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喜剧片 拨浪鼓咚咚响

    拨浪鼓咚咚响

    评分:
    0.0很差

    分类:喜剧片大陆2020

    主演:惠王军,白泽泽 

    导演:白志强 

    提示:本线路为优质线路,可优先选择。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HD

      变身特工

    • HD中字

      家族之苦3

    • 二龙湖浩哥之江湖学院2

    • HD

      天生一对1998

    • HD中字

      方世玉续集

    • 我的老婆未成年2

    • 爱情呼叫转移2爱情左右

    • HD

      倾听男人心

     剧照

    拨浪鼓咚咚响 剧照 NO.1拨浪鼓咚咚响 剧照 NO.2拨浪鼓咚咚响 剧照 NO.3拨浪鼓咚咚响 剧照 NO.4拨浪鼓咚咚响 剧照 NO.5拨浪鼓咚咚响 剧照 NO.6拨浪鼓咚咚响 剧照 NO.16拨浪鼓咚咚响 剧照 NO.17拨浪鼓咚咚响 剧照 NO.18拨浪鼓咚咚响 剧照 NO.19拨浪鼓咚咚响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货车司机苟仁(惠王军 饰)唯一的儿子因病夭折。苟仁认定是自己最好的朋友害儿子身亡,满腔悲愤踏上寻仇之路,途中却偶遇“熊孩子”毛豆(白泽泽 饰)。没了亲人的毛豆一心想找到在外打工的爸爸,撒泼打滚“大闹货车”。为了索要货物赔偿,苟仁只得带毛豆上路,二人踏上了一段啼笑皆非的寻亲之旅。  “熊孩子”闯祸不断,“熊大人”也一路惹是生非;在这个格外寒冷的冬天,一大一小同嬉笑,共患难,两个孤苦无依的灵魂渐渐靠近。

     长篇影评

     1 ) 车不停下,拨浪鼓就会一直响

    公路电影总能激发出观众的好奇心,因为在不停的前进中,人与人的关系都会出现变化,而这类影片,比起看沿途的风光,观众们更在意的还是人之间的故事,更在意主人公们的关系会如何发展。

    在《纸月亮》里,我们看到的父女的狡黠以及那隐藏在矜持和中二中的温情;

    在《无人区》里,我们看到的是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恶;

    在《末路狂花》里,我们看到的是在绝境的相互扶持以及最后的飞翔;

    《末路狂花》对于穷途末路之人的默写,实在让人欲罢不能

    在《逍遥骑士》里,我们看到的真正在寻找道路的迷路之人;

    在《完美的世界》里,我们看到的是父子真爱。

    而《拨浪鼓咚咚响》里,这对如父如子的搭档,展现给我们的情感,同样真挚,真实。

    影片里货车的植入广告真是值了,塬上清涧,我记得真真儿的

    如果说《完美的世界》是一杯柠檬汁,让你感受到炎热夏日中甜味伴随着酸涩,这是在炙热中诞生的亲情,最终以苦涩的泪水留给观众作为回味。那么《拨浪鼓咚咚响》就是冬日中的一杯热水——

    寒气刺骨,但是一杯热水入肚,你的心头是暖的。

    和《平原上的夏洛克》一样,导演在《拨浪鼓咚咚响》里同样把我们扔到了一个全是普通人的影片中,全非职业演员的表演,一方面考验了导演对非专业人士的把控力,另一面也让影片更加的生活化,仿佛在看一个隐形人拍摄的纪录片一样。

    用非专业演员的最大难点就是如何让他们在镜头前不那么专业

    这里不由得提一点,虽然本片是写实主义风格,但是其中导演还是加入了一些象征主义的符号,比如苟仁梦中,他儿子拿着拨浪鼓穿过了一个图腾门、拨浪鼓上的八卦镜…..

