一定要烟熏眼么?《穿Prada的恶魔》中,艾米莉-布朗特烟熏眼一次之后便星途坦荡,但愿米拉妞能为这条“烟熏眼定律”再做佐证。 薇诺娜的戏份不多,但相当出彩。其实若无当年一场偷盗波折,“白天鹅”这个角色由她担纲亦非不可能,然而心里的黑天鹅毁掉了她。白羽染皂,她再也飞不起来,如今只能看着年轻的波曼挟风直上,夷犹如意。戏中戏外之况味,不知何如? 舞蹈团中牙伶齿利、刻薄轻佻的维罗妮卡,肉脸厚唇,也让人印象深刻。一个女人的小团体中,是必定会有一个这般人物的。 更让人感慨的是:娜塔莉-波曼在拍摄中结识该片编舞、舞蹈家本杰明-皮勒米,相恋订婚,如今已宣布有孕。 难道波曼与本杰明真的像妮娜与托马斯一样,在耳鬓厮磨、肌体交缠的共舞时,情愫滋生?戏中妮娜因一部《天鹅湖》醒觉了性意识,戏外波曼因《黑天鹅》得到爱情婚姻和胎儿。戏如人生人生如戏,即此谓也。

     4 ) 【黑天鹅】:丧失你自己!

    【黑天鹅】Black Swan 的开场始于Natalie Portman饰演的Nina于床上的一场幻想当中。在梦里她如愿以偿的成为了世界顶级芭蕾舞剧新一轮演员中的天鹅皇 Swan Queen,即女一号,这不仅意味着她能扮演自己于现实当中就已经了如指掌的白天鹅,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她还能在台上行云流水般的演绎着黑天鹅,这是她在现实当中所无法力所能及的事情,原因则是她的性格太过于单纯和内敛。Nina只适合作剧中的白天鹅,至于黑天鹅的性感、邪恶、充满诱惑以及激情释放,Nina对此一直充满苦恼和担心。 眼看上一轮的女主演Beth ( Winona Ryder饰 ) 因被芭蕾舞团的领队Thomas ( Vincent Cassel饰 ) 抛弃而愤怒离去,Nina的内心深处终于有了一丝不确定的希望,她于Beth离开化妆间后又再一次潜入并偷走了其一枚唇膏,而这种事情已经不是她第一次做了。Nina不仅拥有Beth的唇膏,同时还有Beth抽过的香烟、用过的香水、一把修指刀以及一对耳环,很明显,这是Nina内心深处觊觎黑天鹅已久而造成的,这同时也成为了Nina于现实当中的一种变相的精神安慰。 而就在Nina的白天鹅成功得到Thomas信任后,舞队突然出现了一位新面孔Lily ( Mila Kunis饰 ),这是Thomas临时找来的新演员,目的是顶替队中的一位舞伴。Lily的到来一下子又提起了Nina的注意和担心,因为从第一眼看上去,Nina就发现Lily身上有着自己缺乏的一种魅力和诱惑,那正是成为黑天鹅所必须具备的本质要素。Nina显然在心理上就已失掉了自信。随着上映日的临近,Nina的内心越发的陷入紧张与恐惧,她表面上依然不停的刻苦练习,但实际上早已失去了自我。眼看Nina对于黑天鹅的表现还是欠缺力度,领队Thomas也开始试图引诱并帮助她发掘内心深处的黑暗元素,他于办公室、晚宴结束和排练房内分别对Nina展开了性骚扰,Nina虽然反感Thomas的举动,但随后她却意识到了这一点,并在这之后开始独自于家中尝试自慰,但她还是无法轻易的释放自己。原因则在于Nina的成长环境。 在片中,Nina的母亲一直是位崇尚禁欲主义和充满教条的固执女人。她非常溺爱自己的女儿Nina,但这种爱显然已经到了Insane的程度,Nina在她的抚养下就像一只被关在狭小粉色笼子里的小鸟,毫无自由和私隐,这也使得Nina每一次在厕所和房间内都会习惯性的用柜子或者木棍把门堵住,目的就是想逃脱母亲无处不在的身影和说教。 然而,无论是Thomas看似恶意的性挑逗还是Nina母亲的百般呵护和禁锢,真正给Nina瞬间带来致命影响的导火索还是舞队当中的Lily。