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大陆剧 少年巴比伦

    少年巴比伦

    评分:
    0.0很差

    分类:大陆剧大陆2024

    主演:杨采钰,侯明昊,向涵之,费启鸣,张腾,陈奕歌,隋媛,张淞 

    导演:林育贤 

    猜你喜欢

     剧照

    少年巴比伦 剧照 NO.1少年巴比伦 剧照 NO.2少年巴比伦 剧照 NO.3少年巴比伦 剧照 NO.4少年巴比伦 剧照 NO.5少年巴比伦 剧照 NO.6少年巴比伦 剧照 NO.16少年巴比伦 剧照 NO.17少年巴比伦 剧照 NO.18少年巴比伦 剧照 NO.19少年巴比伦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上世纪90年代初,东南沿海小城——福城,一群在时代列车上追赶青春的少年,他们热烈而莽撞,肆意的野蛮生长。在寻找星辰大海中完成“平凡又不平凡”的蜕变,在青春最香甜灿烂的年代,努力迎向属于他们的光辉岁月,收获了成长与爱情。

     长篇影评

     1 ) 一脚跨入小镇工厂青年的“残酷青春”

    “巴比伦”意为西方文明的摇篮,而《少年巴比伦》则讲述了一个小镇青年灵魂的觉醒。碎片化的镜头,好像是扎进了路小路的回忆里,一片一片的拿出来给我们观赏,他从那些女人身上学到的事。

    作为青春片,有白裙少女,有懵懂情愫,有叛逆疯狂,有天真好奇,《少年巴比伦》都有,却不像其他搞的太俗气,比如暖男出场必是备胎,心机婊出现都是小三这种老梗是万万没有的。

    《少年巴比伦》在前期的宣传中,一直号称自己是“青春片中的泥石流”,看完以后我倒是觉得,没鬼扯什么情怀,没有男女主的生离死别,没有大学里的逃课,没有早恋的堕胎,没有同学聚会的物是人非,起码还算是有正常剧本的良心。

    七十年代人的残酷青春

    坦白说,作为一个八零后,剧情里九十年代的工厂生活是没有体会过的,那是七十年代初期人们所经历过的青春。

    但画面里高大的自行车,拥挤的旧巷子,生锈的暖壶,暗蓝的工服,整齐下班的人流,无一不在激活着小时候,眼里所见到的工人形象。

    我一直都觉得,早出生的六零后们保守,晚一些的八零后新潮,可青春期正经历着中国最早时代巨变的那批人,他们的年轻时代活的才真是精彩。粗俗又真实,听最早的摇滚,蹦的士高,念大学考夜校,敢把出轨搞小三这些事拿到台面上说,西式的内衣成为寻常,男男女女都是蠢蠢欲动的心,感受国有单位的懒散腐败和随之而来的下岗潮。

    还有《中国合伙人》里的那一拨出国潮,《大时代》里热门的股票……

    各种各样的文化迅速且激烈的碰撞在那个青春期里面,他们还要应对着各种迷茫,想要握住未来的一个方向盘。

    那些人所体会到的,其实并不是什么新时代的挑战。

    具象到《少年巴比伦》里,是自私的工厂领导,前程未来依靠着关系和送礼,人人羡慕的科室里的金饭碗,固执又可爱的退休老工人。

    可是在戴城里这样一个小城青年,就像电影开头,路小路爸爸手里的那只甲鱼,一切都在父辈的掌控里。

    那句旁白说,我无处可去,只能做工人。我无人可爱,只能爱自己。

    这话或许说出了那代人的心声吧。不能像任性的九零后们活的自由潇洒,不能像文艺的八零后们活的叛逆猖狂,他们大多早早的选择了妥协,把心中万千情怀,变成生活里的一颗被压制的种子,倔强歪斜的在某个地方生长。用对的或者不对的方式宣泄着。

    就像电影里反复出现的工厂中管道和厂房的空镜头,身上单一色彩的工服,带来一种压迫的束缚和探寻的无力。

    所有人的二十岁是一杯不醉的酒

    尽管和主角活在不同的环境,却有着同样的二十岁,对于未来和希望,渴望并恐惧着。我想这就是这部电影最别致的地方,怀旧的场景里传递着陌生感,可情绪里又挑动着共鸣。

    在这个结束了青春期的年纪,渴望成长又害怕成熟,需要挑战却又害怕危机,不得不离开学校,傻呵呵的走进社会里,等着那些人使坏给我们这些新人一点点小的教训。

    路小路对着钳工师傅读自己的考试成绩单,被他一把撕碎。那代表着社会这个地方,是彻底与校园生活绝缘的地方,过去的高分和好成绩,从此清零。

    在电影中,路小路从初次到钳工车间、电工、一直到糖精厂三班车间里,都经历着小头目给的考验。那种考验,有小媳妇终于熬成婆的泄愤,有种无趣生活里的找乐,在一个电视机都是奢侈品的时代,乐子哪是那么容易来的呢。

    这个刚步入社会的年纪,像个雪白的卫生纸一样能够迅速吸收着一切。路小路和小李一起调戏女工人,和大家学着抽水烟,站在浴室门口看洗完澡红扑扑的女人,骑着自行车等暗恋的姑娘,遇到受欺负的女工出手相助,对于领导的腐败直面顶撞。

    锋芒毕露,爱憎分明。不懂伪装,也不愿迎合。

    尽管这也让他付出过代价,白蓝告诉他,你的政治生涯完了。

    那就是他的代价。一个社会普罗大众认为的最安全的上升道路,他用自己大闹集体会议后唱了个没伴奏的卡拉OK的任性给毁掉了。

    其实那个岁数很多错误是无心的,时代走的太快,他们还没学会分清好的坏的,可以忍的和不可以忍的。

    就像被人哄骗要跳楼的女工,拖走了下水道盖子让骑自行车的姑娘全身烫伤的玩笑,冒着心脏爆裂危险在热水池子里的对抗。

    那些女人,教会他成长

    路小路的成长,都是和一个个女人有关系的。

    对于女人的无知,是那个地震没穿衣服的奶奶跑出来的身体。

    对于女人的好奇,是他到工厂里见到的风情万种的女工。

    对于女人的体验,是牛魔王的肥女儿主动抢走的初吻。

    对于女人的保护,是在糖精厂狠狠揍性骚扰“小撅嘴”的男工头。

    而贯穿全程的,则是他关于白蓝的感情。热烈又有些胆怯。

    和其他糖精厂的工人不同,这个医生是独特的,除了服装造型上的明亮之外,她更为成熟,不苟言笑,似乎也没什么朋友,对于官二代也从不攀附,清楚的知道自己的目标和未来的归处,离开小城,去上海,读研究生。