    剧情,并不算本片的亮点,观众们能够尝到味道的,其实还是演员之间的化学反应,放到这个片子里,就是那种在环境的压力下,只会逐渐显现的父子情感。

    导演将两个人放到一个真实却又极端的环境中,这种环境不仅仅是自然环境,而且两个主人公的社会处境也是困难重重。

    影片中对于阶层差异的表达非常克制,几乎只有住大酒店那么一块,点到即止

    卖货郎苟仁,被朋友骗走了儿子的救命钱,儿子也因此早早离世,于是他的儿子也就成为了他过不去的坎儿,这个坎儿的具现化物品,就是在挡风玻璃那里挂着的拨浪鼓,苟仁现在每天就在卖货、寻找骗子的循环中苟活着。

    留守儿童毛豆与奶奶相依为命,更惨的是影片伊始,他的奶奶就过世了,于是无依无靠的他,贯穿全片的目标就是去寻找他失踪的父亲毛厚。

    在因缘际会下,两个人因摩擦相遇,怀着不同的目的走上了这条寻父之旅。

    全片最有趣的地方,就在于这两个非专业出身的演员,如何演绎一段完全不同的“父子之情”。

    这里最吃表演的,还是在于惠王军扮演的苟仁,他如何从对于毛豆的厌烦,逐渐转变为对于毛豆的父爱,需要在好几个关键片段上现在出人物的变化。

    首先,在货车陷入泥坑这一场,当惠王军看到满身泥水和破了洞的鞋时,他必须从满是傲娇的语气里透出一些心疼和愧疚的感觉。

    很明显导演也担心这一块父亲隐藏的感情过于隐蔽,所以后面加了一段为毛豆修鞋的片段。

    在这里,苟仁的感情开始动摇,他因为儿子去世而冰封住的心开始融化,这种融化此刻是因为对这个小孩的怜悯,以及愧疚。

    其次,在苟仁与无赖发生冲突后,毛豆毅然冲上前,两个人一块挨了揍…..

    在后面苟仁一边为毛豆处理伤口,一边开始吹嘘自己过往的神勇,此时他对毛豆的心态已经开始转变为父亲的角色了,因为这种吹嘘,往往都出现在爸爸对儿子的炫耀时。

    这一段,其实白泽泽扮演的毛豆表现也非常精彩,甚至超过了惠王军——

    当听到苟仁吹嘘当年如何如何能打的时候,毛豆的眼睛都是放光的,那种眼神充满了崇拜以及好奇,就是儿女看向父母的眼神,还有那种结结巴巴迫切想知道后续的语气。

    二者关系的最后确认,还是要在苟仁对于儿子的死释怀的那一刻后,当在影片结尾,他亲手把儿子的拨浪鼓送给了毛豆的时候,也就代表了他对于毛豆感情的彻底开放,彻底认同了这个亲如儿子的小孩。

    拨浪鼓在影片中的作用,我认为还应该近一步加强,它其实可以作为影片最后冲突爆发的导火索的

    而这一些,都是在一群非专业演员的发挥下展现给我们的。

    于是,我们在用一种味道来比喻的话。

    就像吃到了怪味豆,有一种吸引人的味道,是怪味。

    它是怪味豆,就在于它缺少电影的固有的某种醇香。

    这种电影香味的缺失,我认为是剧本构架上有一些缺失造成的。

    一般这种公路父子题材,固定的结构应该是相遇——冲突——相互了解——实现融洽——出现挫折——关系破裂——出现高潮冲突事件——实现最终的和解

    本片正是缺少后面四个部分,使得它的节奏略显缓慢,缺少了剧情高潮。

    这是一个遗憾,就像影片最后,毛豆和苟仁的分别一样。

    电影又是也不会造就圆满,这种遗憾也是味道。

    是咸味,眼泪的味道。

    这两个人的幸福,总是只有一瞬间,在他们不幸的人生里,有这么几个一瞬间,对于他们自己来说,够了,对于银幕前的观众来说,不够

     2 ) 不是一个已经过去和远方的故事,是千万个孩子真实的生活 | 看见

    正月初八,微澜发起的《拨浪鼓咚咚响》点映观影完毕,笔者虽然购票了,但还是因故错过影片,群里旁观大家的互动以及映后交流,等#拨浪鼓咚咚响定档2月25日#上映,会去影院看。如给微澜推荐影片的伙伴所讲,“这是一部留守儿童题材的电影,非常感人”。