Nina虽然在队中较为孤僻,但在舞队最后一次正式排练的前夜,她却因Lily的引诱被动的决定和她共同出去寻欢作乐,此刻的她显然已经被现实和精神双重世界逼迫的走投无路了。她也急需一场释放。Lily先是带Nina去用餐,之后则是来到了酒吧,Nina起初不愿意吃Lily给她的药物,但这之后她还是喝了下去,接下来,Nina和Lily开始了无道德约束享下的享乐,他们互相抚摸着对方的身体跳舞,不停的喝酒,色诱酒吧里的男生,并企图与他们发生性关系,Nina在这一过程当中显然逐渐的释放了自我并激发了内心深处的另一面,这正是Nina所想要的,这也是她从未经历过的。Nina有种说不出的快感。 第二天,舞队正式排练,Nina由于前一晚的筋疲力尽而迟到,而就在当天的排练上,她又因为自己的精神濒临崩溃而痛苦不已,无奈之下,Nina来到医院看望之前因被Thomas淘汰而试图自杀身亡的Beth,结果,就在Nina试图告诉Beth自己有多么理解她当初的痛苦时,Beth自残的幻觉疯狂的打退了她。情急之下,Nina跑回到了家中,并再次把自己锁在了房间里,而就在Nina和母亲的争吵中,她突然感觉到自己的后背正在蠕动,恐惧之下,Nina终于开始接近了她梦寐已久的邪恶黑天鹅 ...... 超现实主义 想必,如果说Darren的这部电影仅仅呈现的是以上内容的话,我们大可不必在这多此一举。【Black Swan】绝对称的上是Darren Aronofsky继【摔角手】之后的的又一部野心之作,原因之一则是片中惊世骇俗的超现实主义表现手法,在这部电影中,倘若是欣赏过的人相信都能体验到,Darren对于这一手法的运用显然已经到了十分癫狂的地步,从一开场Nina背后的轻微伤痕慢慢扩大到之后于房间中两眼通红的拔下羽毛,并双腿后折所进行的突变 ( 大卫·柯南伯格【变蝇人】),再到影片结尾高潮处的原形毕露 ( 实在是震撼 ),Darren一直都力图通过黑天鹅附体这种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夸张方式展现Nina的自我毁灭。而这很容易的让人联想到Darren早年的作品【梦之安魂曲】中痴迷于电视的那位母亲Sara,同样是梦想着自己有一天能脱胎换骨式的登上舞台,同样是最后无法挽回的痛苦命运,拥有着邪恶美感的【黑天鹅】显然要比前者更具艺术效果和吸引力。 镜子 在片中,Darren用到了大量的镜面元素来表现Nina的内心世界,虽然这早已是惊悚和恐怖电影的家常便饭了,但在Darren的电影当中可以说还算是正式的头一次。对于片中的芭蕾舞演员而言,镜子当然是不可或缺的一种工具 ── 自我审视,从她们每天起床对着镜子查看形体到晨练,再到化妆间的妆扮以及排练房的集体训练,镜子可说占据着她们生活相当大的比重,这是无法逃避的东西,Darren显然意识到了这一点,于是在片中我们可以看到,每逢Nina极度渴望在镜中看到属于自己的黑天鹅一面时,结果却都是由于她的压力和恐惧所带来的幻觉。 人格分裂 Nina在最后因人格分裂而彻底的歇斯底里,这其中的爆发点主要还是源自Lily,记得影片一开始,当Nina第一次坐地铁前往排练时,在地铁中错看到的那个“自己”正是Lily本人,至于原因,那是由于Nina内心里对黑天鹅的渴望所造成的,只要是于现实当中遇见的具有黑天鹅气质的人,Nina的潜意识里都会把它附在自己身上,而Lily正好就是Nina身边的的唯一人选,所以也就自然逃脱不了嫁接。