    她卧室里频频出现的悬挂的千纸鹤正是代表了对于美好生活的期待。

    白蓝是路小路工厂人生里的一束光,她鼓励他继续读夜校,改变这种混日子的无趣人生。

    那束光几乎是所有人想要又未曾得到的初恋,她是勇敢的,是美好的,有不对外人道的恐惧和秘密,无论怎样,她充满魅力,值得被爱。

    教会过去的我们,如何背负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轻。

    平凡少年们的众生浮世绘

    除了男女一号之外,其他的人物设定也颇有代表性。

    习惯了受压迫又逆来顺受的工人阶级。

    比如路小路的第一个师傅“牛魔王”,老钳工,兢兢业业的在工厂里一辈子,爆炸时还舍命抓住盖子远远飞了出去。腿受伤后,单位领导却不肯借车送他去医治,最后安安静静的由旧同事欢送退休,得到一面镜子做纪念品。

    还有女工“小撅嘴”在厂里全身大面积烫伤后,拆下领导随意拿来赔偿的旧空调,却毫不埋怨的她的父母。

    心中有光的男青年。

    有些傻的管道工大脚,工作任劳任怨,大家不愿意做的活都推给他,干的积极。在工作的间隙拼命学习,想要考上夜校改变命运。有夜晚躲在楼顶的读书手电筒,泡澡池里包着塑料袋的课本。

    对于命运不甘的退伍军人。

    由小鲜肉肌肉男扮演的王明,总是不与其他人在一起泡澡,还要更高的水温,以显示自己曾经是坦克兵的骄傲。

    通片看下来,也是存在一点点的小问题。电影的整体顺序有些混乱,如本文开头所说的回忆的碎片感,剪辑的过程时常感觉跳跃和琐碎。

    尽管如此,这次饰演路小路的董子健没有让人失望,人物的变化和情绪拿捏得当,给片子撑起了不错的观影感受。看过他此前在《山河故人》和《六弄咖啡馆》的表现,本片中也是有十足的进步,一个九零后,虽然没有经历过这种工厂人生,却也演绎的淋漓尽致。

    作为向国强导演的首部电影处女作,《少年巴比伦》曾在第23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上斩获“最佳处女作奖”,凭此我们也不必太过苛责。

    关于逝去的青春有数不清的缅怀方法,路内选择了文字,相国强选择了电影。或者就像影片最后路小路说的,我们依然在世界某处孤独的行走,所爱的所恨的终究会消失。

     2 ) 你赢了,是因为他已经27岁了,而你才20岁

    上大学时,教文学的老师推荐书目。有两本我至今还有印象,一本是《英特迈往》,老师推荐看,我浮皮潦草地看完;一本是《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老师不推荐,我仔仔细细地看完。倒不是和老师对着干,而是在那个年纪,喜欢的就是那样的东西。 之后喜欢读青春小说,甚至看完了《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知道了起名字可以找最好听的字组合,哪怕这个名字听着非常假,还知道了谁要是从美国回来,就意味着成功了。 有些故事本身不能打动我,文笔也无法吸引我,我也过了惨绿少年悲悲切切的自伤自怜时期。这几年,我遇到了四个人的四本小说,我发现,青春的意义,恐怕是意气奋发伴随着缓慢受锤,如果有一天知道有些事不可为,青春基本宣告结束。 这四个作者是王朔、王小波、冯唐和路内。 这四本书是《动物凶猛》《黄金时代》《北京,北京》和《少年巴比伦》。我摘一些打动我的段落,说说我喜欢的原因。 《动物凶猛》描述青春: 那是我一生中纵情大笑次数最多的时候,我这张脸上的一些皱纹就是那时候笑出来的。 《黄金时代》这样说: 那一年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 《北京,北京》有这一段: 我的心里一阵强烈的光亮,完成了人生中一个非常重大的发现,长这么大,认识我初恋十多年,梦见她五百回,第一次,我发现我初恋是个非常普通的姑娘,尽管冒着缥缈的仙气儿,但实际上有着一切普通姑娘的烦恼。 《少年巴比伦》有这句——你赢了,是因为他已经27岁了,而你才20岁。 四本都极好,有两本已经改编为电影。说起《阳光灿烂的日子》,首先便是夏雨的脸、宁静的小腿肚子,那句话如果不是看完小说,就不会知道。说起前天上映的《少年巴比伦》,便是路小路的瘦和白蓝的裙子,那句话是白蓝劝告路小路的话,拳怕少壮,人怕少年,都是这个道理。 谁都青春过,但不是谁都有能力总结青春。 《动物凶猛》是50年代生人的青春,那时运动接着运动,人民斗志昂扬,试图拯救他们认为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美国人民。王朔后来写——“所以,我这样的小孩——当年,也认为:我国处于众多敌国包围之中,要准备打仗。上学是多余的。工作是不可想象的。长大唯一目的就是死或把别人打死在战场上。没人想过要活过四十岁。” 当时看到是简直震惊,时代对人的影响是沁入骨髓的。跟王朔同岁的一批人,包括冯小刚、姜文和崔健等人眼神里时而闪现的精明,就是被锻炼出来的。你不知道有一块板砖会从身后还是远处拍过来,因为有了受迫害妄想症。今年李志跨年,崔健是嘉宾,在台上嘶吼着“像一把刀子”,我周围的观众基本无动于衷了,也是,那个动刀动枪真干的年代,真的过去了,从这个角度想,电影《老炮儿》大热,很不寻常。 《黄金时代》看得快,高中时看,大学时又看。有一年一个人去房山,下大雪,又看。我和老娄在一个小饭馆里点了牛腩,两壶白酒,対谈畅饮,那时我就装着一本《黄金时代》。王小波写的有多好呢,好到一读起来就让人情不自禁地投入。在知乎上有一篇分析,谈这本小说的结构和叙事,在那些句子和事情之下,暗含着王小波对那段时间无限地追忆和对那个年代无情的嘲讽。一对男女,为群众不容,在野山与洞穴里相爱和说笑,只要度过了一个夜晚,就够一辈子细细回味了。 《北京,北京》是在大学读的,如今看,认为是冯唐最好的小说,混沌黏稠。他是个试图站的更高更远的人,所以才写过这样的话——“站在景山顶上,看北京这个大城一圈一圈地由内而外摊开,越靠外越高,仿佛一口巨大的火锅,这个在中心的景山就是突出在火锅中的加炭口。时间,水一样倒进这口锅里,从三千年前就开始煮。我们能同一时间呆在这口锅里,看一样的浮云尘土、车来人往,就是缘份。” 这种写法,足够流行了。 《少年巴比伦》我在电影资料馆看过,前天又看了首映,这中间隔了三个多月的时间,期间我买了路内的小说,在上班的地铁上看完。中间无数次叹气,叹气完心平气和地回到桌前,吃饭或者看网页,开玩笑或者假正经,直到渐渐忘掉情节和人,但我清楚,那几个月里我为数不多的几次伤感,都交给了路内。 在电影资料馆那一场,导演会试着说说小说和电影的不同与相同,我才意识到,文字打动人的地方,并不一定能用影像同样打动人,要转化,要声画,要升华。这中间,有界限,有相通。老问题,也没有什么新答案,那天却在他的自述里找到了一些说法: 我对于《少巴》创作过程中思考的重要的几个标签:大工厂时代、不能企及的爱恋、魔幻现实主义。《少巴》不算是新,对于整个电影史来讲,我觉得它属于陈旧,但对于当下中国青春类型的电影,我觉得它新,属于那种不再陈词滥调无病呻吟的新,或者能够作为中国青春类型片的一个典型代表流传下去。 这算是导演的野心吧。 一个二十出头的工人,在一个被视为放弃之地的工厂里,别人都是这样活着的,你不想这样,那你要哪样?上班或者卖香烟,最后都将无可避免地走向庸俗、衰老和腐朽。 那时,就知道,“你赢了,是因为他已经27岁了,而你才20岁”的真正含义了。 电影中间有爆笑、有失落,爆笑处特别开心,失落处黯然神伤。董子健和李梦虽然都算新人,但有资本或者有能力接这个戏,就值得更好的未来。那天我看到他们的时候,两个人都已经快站不住了,因为疲惫地跑场,背靠在墙上接受一些观众提问。导演在一边,戴着眼镜,像极了梁文道,极少说话,几个演员也站着,接受掌声,活跃气氛,挺好。2017年可以打四颗星的第一部国产电影,满分五颗星,一颗星给张楚的《姐姐》那首歌。