    早前,朋友圈里看到一些老师的影评,对这个电影的印象是“真实”,另一个是观影会想起《菊次郎的夏天》,在同事们发起点映之前,大家比较一致担心和警惕的是“被感动”,观众沦为旁观者,不过同事们还是义无反顾地发起了点映,并在观影前一周,密集的春节档电影空隙邀请传播,最终成功组团发起点映。

    大象点映的工作人员反馈说,这是他们全国第一场和影片关注的儿童群体有关的主题放映,大家是出于对困境儿童本身而来观影。

    以下的记录,分享一些映后微澜图书馆伙伴们与导演连线的碰撞,电影背后的人和关怀。

    一次乡村学校的留宿引发的创作

    电影的起意源于导演拍摄盲人题材的纪录片《边走边唱》时,一次借宿在乡村学校,拿着摄像机进学校的导演白志强,被校长误认为是记者,校长主动分享了许多学校的故事。其中让导演印象最深刻的是学校几十年间的变化。志强导演用了蛮夸张来形容,早年间,八十年代,学校的学生有两三千人,导演去探访和后来拍摄电影的时候,2014年前后,学生只有不到160个孩子,而这160个孩子当中,几乎全部是留守儿童;但凡有条件,父母都将孩子带到城里一起;而在这不到160个孩子中间,有60多个孩子属于是单亲家庭,甚至孤儿。

    随后的考察和家访,让人触目惊心的是,有的孩子可能有母亲,但身体残障加上精神障碍,基本的自理能力都没有,又没有人照顾,家里是很难让人想象的生活场景;还有的孩子有父母,但父亲残障,母亲精神障碍;也有些孩子,本身兄弟姐妹中也有精神障碍者……

    志强导演说,所以这些给人的撞击非常大,他很难平复所有这些给自己的震动,“这件事情我必须做,我必须要把他们呈现出来”,当时很多朋友建议导演拍一个关于留守儿童的纪录片,会很有意义。

    但导演认为,“留守儿童是成长中的,他们有未来的生活,有未来的希望。”长大了面对这样的过去,如何和妻子丈夫分享,可能会继续带来伤害,怕影响他们将来的生活,志强导演决定拍摄剧情片而不是纪录片。

    据说,他用了500多天来写剧本;才从众多孩子中选中“毛豆”,电影中白泽泽饰演的毛豆原型就是考察期间遇到的某个孩子。

    孩子的爸爸是一个开卡车的,贷款买了拉煤的卡车,但一次卡车从悬崖上飞下去了。车也没了,还要给人家还钱;爷爷就一直说爸爸在外面跑车拉煤,老人骗孩子的方式就是你得好好学,你要考了一百分,你爸爸就会来找你。这孩子就一直梦想着坐在爸爸的肩上放烟花,看着烟花朵朵盛开;这是他的梦想。后来他等不到爸爸回来就跑出去找,只不过他跑到镇上的时候,就被村长拽回来了。这个是毛豆的主要原型。

    而另一个主角苟仁,则是志强导演的发小,他本身的部分经历也被写入了剧本中。

    关于真实,微澜志愿者看到了什么

    映后与导演在线交流

    刚刚查了一下,清涧县属于陕西省榆林市。2020年2月27日,经陕西省政府同意,清涧县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去年“铁链女”事件爆发后,榆林地区也曾经被爆出“铁笼”事件。看了这部影片,就好像看到事件发生的大环境了。 电影里每个人的形象都很鲜明,白明明、雇佣毛豆卖货的摊贩、那个在饭店门口乞讨的小女孩,每个都是有故事的人,特别真实。 真的很感谢导演,把这一切展现出来。导演说拍得粗糙,我觉得粗糙也是一种“真实”。