起初,Nina还仅仅是偶尔将对角色的渴望投射到擦肩而过的陌生人身上(开头的夜晚过道),可当Lily在她身边不停的出现后,Nina对Lily的潜意识占据便越发变得不可收拾,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片中的Nina与Lily做爱,以及之后的Nina于后台化妆间杀害Lily的两段,实际上,那两场戏当中的Lily根本就只是Nina的另一人格而已,只不过需要区别的是,前者当中的Lily更多的还是代表着对黑天鹅的渴望和接受,而后者则是代表着对黑天鹅的嫉妒和占有。 性 还记得早在【梦之安魂曲】中,Darren就已经用片中的人物Marion沦为妓女的悲惨结局狠狠的虐了我们一番,这一次也果不其然。从Thomas在排练房内对Nina的强烈占有到Nina清早醒来于家中自慰,再到与Lily的疯狂做爱,Darren可以说清晰展现了性压抑以及性释放对于一位沉浸在戏中不能自拔的芭蕾舞演员的影响,这当中也有十分强烈同性文化存在( Nina与Lily ),因此正好验证了Darren在影片开拍前通过对一些老芭蕾舞表演者的交流中得知的关于这个行业的鲜为人知内幕 ── 毒品以及同性恋。 自虐 不得不承认,在Darren所有的电影当中,你都会发现许许多多的自虐情节。【死亡密码】里的Max结尾用电钻朝自己的太阳穴刺去,【梦之安魂曲】中的Sara节食以及Marion的出卖肉体,【珍爱泉源】中的Tommy用钢笔在自己的手臂上刺青,以及【摔角手】中的Ram在台上与同伴配合着自残。而在这一部【黑天鹅】当中,Darren更是加入许多令人心惊肉跳的自虐镜头,例如Nina苦练芭蕾而导致的指甲劈裂 ( 受不了 ) 以及之后的撕扯甲沟、Beth的企图自杀等,这些镜头可以说成为了Darren电影的标志之一,也是其刻画人物内心的一个重要手段。 影片高潮 Nina最终成功将黑天鹅演绎到了极致,但却为此付出了代价,我们在这大可说她是为艺术献身,但这一过程确实又是极度扭曲的。在影片结尾处,Darren将天鹅湖的正式演出分成了三段上演:首先是白天鹅,可见这时的Nina已完全失去控制,并且这当中在她还不慎从舞伴的手上失误摔了下来,这仅仅是在为后面酝酿;其次是黑天鹅,这是Nina另一人格的爆发,而在此刻与此前的白天鹅的前后换装途中,Darren还特别插入了Nina捅死Lily的一幕,意在表现Nina被黑暗吞噬,并且在Nina演绎黑天鹅的过程里,我们可以惊讶看到 Natalie Portman 的双眼实际上是对着镜头在表演的,这很特别,也是出乎我意料之外的东西,相信此时电影已完全被Nina的舞剧所替代,而Nina华丽的蜕变也正是出自这一段;最后则又回到了白天鹅,此刻的Nina已在后台意识到她刚才所杀害的Lily实际上便是自己的事实了,这也正好和舞剧当中的黑天鹅导致白天鹅的自杀相辅相成。最终,正是由于Nina对于现实与舞台的难分难舍,她一方面在戏中丧失了自我,一方面又在现实中得到了白天鹅于戏中的解脱,Nina可以说永远的死在了天鹅湖中。 天鹅皇 最后,说到影片的主演,这绝对是Natalie Potman迄今为止尺度最大的一次表演了。这也是她继【偷心】Closer 牛刀小试之后真正颠覆式的演出,想必,光凭Natalie在片中的芭蕾舞天赋,观众就已经会对其表演感到称赞,何况她还将Nina的各种情绪的转变呈现的如此完美令人折服,单是今年奥斯卡提名对于她来讲就已经算是绰绰有余了。至于影后,让我们拭目以待。力挺! 总而言之,这是一部无可挑剔的大师级作品,影片有着美轮美奂的惊艳芭蕾舞剧,同时也有着毛骨悚然的心理惊悚剧,两者合二为一,加之经典的配乐,实在让人难以抗拒。Remember, lose yourself.