     3 ) 阳光不灿烂的日子

    本片开头的龙标还是 2015 年的,能拿到龙标也就不存在什么因为审核不让上的问题,看完本片以后发现拖了一年多其实很好解释,那就是水平确实不行,就是个不伦不类的青春性喜剧。

    说不伦不类,是因为本片预告片所传达给我的感觉是:这是部厂区情节下的人物小传。八九十年代的背景更是让人想到了很多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去年上映的《黑处有什么》甚至其他提到那个时期的各类青春片,但是比起这些片子来,本片对于时代感的表现几乎是零。

    说几乎,是因为本片场景和部分人物服装还是够还原的——也只能是部分服装,女主角白蓝的很多套衣服都一点也没有时代感。

    剩下的,包括人物的表演,情节的设置,都是清一色的现代穿越味儿,尤其是为了凑笑点硬搞出来的一些东西,比如路小路后来分到的自来水厂里的两位员工,完全就是个 0 分级别的国产烂喜剧找来的配角,完全不懂设置这些东西的意义在哪。

    当然不止是这些,本片整个故事几乎任何地方都是这种感觉,你很难去想通本片到底想讲什么,整个故事都是碎片化的片段,除了路小路和白蓝这条感情线之外,就没有别的故事线了,甚至连路小路个人的成长都没有,他开头什么样结尾就还是什么样,从头到尾体现的就是他爱捣乱但不是真坏这一点。

    而且每个碎片片段之间的衔接也很混乱,剪辑太弱就先不提了,片段间的联系也都很微弱,微弱到就真的是各种散落的情节,最典型的就是路小路大闹新厂长上任仪式那段,白蓝看不过转头离去,结果下一次情感戏两人又躺床上刚发生完关系,所以到底为什么安排这个波折呢?

    这么看来这就不是波折了,用线是穿不起来的,路小路和白蓝的感情戏也是一样的,感情真正初步建立是路小路答应白蓝去考夜校,这个时候白蓝激动地吻了他,这个能理解,两人有隐含的情愫,路小路愿意为了未来奋斗,是好事。

    可结果路小路却完全没继续学习,观众正疑惑着这就没了的时候,又轻描淡写地一说路小路考过了?这他妈在情感描写里是大忌啊,没有我为你而努力的情感积累,你让观众怎么服这段感情?白蓝看到路小路全是做坏事,然后爱上他了?告诉你你信吗?

    看感情线就是看几个转折点,开始,结束,中间的危机点,本片感情线里的危机也是非常低级,从头到尾一共三次,官二代,科长,去上海学习,结果这三个危机全都是自己解决的,官二代自己放弃了,没兴趣了,科长人家可能压根就没这想法,去上海学习回来直接主动把路小路睡了,没讲人物变化的原因——我要是没看过近几年的国产青春片的话可能真的也想不到更烂的感情波折了。

    不看感情不看故事,那就看看路小路的成长吧,你能说说路小路有什么成长吗?

    他一直都还是那个设定,就捣蛋,年轻气盛和人吵架,最后挖出来一个正义感,没了。这也不怪他,片中根本也没给他设置什么让他成长的转折点,路小路这个角色所做的事就是按他爹送礼的安排去厂区各个部门发生点笑话,故事推进全靠“我爸托人XXX”。

    而影片开始抛出来的性萌动这条线更是彻底丢掉了,开始“我第一次看到的乳房”
    但是后面就完全不关心乳房了,大妈们的是怎么样,阿骚的是怎么样,白蓝的是怎么样,完全没有提,这其实是一个少男性成长很容易有共鸣的点,坦白说我自己就也很喜欢胸部,这点完全可以好好利用的,因为青春期少男对女性的认识很多就是从胸部开始的。

    之后第二次提到就已经是在电工班和小李去换灯泡时看到的大奶罩了,这就完全处理成了一个笑点(说到这插句题外话,本片对“肥胖女性”这个又 low 又低俗又不好笑的梗消费了好几次,编剧是不是真的不会想更好一点的笑点了?)再之后呢?

    再之后路小路就已经成了调戏小姑娘们的老司机了!卧槽!我服了!不服不行了!和白蓝发生关系可以熟练说出“让我在上面吧”了!他的性启蒙是怎么样的你倒是讲啊!他转变这么大你提都不带提是不是太过分了一点?

    故事线故事没有,感情线感情分裂,成长线没有成长,性启蒙线完全靠突变,所以这片子到底是想说什么?

    影片最后摆出来了拆掉大烟囱的录像,然后路小路的话里大概是这个时代压迫他们的感情?可是影片里到底哪里表现出这点了呢?路小路一直重复在这个戴城就必须进厂,可其实他自己考了夜校也没认真上,人家白蓝想要追求更好的发展轻轻松松就去上海了,你路小路要去追也没什么经济困难和路线困难,瞬间到达上海医科大学师范学院(说起来这到底是啥玩意啊…)还进入了人家礼堂来企图对观众打破第四面墙。

    你感叹的时代压迫不会是感叹那个时候没微信不好交流吧?

    本片唯一值得夸夸的可能就是作为一部新人导演的作品完成度还可以,尽管可以挑出各种各样乱七八糟的问题,比如剪辑比如调色比如散乱的故事,中间也有大段的人物解说PPT,但是在每个单独的碎片片段里都还是做得不错,对于一些不好笑的笑点也能看出来是在认真设置,但是可能也就这样子了吧。

    最后吐槽一下本片的海报,就是一开篇放在最前面那个,满满的热血高校味道,可是结果和全片一丁点关系都没有!