    有个场景我印象很深,毛豆和苟叔开车到城市,他羡慕的看着车窗外有一家人路过,爸爸让儿子骑在他的脖子上,一家人笑得很幸福。 而且我发现,那位爸爸应该是白导客串的,很真实又戳泪点的细节。

    奶奶很真实温暖,虽然很短。 这个片子女性角色确实缺失

    陕北农村的写实很震撼

    电影里面其实还有很多细节很生活化的,尤其是语言表达,我基本听得懂,我在山西的西北部村里短暂的生活过,村里人说话和电影里一模一样,常用语,说话的腔调,甚至一些神态动作,还有孩子不干净的脸,苟仁的乱蓬蓬的头发,胡子,在村里到处可见,电影里的奶奶的头巾和村里的奶奶们如出一辙。 毛豆,一个调皮捣蛋,单纯的孩子,留守儿童,没出过大山。和奶奶相依为命。是中国几千万留守儿童的代表。 苟仁,坎坷生活的普通人, 跑了一整天,回到出租屋,看似厚厚的一沓钱,最大面值就是20元,数来数去也没多少,交了房租,水电费,基本没有了。基层劳动人民的代表。 其实,在故事里,毛豆和苟仁相互温暖,感受到了彼此的爱。

    2023农历新年第一聚 凌助小丸子拍摄 导演白志强和微澜的伙伴们和他们的家人

    被消失的……

    有伙伴提到,虽然这部电影还是会让人想到“菊次郎的夏天”,但不同的是,菊次郎是一个个体,而这里的毛豆会让人想到留守儿童群体。在问到作者在呈现时有哪些创作上的考量时,导演分享了很多被删减和没有取用公开放映的很多毛豆与其他孩子相处的群像,这是遗憾。

    而关于成年人苟仁,他个人的生活经历,电影也剪辑掉了20分钟背景,如果这20分钟还在,可以帮助观众更好的理解苟仁的冷漠。

    当然,有被消失的镜头也一定有被强加的镜头和表达。

    电影带来了哪些真实的行动和影响

    拍摄电影的两年期间,志强导演和朋友们,成立了“星星火留守儿童帮扶团队”,在陕北那片陆陆续续做了两年的帮扶工作。起初就是帮扶点物,书包,新衣服,也会联系赞助商给孩子们买棉衣,新鞋袜子和学习用品,后来发现物资很快就会消耗完,孩子们真正需要的其实是情感上的关注和关爱。

    另一个,志强导演也坦承,两年的工作中与孩子们常有的交流,感觉孩子们对未来是没有期望的,对未来生活没有憧憬。

    初中毕业了,赶紧要去打工挣钱。

    挣钱哪是那么容易的事情。没有生活的资源,没有那么多人帮他们,自食其力出来打工,我们知道他们的命运还是会重复。读书对于他们来说是可能改变命运的一个方式。

    后来大家改变帮扶的方式,会在活动中做一些座谈会,把孩子们集中起来,做游戏;把外头考上大学的做企业做得好的老乡们叫回来跟孩子们互动,讲讲自己创业的故事;就是希望他们对未来能有所憧憬,打开胸怀,抱有希望。

    电影获奖和被更多的人知晓后,毛豆的扮演者已经和影视公司签约,后来参演了多部作品;志强导演认识的孩子里也有一些找到了新的家庭,可以在成长和学业道路上资助他们。

    “真正的从情感上,从心理上去帮助他们,乃至于和他们的这些父亲一样。”

    “电影有笑有泪,不卖惨卖的是幸福。”

    志强导演他相信,人与人之间,关爱彼此和对方,就会得到更多的幸福,在大城市里的打工族,大家都是背井离乡,有很多的不容易,更应该相互体谅。

    “我始终觉得,多一份爱,就会少一分恨,只有爱多我们这个社会才会更加温馨和美好。”导演说,“这也是我想通过这纪录片来做到一点点微乎其微的社会意义。”在关于困境儿童的问题上,志强导演还计划拍摄柏剑的剧情片。

    《波浪鼓咚咚响》揭露出来的问题,在乡村、在 乡村的留守、以及残障人群的婚育、单亲和孤儿,生活中的种种困境和破碎,很多问题,都需要我们以及更多的人关注和努力,才有机会看见困境和改善处境。

    而我们,新公民计划和微澜的所有伙伴,也会一直关注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并且在行动的路上实践和探索,如伙伴们所说:

    “伙伴们都感觉意犹未尽,走出影院还在热烈地讨论。 希望留在家的孩子,通过志强导演的影片,能得到更多的关注! 希望我们服务的流动儿童,能和爸爸妈妈一直在一起!”