     5 ) 嫉妒的原罪

    《圣经》说人人都带着七种原罪(Original Sin)降生于世,升入天堂的前提,就是通过一生的忏悔行善,清涤七大罪:骄傲(arrogant)、愤怒(indignation)、不贞(disloyalty)、贪食(greediness)、懒惰(laziness)、贪婪(rapaciousness)、嫉妒(envy)。

    在创世纪篇,便有了对嫉妒的记载。

    4:1 有一日,那人和他妻子夏娃同房。夏娃就怀孕,生了该隐(就是得的意思),便说,耶和华使我得了一个男子。
     
    4:2 又生了该隐的兄弟亚伯。亚伯是牧羊的,该隐是种地的。
     
    4:3 有一日,该隐拿地里的出产为供物献给耶和华。
     
    4:4 亚伯也将他羊群中头生的和羊的脂油献上。耶和华看中了亚伯和他的供物,
     
    4:5 只是看不中该隐和他的供物。该隐就大大地发怒,变了脸色。
     
    4:6 耶和华对该隐说,你为什么发怒呢,你为什么变了脸色呢。
     
    4:7 你若行得好,岂不蒙悦纳,你若行得不好,罪就伏在门前。它必恋慕你,你却要制伏它。

    4:8 该隐与他兄弟亚伯说话,二人正在田间。该隐起来打他兄弟亚伯,把他杀了。
     
    黑天鹅不是一个有着美好结局的童话。

    白天鹅本是美丽的少女,不幸被诅咒化成白天鹅,需要真爱解除诅咒。可心爱的男人被同胞妹妹黑天鹅勾引。于是只得选择自杀。

    嫉妒的隐喻,不言自明。王子只有一个。你能得到,我为何不能。

    高薪职位只有一个,获奖名额只有一个,第一名只有一个,得到上帝宠爱的,只是少数。争夺的道路是条独木桥,想要挤过去吗?拿出实力来。

    nina有着过人的舞蹈天赋。天鹅皇后的位置,是她的梦想。付出了刻苦的训练和汗水。却被告知,仍需释放情感。

    什么情感?嫉妒。

    因嫉妒,黑天鹅释放出了魅惑,释放出了野性,释放出了全部潜力,释放出了无所不用其极的手段。处处和白天鹅形成强烈对比,看那,我有的,你没有。王子是我的,不是你的。

    nina胆小,怯懦,压抑。身着素雅的白衣,淡色围巾,总是欲言又止的神色。而她幻想中的自己却是一袭黑衣,眼神凌厉,笑容自信,步履轻盈坚定。

    这种幻想给了她一些勇气,她主动去要求天鹅皇后的位置。怪蜀黍问,你为何从不释放情感。nina说,我刻苦训练,只想做到完美。

    可自从人类吃到了智慧果实,就永远不会得到完美了,因为他们太聪明,总是能发现不完美的存在,所以永远不会被满足。

    nina所追求的完美很简单,循规蹈矩,付出就会有回报,因为我训练得比别人刻苦,所以这个位置就是我的。

    就像她的处世态度,独善其身,没有多余的交往,拒绝发胖的食物。一心练舞。

    这本是一种超然的境界,偏安一隅,获得自己内心的完美。但nina没有,因为她的态度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一种刻意的压抑。她只是担心和别人交往,惧怕接触外界,在孤独封闭的内心里,她又渴求着外界的丰富多彩。

    这给了她一种负罪感,她用抓背惩罚自己,掩埋欲望。

    可扮演黑天鹅需要的不只是舞姿,更需要情感。需要的是一颗因嫉妒而变得不完美的心。有时候不完美比完美会更有冲击力,更值得艺术的歌颂。

    她咬了怪蜀黍一口,拒绝了他的潜规则。黑天鹅的性格中必定有着刚硬的成分。性格太软弱的嫉妒,只会落得自怨自艾。而不是奋起争夺。怪蜀黍发现了nina的潜力。

    于是歪打正着,nina如愿以偿得到了梦中的位置。

    一任群芳妒。nina怕了,她是得到王子的那只白天鹅,时刻担心着王子被黑天鹅夺走。

    她追求的完美,亦有人际关系的完美,她避免太多的交往,就是因为复杂的人际关系会带来不可避免的麻烦。简言之就是,我不犯人,你们也不要来犯我。还是对人际关系的恐惧。

    宣布她当选的时候,从来只有新人笑,旧人哭,可她表情却如此不自然,似乎亏欠了BETH和其他落选的人什么,好像这个职位不是通过正当手段得来一样。实际上她只是不想太过张扬,引起别人的嫉妒。

    这一刻nina还是那个怯懦的小女孩。她不知道,一个人永远不可能取悦所有人,社会和竞争往往就是如此残酷。就像她看到的那座雕像,一个断臂的天使。其实是臂膀变成了翅膀。得到翅膀,就要付出胳膊的代价。

    黑天鹅跳的不好,怪叔叔大发雷霆,nina说对不起,可黑天鹅不需要说对不起。在黑天鹅眼睛里,王子本来就是我的,抢来不会有任何负罪感,就如同这个社会上的正当竞争一般。我抢得的,就是我的。我只想把王子保存得更久更久,让所有人都抢不走。