     4 ) 少年心事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些初恋的记忆吧。
    有些初恋被写成了小说,有些被拍成了电影。
    而有些则在写出小说后被拍成电影。

    《少年巴比伦》是一部如此特别的青春片,不同于以往我们刻板印象中的那些:关于大学的、高中的青春故事,这部青春和学校几乎毫无关系,甚至带着一些的农业重金属的味道,所以会显得和观念里的青春电影如此不同。

    因为《少年巴比伦》里的青春对观众而言,过于陌生了。于是,这种陌生带来了奇妙的反应,那就是一种将观众和电影时代分开的间离感。这是一种特别的感受,就像恋人之间的挑逗一样,引诱着你的欲望。

    以前的青春片,你对剧情太过熟悉,所以,你丧失了新鲜感,好像那些故事都在你意料之中。而这一部青春电影,变了一下味道,不再是你熟悉的青春记忆。这样一种奇特的转变,对你而言,不得不说是另一种吸引。就像人们心中洋溢的征服欲望一样,这部电影对你而言的,似乎也是个等着你去观赏和征服的目标。

    《少年巴比伦》的故事背景在上个世纪90年代,路小路是一个刚刚毕业,走入工厂的学徒。他在戴城糖精厂上班。在路内的小说中,戴城是苏州的一个小县城,离上海很近,戴城糖精厂是那所县城最大的工厂。

    路小路是一个吊儿郎当,不学无术的少年,他漫无目的地生活着,没什么理想,也不知道规划。他在戴城糖精厂这个地方见到了各种各样的人,钳工班的,电工班的,他做各种各样的工作,拧螺丝,修水管,换灯泡。他就像是寺庙里的小和尚,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上班打卡,下班回家。这生活,谈不上舒服,也没什么羁绊,倒落得一个自己身心愉快。

    人生就像是一条预设好轨迹的航船,但你知道这方向时刻在修订和更改中。
    有时候,风吹会改变方向,有时候,一些事情,也会改变航向,有时候,因为遇到一些人也会改变方向。对于,路小路而言,那个人就是他在工厂医务室里遇见的白蓝,白色的白,蓝色的蓝。路小路在见到的白蓝的第一眼就喜欢上白蓝了,想想你的初恋的第一眼吧,大体感觉总是差不了,感觉对方身上有光,举手投足间都像一首诗。

    于是,从那以后的时光里,你所有的奢望就是能让时间慢下来,和姑娘多呆一会儿。

    和路小路吊儿郎当无所谓的态度正好相反,白蓝是一个入世颇深,对这个社会人情世故了解颇多的姑娘。“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用在白蓝身上再恰当不过了。但白蓝并不因自己了解这个社会就变得世故老练。
    她只当自己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一样,克制的看待着她生活的世界,在一定程度上,和路小路反讽嘲笑着虚伪的工厂里的那些人一样,她或许无法逃离,但她选择不和这种虚伪的生活为伍。这也是一种自我人生的胜利。

    《少年巴比伦》就是关于路小路和白蓝,两个人之间的初恋故事。
    更是路小路的少年心事。

    所以白蓝让路小路去读夜校的时候,本来对学校就头疼的路小路会选择去读书。所以,一个姑娘才会为了你的将来考虑,奉劝你走上一条正确的人生道路。所以,在路小路考试成功的晚上,他才会喝的酩酊大醉,然后来到白蓝家里如此那般毫无风度的开心庆祝,甚至连打扰了白蓝也不知道。可是,路小路这样做,只是希望白蓝和自己一起开心而已啊。

    说白了,这就是比喜欢多一点的爱吧。
    从对方的考虑出发,所做的决定也只是希望对方能更好而已。

    而路小路的表现,只能说明,他在白蓝面前是多么的稚嫩单纯。
    但这并不能怪路小路,毕竟遇见的白蓝是路小路的初恋。

    生活是一棵倒长的树。
    在这成长的过程里,女孩往往比男孩早熟,更早的明白社会规则和生存逻辑,就像恋爱中的路小路和白蓝一样。那时候的路小路,幼稚单纯,也因此显得可爱,而白蓝则成熟练达,似乎早已看透这个生存着的无法逃离的社会。于是,在电影《少年巴比伦》当中,这两个人物之间既有着亲密的关系,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白蓝知道自己的追求是什么,她勇敢地对自己的追求做出选择;路小路用一副不屑来面对这个比较操蛋的社会。一定程度上而言,他们都属于生活中的强者。至少,他们都勇敢地为了自己的生活而生活,与这个社会保持一定的距离,独善其身。

    既然是一个初恋故事,那么终归是要散场的。
    而路小路和白蓝,终归是要再见的。
    在来不及道别的站台。




    说点题外的话,原著小说中,戴城是苏州附近的城市,但影片开端有一个镜头显示了青岛职业技术学院等字。查资料显示,其实,这部电影是在青岛拍摄完成。其次,电影中晚上有一处镜头里,能看到到“WI-FI”字样,算是穿帮吧。