    看上去她似乎永远不会变成黑天鹅了。可是lily的出现,让她感到了危机。

    Lily性感,外向,魅惑,大胆。和她形成强烈的对比。久练不成的自卑,角色被替代的恐惧,让nina产生了更多幻觉。她脾气变得暴躁,敏感,多疑。

    她试图用轻柔的音乐让自己入睡,却变得更加烦躁。按照少女摆设的房间,不再适合她,她将所有象征童年的玩具熊丢进了垃圾桶。世界不再美好,她蜕变成了大人。

    这一刻 她终于开始向黑天鹅转变。有了一付大人理所当然的硬心肠。刺死了抢夺自己角色LILY,就像刺死了那个天真纯洁,理想主义,小心怯懦的自己。

    黑天鹅终于破茧而出。手臂化为魅惑的翅膀。

    这个世界不再完美,那又如何,只要能留下我的身影,让人们看到我的舞姿,即使沾了肮脏的鲜血又怎样,美就是美。我就是嫉妒又如何,因为我会比任何人都做得更好。

    舞毕。白天鹅倒在血泊中,是黑天鹅刺伤的,还是它自己刺伤的,都不再重要。因为那都是她自己。

    百度之,有一个有趣的理论。即使你发现几百万之白色的天鹅,也不能得出“世界上所有的天鹅都是白色的”这一结论。因为只要发现一只黑天鹅,这个理论就会被推翻。

    即使nina内心再美好,只要有一小丝的妒忌,一根黑色的羽毛也会感染全身。

    黑天鹅就在我们的内心里,原罪之中。

    就连哈7也不再纯洁,曾经单纯的小男孩们有了成长的烦恼。罗恩也陷入了嫉妒的漩涡之中。然而友情最终胜利了。是个好结局。

    在各种典籍里,对人类本性的描写总是一针见血,少了多余的修饰和掩盖。那是我喜欢的。能让我们更好地认清自己,和种种相由心生的魔障,穿越它,我们就会得到新生。

     6 ) 有一种美好是不属于人的

    天鹅湖我看过至少四次,每一次看都是不同的感觉。

    我第一次看是好像是初中,政治课上老师讲人民有钱了,就要搞搞精神生活,比如听听交响乐,看看天鹅湖。
    那时,觉得看天鹅湖是属于领导的摆谱装文化的招式之一,怀着这样的心情,我在电视上看了一遍,心理觉得自己算是有见识的人了。

    我第二次看是在大学时,那时自己天天梦想自己成为半调子的摇滚喷青,满腔热血的参加到谁是最伟大的音乐家的争论中。
    于是弄了张英国女王专场版的DVD,只当是文青功课。那场黑白天鹅是二个人。
    我发现自己挺喜欢这黑天鹅的。
    你说看了一场子的白天鹅,一个个都像道貌岸然的学生干部。
    黑天鹅多性感,多金属啊。
    看显示器上观众们热泪盈眶的激动,我突然有一种幸灾乐祸的快乐。
    我为自己的另类而自豪。

    我第三次看时是在英国看的莫斯科团的现场。
    那时在英国漂了一年多了,
    满脑子的都没完没了烦心事,对付完了论文,便去看天鹅湖了。
    这次最大的感觉是恍惚。当我挤在场子的一角时,我己经不记得自己在哪了,现在是什么时间了。
    在显示器前的时候,我能感觉到我是在看真人在跳舞。
    可是当我看真人跳时,我就觉得演员和剧院都像气体一样,我只是漂浮在其中。
    我徒劳的左右摆,觉得从不同角度看能看到显示器上的效果,从而断定眼前的不是真实的。
    可是,我最后还是不得不承认,这的确是真人,是真实的表演,
    眼前的不是像素,是一个个会呼吸的真人,尽管让人觉得世界不真实。
    一连几天,脑袋里都像过幻灯片一样,觉得自己只是一个概念,像一团气体。
    至于世间的烦恼,早就忘光了。
    这一场,黑白天鹅是一个人演的。
    我看时没发觉出来,只是谢幕时找黑天鹅没找到,白天鹅谢了两次。

    我第四次看天鹅湖是在飞机上。
    家中出了大事,回国又被各行各业折磨了一烦。
    在回英的飞机上,烦得想冲人大喊大叫,砸玻璃从飞机上跳下去。
    那个时候所有的声音在我听起来都是刺耳。
    机上的一切娱乐节目对我都没效。
    只有天鹅湖这段能让我静下心来,因为不知为什么我觉得我从中听出了孤独和苦难的味道来。
    以前我总觉得天鹅湖的故事只是一个老调的童话。
    可这次听来,我觉得其实老柴自己的故事。
    真正的白天鹅其实是老柴,王子其实是指你我一样的观众。
    悲剧其实是因为的王子。

    实际上我看黑天鹅的故事时,我觉得这个故事其实就是在帮我们理解天鹅湖。
    故事开始说女主能演好白天鹅,演不了黑天鹅。
    其实老实说,我觉得女主其实白天鹅也没理解多少。
    女主眼中的白天鹅只是优美,没有错误。
    对女主来说,演天鹅只不过是幸福中的一朵小红花而己。
    虽然很努力,但却不理解白天鹅身上厄运和苦难的一面。
    女主是在城堡里的白天鹅,而天鹅湖中的白天鹅一开始就是被恶魔控制的。
    有时我总觉得开始时的女主与说是天鹅,不如说是王子。
    与其说是天鹅的化身,不如说是初识公主的王子。
    王子被黑的引诱,女主也就一点点的理解了黑天鹅的魔力,一点点的理解了黑天鹅,黑天鹅演得越来越好。
    只有你理解了黑天鹅的魔力的时候,你才理解白天鹅的无奈和痛苦。
    女主最后所说的完美,我觉得不是说演好了黑白天鹅,而是它成为了完美的白天鹅,一只拼命挣扎的白天鹅。

    王子迷上了黑天鹅,失去了白天鹅。
    女主为了自己演好黑天鹅,杀死了白天鹅的自己。
    女主即是故事里的天鹅,也是故事里王子。

    我总是觉得天鹅湖之所以经典不是因为白天鹅多漂亮,而是因为它把白天鹅描绘成王子得不到的。
    有一种美好是不属于人的,因为人的智慧上的无知,因为人性格上的软弱。
    即便人拼命的挣扎,那种美好也只能留存世上一瞬而己。

     7 ) 波兰斯基附体

           达伦曾直言不讳说《黑天鹅》的创作灵感深受《怪房客》《冷血惊魂》所影响,结果看片后发现果不其然,达伦就像波兰斯基附体,用充满了心理暗示和线索的镜头讲诉了这个关于人格分裂的心理惊悚故事。