     5 ) 专访 | 相国强:《少年巴比伦》中的青春、梦、工厂

    90年代,刚刚毕业的戴城青年路小路进入工厂当学徒,跟着师傅混生活,在小世界中时而清晰时而迷茫的生活。直到遇到白蓝,多了一份苦涩的少年心事。 几年前看路内先生的小说《少年巴比伦》,就被这个南方小城市的青春故事所打动。小说里有很多精致的描写,比如:“她(白蓝)就是那个样子,仿佛一个嫁接过来的果实,在无花无果的季节,独自挂在那幢昏暗的小楼上。”当时就在想着,这是怎样的一幅画面。 今年年初,相国强导演终于带来他的第一部长篇处女作《少年巴比伦》,按他的话说就是,把小说“翻译”成电影,给更多的人看到。 《少年巴比伦》是不一样的青春片,它试图领着你去经历,却又时不时的戏虐、调侃、间离,就像白蓝一样引诱你,又疏远你,你不太能够得到她,又有时笃信你们的感情是真的。 最早看到《少年巴比伦》的成片是在2015年的上海电影节,两年之后才上映,期间做了哪些调整,又有哪些关于拍摄的记忆呢?我们跟导演相国强和制片人刘扬足足聊了三个小时,领你进入少年的世界。 【开篇一段老师的戏份是有在还原或者致敬《阳光灿烂的日子》吗?】 相国强:看起来很像,但其实不是。小说里面就有一场戏跟《阳光灿烂的日子》很像,写完剧本我们就决定把那个长得特别像冯小刚的演员佟磊请过来。之前在《与青春有关的日子》里他演过一个角色,叫冯裤子,就是以冯小刚为原型做的角色。我觉得让他过来演的话观众会觉得亲切。他演得也很有自己的特点,台词基本都是他在现场基本编的,效果还不错。 【《少年巴比伦》是一个相对抽象的书名,为什么会选择保留了它作为电影片名?】 相国强:这个片名确实不太好懂,现在大家都想要比较直接的片名。上映之前《少年巴比伦》还曾想要改名为《路小路你有种》,以让更多的观众接受。后来还是送审的时候广电总局挡了下来,说你的片子已经两年多了,还去参加了电影节,现在改名不通过。这是比较幸运的一件事情。如果改名的话效果反而不如现在。 【小说中有一些非常情绪又很精准的描述,也是我自己最喜欢的部分,比如“觉得他像一棵发疯的树。”,还有对白蓝的感情独白。这些的保留是怎样筛选的?】 刘扬:小说人物众多不好改编,我们请到了香港的导演陈建忠,想要一个能完全不被小说气氛所吸引的状况外的人来大胆重建一种结构,所以整个结构其实是香港导演给我们的。 这对我们有很大的帮助。2014年年初陈建忠拿着小说回家过年,用了15天的时间确定了一个很商业化的结构,是一个封闭空间中的公路片。 【封闭空间中的公路片?】 刘扬:是的,以路小路的身份进入厂区各个车间,不断接触各种不同的人,类似闯关打怪兽的结构。我们觉得这个结构很有趣。小说是很南方气质,但我们选拍摄地选了青岛。因为投资方是青岛人,当地有一些扶植。而且我们在看景之后对这里很满意,大工业生产的气息还在,产区很符合小说中“一个工厂就是一个社会”的感觉,有幼儿园、商场、学校,就是一个小的戴城(小说中虚构的情节发生地)。 相国强:有时候电影就是一种总结,把原著里很长的描述还有诗意的部分翻译过来。主要保留路小路的心态,还有回忆青春的口气。比如中间有路小路在墙上走了很长的一段路,相当于电影在转化文字的东西。原著里写路小路翻过一道围墙,但是我在看景的时候发现让他在围墙上走也挺帅的,就做了新的设计,台词也是当时他的心境。还有在结尾也加了很长的总结性的旁白。 【您最想保留的是故事还是情绪?】 相国强:都有。情绪也是比较重要的,是最打动你的。论情节的话,它不是最好的情节片,没有完整的讲述一件事情的主线,它是散文化的。这是很冒险的一件事情。剪完第一个120分钟的版本,所有人都觉得太过于散。但我自己觉得还OK吧,电影本来就应该有各种各样的尝试。 【现在的节奏是有段落和章节感的,每段间甚至有稍许断裂。尤其长脚的一段,音乐用得特别满。这些是为了效果的调整还是剧本阶段就已经想好?】 相国强:音乐满是因为录音师认为片子要俗一点。比如你看张艺谋的《英雄》,音乐都是从头到尾不断,让观众在读解得枯燥的时候,还能沉浸其中。这一点我也能接受它。 【但其实音乐选的并不是很俗。很多青春片都是大量铺垫所谓的怀旧通俗歌曲以引起观众共鸣。《少年巴比伦》很克制,甚至路小路演唱的段落也处理得很短。】 相国强:因为都是自己写的配乐。歌曲我们只用了《姐姐》,这也是原著中的因素。 【黑白的段落是想做一种视点的转换吗?】 相国强:没错。这个片子是路小路的第一人称视点,中间需要客观一点,就用了黑白,讲了很多配角的结局,是他们对那个时代最后的记忆。上映版本在这部分已经剪了很多。 【这里有个小小的矛盾。刚才导演也说,想要把片子做得俗一点,所以其实完全可以不做这类视点的转换。】 相国强:现在的观众已经是非常聪明的观众了,都能看明白这点。在手机上看各种小视频,圆形方形画幅都见过。对创作者来说就可以进行很多的尝试。 【特别喜欢结尾一场在影院的戏份,这是导演特别做的吗?】 刘扬:我们在青岛全程拍了40多天。原计划结尾是要去西藏拍,后来也是预算的问题,换了很多种结尾方式。 相国强:结尾属于没有办法的办法。一直没有想到合适的结尾方式,后来拍在大学的那场戏,午饭时间我自己在学校闲逛,发现了那家电影院,是个正在装修中的特别老式的建筑。我们也联系不到负责人,就进去偷偷拍了。后来被人赶走。 【片中每个角色的性格和形象设定都非常有意思。是怎样找到这批演员的?】 刘扬:路小路和白蓝这两个人物都是比较有代表性的。董子健的角色我们做了很多备选。我很感谢王金花,花姐,第一次见到她,她就对我们表示了很大的认可和支持。当时董子健还在云南拍《德兰》,虽然还没见面,他就已经说你对外宣传和找女演员都可以说我已经进剧组了。我们都还没有谈片酬和拍摄周期。花姐也是我们的投资方,董子健是我们的出品人,在资金方面给我们了特别大的支持。董子健那时还没有在大学受过专业的表演训练,那个状态跟路小路特别相似。后来他去演了《少年班》《六弄咖啡馆》《山河故人》,我们这部反而成了他的电影中最后一部上映的。 相国强:配角都是选角导演的推荐。有几个人是他力推的,比如电工班的班长李大光。李大光原本的造型设计是西服里面穿着背心,试完造型后他没穿背心直接贴着胸毛就出来了,问我这样是不是更牛逼点。于是这个造型就留下来了。王明也是他的力推,原本我们希望路小路是有点肌肉的,但是董子健刚从《德兰》的剧组出来,没有时间锻炼,我们又想有些反差,就找到了王明。还有阿瑛那个女孩,我希望一定要比路小路高和大只很多,找到的演员也非常合适。 【能看出每个人出场都是有精心设计的,比如抽水烟、贵妃躺等等。】 相国强:抽水烟是我们自己加的,原著里只有喷云吐雾的香烟,我们觉得劲儿不够大。但水烟是现代的,在90年代还没有,我们觉得这种穿越也影响不大,就拿了水烟。比起时代真实感,更加想要这种造型感。 【演员也谈到,您对他们的表演都给了很大的空间。】 相国强:对配角的表演指导比较多,对董子健和李梦都没怎么管。主演最重要的是符合角色,这样几天以后他自己就能进入状态,变成角色本人。好的演员做完造型,放到布景里面去,基本就已经OK了。配角周期短,每个人只有三四天拍摄时间,进入状态比较难,就需要使劲的调。 我对他们的要求就是能够多揣摩人物,明白人物的心理,知道他们每个行为的动因。像白蓝,为什么来到这里,为什么离开,对路小路的情感是怎样的,最好是做人物小传的工作。简单之处在于这个片子不需要用明星,演员符合角色就好。如果一定要用明星,就得再引导和演绎,反而比较累。 【两个主角中,我们可以说路小路是比较平凡的,但白蓝代表的是几乎每个少年青春期中的一个异类女生。除了原著小说的参考,怎么去树立这个人物?】 相国强:白蓝反而比较好处理,因为她整体就是比较游离的状态,生活中的边缘人物什么的。 【但是如果处理不好,她非常容易非主流掉。】 相国强:台词少点就还好,哈哈哈哈,造型在那儿,就还好。 【旁白比较多的电影经常出现的问题就是会“不说人话”,让观众不寒而栗,怎么把握台词呢?】 相国强:都是剧本阶段就已经写好的。剪完之后又加了两处,都是情节比较拖的时候,出于节奏考虑得给观众一些可接受度。 【刚才也说到,工厂的造型是没有完全还原那个年代,比较后现代的,为什么会这样做呢?】 相国强:我觉得对于工厂每个人都有记忆,所以也不用完全的去还原它。原著里面是糖精厂,真的还原它就太难了。现在找到的是一个碱厂,我们把大门直接搭到了生产区的入口。这是为了开头的一场戏做的,觉得一定要牛逼,路一定要特别的长,之后长焦镜头调过去,大门和人物和工厂之间的挤压感要出来。费了非常大的劲儿,但是效果还不错。这也是奠定影片整体视觉奇观的重要镜头。 刘扬:电影中全部的内景都是自己搭的,比如澡堂和家里。还有很多写意的东西,像抽水烟、吊床、打麻将,都是用了戏剧化夸张的手法,也是对那个年代的戏谑调侃。做了很多大胆的美术改造。我觉得在现有成本下,已经是很讲究的了。 【导演是摄影和调色出身,在这部分有做更多的工作吗?】 相国强:以前给别人做得都很复杂,自己反而是“去调色化”。我在做调色的时候就发现很多时候问题都不是出在调色技术上面,而是前期设计不够,美术和光线设计不够,摄影对画面处理不够,这样后期是无能为力的。所以我们这次在前期下了很大的功夫,尽量做到自己想要的状态,后期就比较简单了。 摄影则是追求纪录片的东西,比较尊重情绪。我们大量运用了手持的方式,在狭小空间里解放摄影师,让他自由拍摄手持长镜头,这样就增加了动感。比如白蓝和路小路的正反打就跟别人的不太一样,增加了那种飘动的感觉,其他人则不用这种方式,更加四平八稳一些。 【电影制作完成已经两年了,除了剪辑上的调整,还有哪些是比较不满意的吗?】 相国强:可能就是有件事没想明白。这种电影的高潮戏份不像动作片类型片那么简单,而是特别难处理,为这件事纠结了很多。在108分钟的版本已经把高潮戏份剪出来了,但是到96分钟版本为了结尾又牺牲了高潮。高潮前提变成了澡堂一场戏份。导致白蓝走之后我觉得片子就有点零碎。这个在当时也没法处理,很费劲。其它制作上的粗糙我觉得都是OK的,反而糙一点好。 【现在依然能看出,由于经费的问题,特效做得都不是很到位。】 刘扬:我们后期有段时间经费非常紧张,都是我跟导演在电影学院的机房一点点自己抠出来的。 相国强:长脚的戏份做了浓缩,变成一分多钟的小短片,像卓别林的默剧一样。还有牛魔王上天那场戏也是刻意仿效了老电影的制作工艺,特效lowlow的。我觉得这些也算特色吧。 【这几年有不少国产片都关于工厂生活的,比如《黑处有什么》、《八月》等等,您觉得工厂生活有什么特别的魅力之处吗?】 相国强:首先就是视觉上的好看,有独特的视觉风格。很颓废又有仪式感。工厂又是制度化的东西,先天就有种象征意义。反而没什么个人的成长经历。 【您怎样定位自己和之后作品想要做什么风格呢?】 相国强:肯定还是在视觉上要有想象力,在故事上要有高概念,还要有电影的叙事质感。 【听说下一部作品是软科幻的穿越题材,进行到什么程度了呢?】 相国强:大纲和分场都写完了,它是商业的东西但也有自己的特点。 【现在的穿越类型口碑都不是很好,自己有自信做好吗?】 相国强:起码现在从剧本阶段来看它已经很不一样,应该说是不通俗的穿越,不是毫无理由的回到过去,而是有巧妙的逻辑,甚至是在讲一个哲学的问题。 【期待下一部作品。】

     6 ) 用路小路的二十岁给我的二十岁刻下一个痕迹

    电影上映的第二天,冬日里一个温暖明媚的午后,我骑着老爸的破旧的自行车穿过了半个小城,最后还是迟到了八分钟,电影整体一般,不过还是很开心很满足。
    17岁那年,我高三,端午节的假期,我丢掉一场打花了的难看的比赛,翻到了《青春派》这部电影。从这部电影开始我就开始注意这个大额头的不算英俊的男孩,之后也看了他的成名作《山河故人》。2016年的冬天第一次在电影院看到了少年巴比伦的海报和预告片,当我发现有小董的时候,我就决定要看这部电影了。
    喜欢董子健演的痛苦而伤感的高中生,因为从他的表演里我总是能看到自己的影子,一个时而自我感觉良好,时而又一无是处的年轻人。
    少年巴比伦的导演相国强是一个对摄影调色很有研究的年轻导演。在他的镜头里,灰暗焦黄的工厂也变得柔美而梦幻。很多镜头截下来是可以直接用来当壁纸的。电影中故事发生的环境和原著内容贴合的很紧密,从白蓝居住的知识分子集中的楼房到蒸汽弥漫的工厂都和我当时阅读原著的感觉十分吻合。
    或许是因为有删减的原因,电影的节奏显得过快,很多细节都没有交待到。使得人物的形象不够充实和立体,其实导演所选择的演员外形和气质都和原著小说很贴近;长脚的裤子总是提到腰部以上一大截的位置,一颦一笑都生动鲜活,查了一下这个演员叫做李洋,百度上搜不到个人资料,豆瓣上也没有个人词条,虽然形象不太好但是演的还是很不错的。长腿这个人物代表了最悲惨的青工,出身农村的没有路小路一样的工人老爹,他只能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地去工作,长腿长手的他是管工班唯一一个工作的人,因为他敲水管的天赋实在太好了,在他刻苦复习的时候,整个管工班都在和他作对,甚至把他复习的书给烧掉。烧书这场戏氛围和力度还是不够,过于轻松了。长脚的书被烧烂了,那他所憧憬的光明未来也就被撕得粉碎了。李光没有足够地表现出来那种敢怒不敢言的无奈痛苦的情感,即使他的脸实在是很入戏。有时候,知识也不能改变命运,因为命运是由大时代决定的。
    小李这个人物或许代表了70年代大多数的年轻工人,有进取心但又有些懒惰,他不像路小路那样颓废玩世不恭,也不像长脚那样寄希望于刻苦学习去改变大时代决定的命运,他有着自己的爱人,他们的工作也都还不错,小李是电工科的技术工人,小撅嘴儿是科室坐班儿女青年,前方的生活看似平稳而幸福,整部电影里小李的状态一直都是满足且安逸的。受限于篇幅,小李这个角色的戏份不多,但是有一场戏导演处理的还是不够好。影片的末尾,小李的爱人小撅嘴儿被坏人陷害,掉到了下水道里,胸部以下高位截瘫,依据小说中的任务性格,这时候的小李应该是无力且悲痛欲绝的,自己曾经所热爱的生活突然变成了一团随时可能被吹散的泡沫。面对厂领导的不作为,气急败坏的路小路想要动手,却被小撅嘴儿的妈妈拉住,说到“你们呀,还是太年轻。”
    哎呀好喜欢李梦扮演的白蓝,厚厚的鲜红的嘴唇,妖娆丰满的身姿。和干瘪的撑不起来西装的路小路相比,这样的一个女人不像是一个可以厮守终身的伴侣,倒像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大姐姐,事实上影片最后的插曲就是张楚的《姐姐》。白蓝是一个冷冷的但又对路小路暖暖的女生。母亲和妹妹在唐山大地震中丧生,父亲又因为对母亲的思念而日益憔悴没几年也离开了她。白蓝从小就认识到了生活的苦痛,所以她有着超出同龄人的平静。从小说里白蓝和路小路第一次发生关系何以推测,白蓝之前是有过一段伤痛的感情经历的。李梦完全符合了我对白蓝的想象,长长的头发,厚厚的红嘴唇但又不算是特别漂亮,哎呀好像我初三时候每天放学一起走的那个女生……
    白蓝和路小路的故事一开始就能猜到结局,两个人的心理状态家庭背景,都天差地别,这就注定了白蓝只能是小路生命里的一个过客,只是他们都会带着彼此的影子继续生活下去。爱情从来没有套路没有因果,感情开始的火花或许只是你逆着人流的擦肩而过。他们还是相爱的,路小路会听从白蓝的建议去参加夜校学习,白蓝也会在离开了很久以后给小路写信说“穿过了几十里,还是给我的小路。”在一起的时候有多么甜蜜,分开的时候就会有多么痛苦。失恋的时候就好像丢了魂儿,就算是一天只吃一顿饭,也会难以下咽。只是希望我们能尽快回到刚开始的时候,你不会为我伤心流泪,我也不会为你默默无语,彼此不用建立束缚的关系,能够获得的只有愉悦和快乐。
    二十岁之后的路小路会成怎样,白蓝又会怎样,我的二十岁又会怎样……