           波兰斯基电影中的主角多为身不由己,被环境控制被旁人影响,正如同达伦《黑天鹅》中的女主角Nina。影片前半部分Nina是个克制冷静脆弱的女人,但争取角色的欲望把她推进了Thomas的办公室,更是把她推向了压力的顶峰。起初Thomas并不满意Nina对黑天鹅的诠释,认为她不够狠不够性感,没有释放出自己的情感没能够迷失自己,但却仍然选择了她成为新的Swan Queen。Nina对自己的中选感到吃惊,导致她在整个排演过程中都是极度的不自信和缺乏安全感,尽管她想要通过努力训练来弥补但仍然不能够完美诠释黑天鹅,这时Nina便处于一个技术再没作用自己不能再控制的状态。于是由人物和事件构成的各种外力便开始作用,一步步的激发或抑制Nina人性深处的黑暗势力,而Nina便被动的卷进了这场黑白角力的风暴中心。
           Thomas是个有趣的角色,他在影片中就像个灰色人物让Nina同时也让观众无法分辨他的意图。办公室的强吻,自慰的作业,舞蹈室的主动诱惑,或许是因为他对Nina抱有占有的欲望而进行的一系列骚扰,却也同时可被解释为一种指导Nina诠释黑天鹅的非常规手段。不管怎样,是Thomas成功释放了Nina内心期待被渴望被迷恋被重视以及不顾一切追求完美的欲望。类似的性暗示还有地铁上对着NIna自慰挑逗的老头。
           母亲是个有强烈控制欲甚至有点偏执的女人,很多时候就像一个反面角色,因为她的爱就像桎梏牢牢套在Nina的脖子上让她无法呼吸。前有Thomas在努力释放,同时又有母亲在间接抑制和禁锢Nina内心蠢蠢欲动的黑暗欲望。例如Nina清晨自慰的那场戏,正当她让自己沉溺在性快感中时,却突然发现母亲就睡在床边,仓惶下被迫停止。母亲发现Nina背上的抓痕后强迫似的剪短Nina的指尖,然而那些伤痕本就是黑天鹅即将被释放的征兆,母亲的行为无疑是在阻止它的发生。于是母亲的角色便可被解读为在人性白与黑较量中,唯一能够抑制黑暗面的亲情和爱,只可惜这一次促使黑暗滋生的力量更大。因此在片尾白天鹅之死那场戏中,Nina眼中看到的只有看台上泪流满面满眼爱意和怜悯的母亲。
           Beth是前一任Swan Queen,在主演人选发布晚会上Nina目睹了Beth的不甘心和愤怒,以及与Thomas之间若有若无的暧昧。Beth出车祸后Thomas暗示Beth自杀的可能性非常大,这让Nina发现自己有可能是Beth和Thomas之间的第三者,也就是《天鹅湖》中的黑天鹅。这种想法无疑推动了黑天鹅的破茧而出。
           Lili其实在片中有两个,一个是真实存在的竞争者,一个是Nina在人格分裂后假想出来的一个敌人。作为真实的竞争者,Lili始终都是一副叛逆放纵的模样,穿着黑色,与Nina截然相反。这或多或少都给Nina造成一种”她黑我白“的暗示。在夜店的那一晚,Lili不遗余力的劝诱Nina放纵自己,甚至还拿了一件黑色衣服给Nina穿。也许只是偶然,但当Nina在厕所中换上了那套黑色衣服后,似乎就预示着其心中的那只黑天鹅已经诞生并开始成长。在影片最后一部分里,不管是真实的竞争还是幻想的背叛,真假Lili始终都扮演着引诱黑天鹅出现的重要推动力。这只黑天鹅在Nina心中时而化身成假想敌Lili,时而变成另一个Nina。而发生在化妆间的那场谋杀,黑天化身成假想敌Lili并激怒Nina,让她以为杀死了竞争者从而才能在舞台上完美诠释黑天鹅。

           如同波兰斯基的《怪房客》《影子写手》等,替代前任意味和暗示着重蹈覆辙。前一任Swan Queen Beth刚得知自己将要被替代时在化妆间大发雷霆后摔门离去,这时在一旁偷看的Nina溜进去偷走了Beth的一些私人用品如口红和小刀。这就构成了Nina对自己的”主动暗示“要成为第二个Beth。后来Beth的车祸和《天鹅湖》的剧情暗示,白天鹅只有以死来求解脱和自由。因此最后Nina倒在血泊中称自己终于做到了完美,她既成功杀了假想敌成为了当仁不让的黑天鹅,同时她也通过”被迫自杀”而达到了最终解脱。
          “黑天鹅”其实就是Nina的一个更加黑暗的人格,它一直在寻找破茧而出的时机。Nina站在两面镜子之间时看到镜子里面无数个自己中,有一个自己正在抓背,那其实就是黑天鹅想要撕破Nina的躯壳以让它的翅膀能都放肆的展开舞动和飞翔。Nina从夜店回家后与母亲对峙的一个镜头是,镜子中的本来只有一个Nina,却突然分裂出一个Lili,后者跑到卧室门口引诱Nina与自己的母亲作对。镜子其实一直都是表现人格分裂的最佳道具,《黑天鹅》全片更是遍布各种镜子,达伦近乎完美的利用了镜子和多面镜子的特点构造了令人惊叹的,人影交错似幻非幻的视觉效果。
           颜色同样是被充分利用。白色代表着纯净和纯粹,Nina在影片前半部分的着装多为白色。相反黑色代表的是更加放纵甚至邪恶的人性,这是Lili和影片后半部分Nina的着装基调。上面提到Thomas是个灰色人物,因此他出现的很多场景都是由黑色和白色共同构成,例如穿着白色衬衫的他坐在一对黑色椅子中,例如他家的装修基调也是由黑色和白色构成。影片的第三个颜色粉色似乎是代表克制和禁锢,芭蕾舞裙,Nina卧室,Beth的病房等都是粉色,
           超现实的想象场景曾在《怪房客》《冷血惊魂》中成为经典,《黑天鹅》的最后一部分也有非常出色的类似场景,例如破茧而出的黑色翅膀,突然断裂的双腿,逐渐长满全身的羽毛等都让人印象深刻足以过目难忘。


           暂时能想到的就是这些,片中达伦的剪辑和对配乐的运用仍然给力,摄影更加不在话下,抢尽影片本身风头的娜塔莉波曼在片中的演技就算早有耳闻但仍然让我感到出乎意料的精彩和震撼,力挺她拿下影后啊啊啊。

     短评

    舞台上那段黑天鹅太惊艳了!!!!!!Natalie这牛逼演技!!!!!!