     7 ) 没有根基的青春片

    # 一

    这部影片也许是从选景的第一天起,就注定了它的失败。

    路内的原作同样是虚构了一座城市“戴城”,但就像是莫言的东北乡,孙犁的白洋淀,鲁迅的未庄一样,它都有一个明确的指向性。在作品中,字里行间都表现出故乡的特点特色,是生长出书中的人物,滋生出书中的事件的根本的土壤。遗憾的是,当这部电影将南方小城的故事,挪移到青岛的时候,原书中的隽永和特色,就顿时被消解掉了。作品试图勾勒出90年代下岗潮前的工人生活,但是苍白的只能成为一个关于躁动的故事。

    # 二

    在青岛取景自然没有问题。作为在这长大的工人子弟,从小就见过各种各样的工人发生的事情,从爷爷那代再到父母这辈最后到了年长点的兄姊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卷入到了工厂生活之中。

    作为轻工业发达的城市,在下岗潮涌来之前,家家户户都是工人。但是与东北不同,这里没有巨型的厂区,没有一座盘踞在城市之上的工业巨兽。有的只是各种各样,满足平常百姓的小工厂。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些东西,青岛人都能吃到自己城市的品牌。即便是到了今天,其中的很多工厂也侥幸活了下来。本片取景所在的青岛碱厂,就还是一家能够继续坚持的工厂。但是与他同时代的更多工厂,则是纷纷厂房变楼盘了。像是我家现在的小区,就是建在以前的棉纺厂上。

    这种轻工业厂子多,就不能形成巨大的厂区。各个工厂的职工宿舍互相穿插,各种配套设施也都是公用的居多。像是医院学校之类,就是附属的,也都面向社会。并没有大型厂区造成的封闭感。换句话说,当破产潮来临的时候,因为各个工厂也是分布在市区各地,呈现的也并不是一般印象中的衰落和破败。毕竟工住还是分的开。如果在这种情况下拍电影,恐怕就不能表现出《铁西区》们那种触目惊心的荒凉。换句话说,也无法表达出江南水乡的俊秀和纠缠。

    # 三

    在《少年巴比伦》里面表现的工厂生活,显然不是任何一个地区的生活。换句话说,它甚至不是一部有关工厂生活的电影。故事中所表达出的矛盾,在当今生活也是触手可及。甚至不用比附现在的大型国企,换成一个企业单位就是能够解释。当然,体量还是应该大一点。

    在书中,工厂生活对于路小路的成长是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工厂里面的制度、人事都对他的成长有着各种不同程度的影响。可在电影里面,这些都被转化成了路小路自身的性格对于社会生活的反馈。工厂里面仅仅变成了一个舞台,上演着路小路的青春故事。工厂的功能退后,也这就造成了路小路成长过程中的空心化。无从得知路小路的成长经历,无法进入他的内心,无法思考他的生活体验,最后的问题就是,无法从路小路的遭遇中得到感动。这种文艺电影无法让人产生共鸣,后果就是恐怖的难以入戏,处处碍眼。最终将本片给个差评,就只是顺手的事情了。

    成长电影能够让人感动,关键是人物得到了观众的认可。而当他们被抽离出成长的环境,仅仅是一个舞台上的道具,整部电影的质量就无需期待了。

    ###更多请关注://basin42.wordpress.com/

     8 ) 我们都是路小路,只是已经长大

    PS:这是给70/80后看的。这是我写的第一封影评,抒发一下。平平淡淡的一部电影,不表达什么大时代商海搏击人定胜天,却都是如同你我这些小人物,会心一笑的生活和爱情。一个半小时的影片边看边勾起很多尘封多年的回忆。我和小路一样,刚刚改革开放时候出生、成长在国营大厂的家属大院,父母双职工,记事起就在厂办的幼儿园小学中学一路混来,懵懵懂懂的就是和同样是工人子弟的发小们打弹珠拍洋画,厂办医院一年一次注射疫苗,到了六一节去厂里的大礼堂脸上涂成猴子屁股排队表演大合唱,从小到大的同学几乎没有变化,十三四岁毛头小子的时候和外厂子弟学校的孩子打架,到了情窦初开的年纪也碰见每个人心里都有的白蓝,心生情愫暗中守护。学校操场外就是那些工厂的尘烟滚滚,那些车间的机器隆隆。小孩子的天空下除了相对于80年代尚还不错的福利就是无休止的游戏,自然也没有什么升学压力,也几乎没人期待走出大厂闯荡世界的豪情,孩子的眼中一切都是如此顺其自然,长大,进厂,能读个夜大或者成人高考成为座办公室的人……,过去大企业都是郊区为主,生为城镇户口的我们其实都是城市边缘的孩子,黑白电视里鞠萍姐姐笑容可鞠,铁轨上压出的洋钉是我们的宝剑,操场上攀爬旗杆是男孩子勇气的象征,刚刚大城市回来师大毕业的女老师的连衣裙是女孩子们怯怯模仿的对象……一切仿佛隔世,好像是没有任何联系的过去。谢谢这部电影让我又拉回了二十多年前的夏天。没有人能否定如今的生活,虽不多富贵但也可以靠自己自食其力,充满选择。那些少年时光回忆模糊但也确实发生过。好像是我也是别人。可笑的是当初那个少年在教学楼顶起来,在工厂最高的烟囱、在每个可以攀爬消耗无穷精力的高处上眺望远方,眺望那些多年后的未来,可世界就像被工厂上空萦绕的浓烟层层遮蔽,远方似乎并不存在,少年未必会思考一生如何度过,只是觉得人生好像铁轨,它虽漫长,没有尽头,但是当时懵懂的认知,觉得生活只能顺着轨道走没有选择。可真的让你有各种选择的时候似乎烦恼无限放大,脏了的白球鞋洗不干净可以靠粉笔涂白,当面前无数条大路都朝向你的时候你却又如何度过这漫长的生活。我们都离开了这熟悉又陌生的厂区,烟囱早已在城市化进程中轰然倒下,代起的是更多的高楼大厦,如果乡愁是农村孩子的情感倚托,那我们的少年似乎消失的无影无踪。再没有浓烟弥漫四周,苍穹下天空朗朗,人到中年却不曾再去高处眺望远方,归来仍是少年可哪啊也要有个归处,曾经热闹喧嚣的老厂宿舍区暮色沉沉,家属楼破败不堪,叔叔阿姨们满头银发坐在单元楼下等着他们住城里商品房里的孩子周末团圆。那些厂门口熙熙攘攘的自行车下班洪流再也流淌不出一滴沙粒,厂子里大喇叭早已成了哑巴,不会再转博新闻联播和报纸摘要……走出巴比伦那么多年,谢谢导演和原著作者让我再温少年,我们都是路小路,只是已经长大,搀着父母和孩子的手,来不及挥别那些平平淡淡的少年时光。