    5分钟前
    • XU
    • 力荐

    旧酒无味,但新瓶子很美。

    7分钟前
    • jumbu
    • 推荐

    电影果不其然像极了《怪房客》《冷血惊魂》,达伦更像波兰斯基上身,用各种心理暗示的镜头讲诉了这个关于人格分裂的心理惊悚故事。配乐剪辑特别是摄影自然没的说,波曼的表演更是精彩难忘,不仅让观众信服更是对角色心生怜悯。

    9分钟前
    • TORO VAN DARKO
    • 力荐

    AMAZING.

    14分钟前
    • 小椅子
    • 力荐

    在离成功还差一步之遥的时候请不要丧心病狂

    18分钟前
    • 晚晚
    • 推荐

    其实没想象中精彩,精神分裂的表现力度不太够,手法也比较陈旧,差出fight club几个档次,大半夜的愣是没让我有一丁点紧张或局促的感官反应。反倒是配乐和Natalie的精彩表演收服了我,整部电影在交响乐的烘托下活像一出慷慨悲壮的天鹅舞剧,Natalie美翻了

    21分钟前
    • Doublebitch
    • 推荐

    有点无聊 教育我们不要逼自己太紧

    25分钟前
    • 黄妖柒
    • 还行

    镜子用多了,想不精神分裂都难。故事基本就是天鹅湖的变奏,与《摔跤手》一样的手持摄影,却少了摔跤手的写实风,多了些超现实的感觉与舞台味。女主、摄影、配乐、女配都很有实力。波特曼,好运!

    29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演的太像戏,拍的很刻意,惊你妹悚啊

    30分钟前
    • sasasasa
    • 还行

    完美主义的确是一种失败的人格学说,直接导致走火入魔丧心病狂。Portman演得好用力,看得我心里发毛。假如她凭此片拿小金人的话,不为过。

    31分钟前
    • Hao
    • 推荐

    就是个外国版“不疯靡不成活”的故事,加那么一点《钢琴教师》的桥段,怎么说呢,虽然natalie很用力在演,不过总觉得缺了点什么。剧本如人,可能是神经太紧绷了,反就不容易好。

    36分钟前
    • jojo
    • 还行

    简直就是诠释演员如何成为体验派,影片太完美了!★★★★

    41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娜塔莉·波特曼的演技啊!达伦·阿罗诺夫斯基的黑暗啊!

    45分钟前
    • 不流ᝰ
    • 推荐

    不配5星,至少20星。

    48分钟前
    • sabretooth
    • 力荐

    我讨厌惊悚片里面搀和着情色,情色片里面搀和着惊悚……

    53分钟前
    • kathyy
    • 还行

    好看到呛着人,波特曼就是一直被过于标致的容貌给拖累的公主,这是要飞起来了,看到干巴成那样五官依然标致的前公主薇诺娜赖德又出来跑龙套好心酸

    58分钟前
    • 城南草木生
    • 力荐

    做三好学生不容易啊!

    60分钟前
    • 胡子(胡续冬)
    • 力荐

    那一颗星星是被吓掉的

    1小时前
    • Lou Lou
    • 推荐

    一则少女小品,抄今敏不要抄得太凶残。论情欲的舒展如何提升艺术造诣。没人想与一具僵硬、羞怯、充满抵抗的躯体做爱。伟大的艺术家要心怀fuck the world.控制欲强的长辈太可怕了。压抑得越深则痛感越强烈,不过爆发得也会越猛烈吧。trust yourself.

    1小时前
    • 柴斯卡
    • 还行

    “我感受到了,感到了……完美。”一段用走火入魔来成就的完美,亦真亦假、亦实亦幻。影片从始至终都弥漫着黑暗的色调,很惊悚,很压抑,无论配乐还是摄影都极其吸引观众。娜塔莉·波特曼颠覆以往,奉献了一场精彩的演出。★★★★★

    1小时前
    • Q。
    • 力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