     短评

    整部电影就像工厂大爆炸后的青春碎片,有类《阳光灿烂日子》的片段,也有天马行空的联想,工厂里奇形怪状各种人写画得不错,但受限于各种因素,没能汇合成一股齐整,有力,喷薄而出的90年代情绪。董子健和李梦都很OK。

    8分钟前
    • 木卫二
    • 还行

    最后那位伤心的阿姨拦住他们冲向领导的步伐,劝说:“别动,你们还年轻,别动。” 那是全片最沉而锥心的一句话。少年他眼尾线条的走向,和在夕阳下空无一物的橘色虹膜 太好看。

    13分钟前
    • 推荐

    剧本和剪辑有很大问题,全片碎片感太强,场景转换生硬,叙事和镜头较弱,没有太多出彩的地方。对原著党来说男女主里里外外还是差了点意思(女主应该一直穿着长裙,有两幕穿短裤露出的粗壮小腿实在不忍直视)。另外可能尺度关系,人名和台词都改温和了,不爽啊!还我老牛逼,倒逼,德卵。。。

    18分钟前
    • Heisen
    • 还行

    时间,把我所爱的人、所恨的人、所在乎的人,都渐渐变成了模糊的背影,我们曾经在一起制造的那么多快乐与浪漫,细节虽已经说不出、感觉却永远忘不了,而现在的我们,却各自在这世界上孤独的行走,永不相见。。。

    23分钟前
    • 狐狸修炼中
    • 力荐

    原来是在青岛拍的,电影里的青岛老城,熟悉又亲切。看时一直在想工厂的戏份是在哪选址拍摄的,后来看到一个镜头,“戴城糖精厂”后面四个大字——青岛碱业。

    27分钟前
    • 安东
    • 还行

    2.5;加半星给“走了几千里路都忘不了你”,作为原著粉,无论如何都触动不到心弦;90年代的厂区生态,内地小城的闭塞破败,时代孕育的独有特征,曾让我们欢笑哭泣的纯净梦想与理想幻灭,皆展现得局促生硬,台词尤其欠佳,拿腔拿调得犹如舞台剧,改编失败。

    28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还行

    作为新人导演作品,影片还是蛮多惊喜的,整体都有一种玩的心态。加上文本本身的基础很好,那个下岗之前的狂欢期,闲汉们的桃花源。虽有瑕疵,仍值得一看。另外,片中蛮多阳光灿烂的影子,虽然较之阳光还差了太多

    33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8.0 奋不顾身,横冲直撞,时常闷骚也能明骚,想硬的时候就硬,害臊了就捂着。李梦的小粗腿,董子健平和无侵犯性的脸,舒服。不挑拣,看完畅快通透就挺好。

    36分钟前
    • La~jum~bo
    • 推荐

    没觉得差,比韩寒的好不知多少倍。董子健有少年气,90年代复刻得精准。配一堆群魔乱舞的群像,讲一个疯傻暗黑的时代。有使不完的劲,挺好。“你会记住我的。”

    40分钟前
    • mumudancing
    • 推荐

    意想不到的惊喜,粗糙但有灵气,甚至比《阳光灿烂的日子》更喜欢。即便台词不接地气,也因为有了路内出色的文本打底而不显得造作。董子健真是90后演技之光(再次对于国产片中把娘炮角色当丑角的作法竖中指

    45分钟前
    • 凹凸
    • 推荐

    不难看,但难称优秀。整体略矫情,虽然看这部电影的人都是去自找情感的戳点的。笔墨都在主演身上,所以主演都还不错,只是其他人你刚有了个印象,忽然就没了。情节有点分散,歌有点不搭,以及白蓝的胸罩有点太不合身了。

    48分钟前
    • 艾晨
    • 还行

    衔接、调色、特效等细节上略有稚嫩和瑕疵,不过作为处女作已经相当不错了。张猛的工厂情结,姜文的生猛浪漫,再撒点文艺和幽默佐料,是一部个性观赏性兼备的年代小片,观众阵阵发笑。这已经是董子健在本届SIFF上亮相的第四部新片了...这孩子演戏确实有悟性,艺二代嘛,怕就怕这种既有门路又有本事的。

    51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今年,我看过的最好的国产青春片。一个关于初恋故事的少年心事,用戏谑而有调侃的口吻,从路小路遇见白蓝开始,用两个人的爱情故事,以小见大,讲述了那个时代的工人故事。董子健作为旁观讲述,李梦最出彩,她用超出实际年龄的表演演活了白蓝这一初恋情人的角色。忠实于原著小说,是一个不错的改编。

    53分钟前
    • 方枪枪
    • 推荐

    要拍小镇青年,贾樟柯笑了。完全像知识分子下乡体验民情。

    57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较差

    咱家小董真是会演

    59分钟前
    • jj73浅之
    • 还行

    好的方面只是拥有原著基础,主要演员靠谱。改编剧本却没能提炼原著,出来一盘散沙,一种火急火燎赶的感觉。表达国营体制的衰落,缺乏底蕴,工人也脸谱化,青春又苍白无力。喜剧处理也用力过猛,与《钢的琴》等中国工厂特色魔幻现实主义片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1小时前
    • 大奇特(Grinch)
    • 较差

    一个周韵还不够吗!还来了一个和周韵一模一样的李梦,一模一样啊!!!

    1小时前
    • 哪吒男
    • 还行

    喜剧的部分多了点,关于转变中的九十年代所带来的失落和一类人群的青春描写略有缺失。天未明的时候,骑着单车穿过锅炉和烟囱的蒸汽,去看那条延伸至或许此生都无法抵达的远方的铁轨,追一个不属于相同世界的人,确实是种粗粝又动人的诗意。

    1小时前
    • CharlesChou
    • 还行

    没那么失望,人物情绪,戴城糖精厂、90年代空间还原是对的,选角也还行,驾驭上稍微脱线了,放大喜剧缩小了内心,路小路、白蓝交流不够,有佳句无佳章。路内是这几年青年小说家里,每部作品都想读的,语感独特气质迷人,外冷内热,偶尔买文学杂志就为第一时间看他作品,细想,他的小说没适合导演去改。

    1小时前
    • 内陆飞鱼
    • 还行

    2015.6.18 @上海影城 #SIFF# 近年来最喜欢的国产片,没有之一。看之前还有点怕毁了原著,结果却是惊喜。演员相当到位!

    1小时前
    • Shane
    • 力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