    点映发起、组织、现场工作的微澜伙伴们

    观影提醒:因为电影大部分时候是方言,基本靠识字幕观影,孩子太小,无法看字幕,可能会影响孩子的观影体验。

     3 ) 还原最残酷的本真,用生活的暴击叩问灵魂

    2023年1月7日,农历腊月十六。腊八已过,小年未到。在这个绝大多数中国人都在考虑着春节归乡的时候,我却去看了一部“不合时宜”的电影。尽管这部名为《拨浪鼓咚咚响》的影片最终的结局给人以希望,但是全片却充斥着一种“令人窒息的、压迫到灵魂深处的真实和压抑”。

    压抑,源自现实生活的暴击

    最早知道《拨浪鼓咚咚响》这部电影,可能还是前年(2021)做纪实周筹备的时候,在某位朋友(具体忘记是谁了)的朋友圈里看到的。知道这部片子是做纪录片的白志强导演的,也算是挺期待。

    纵观全片之后,就像我在映后跟导演说的,感觉挺压抑的。我觉着,这种压抑,来自于对留守儿童的现状;来自于对乡土中的中国里、现实中的人们的困窘、无奈、挣扎,但却始终还有那种对希望的不舍、执着。

    毛豆,一个为了寻找爸爸不惜做出种种“出格”举动的留守儿童。当他在奶奶过世后独自踏上寻父之路的时候,我忽然想到了童年时看过的动画片《咪咪流浪记》的中文版主题曲。好像,在车上点燃爆竹、在路上追着苟仁货车的毛豆,就是和他年纪相仿的雷米·巴布。这首歌的日文原版,或许也更贴合《拨浪鼓咚咚响》这种“公路片”的精神内核。特别是其中那一句“无论何时,生存都是一场竞争”,仿佛更是专门为这部片子谱写的另一版主题歌词。

    鲁迅曾说,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但实际上,当身负相同的身世,当时空相通起来,这话可能就要另当别论了。

    在97分钟的时间里,影片把两个本来可以毫无关系的“苦命人”的命运,用“寻找”紧紧地绑在一起。无论是“寻父”,还是“寻仇”,毛豆与苟仁都在用自己的心去体悟生命。

    从清涧到神木,从神木再出发,一路之上,两个没有了家来温暖心的人,却用彼此的行动一点点融化了冰封的阻隔。于是,苟仁不再张嘴闭嘴就提让毛豆还账,毛豆也不再没事找事、肆意破坏。所以,当得知了毛豆爸爸已经不在人世的时候,苟仁才会带着毛豆去住大饭店、给毛豆买新衣服和新书包,甚至还在最后分别时把自己的钱悄悄塞到毛豆的书包里。

    然而,这种温馨的画面背后,却还隐藏着太多的无奈与辛酸。若非亲妈嫌这里太穷、若非亲爸非要死命挣大钱、若非乡里人不闻不问,毛豆这个孩子何苦非要踏上寻父之旅?若非都是无奈的底层,白明明何苦非要骗走苟仁救儿子的救命钱?若非同是天涯沦落人,苟仁为何会在街头最终还是放过了白明明,也没有再找“换刀”的毛豆的麻烦?

    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所以看过片子,我总有种想哭、却又哭不出来的憋屈感。诚然,我在看片的时候,的确泪目,但是之后却是一种无止境的憋屈、压抑。《拨浪鼓咚咚响》就在导演刻意采用的纪录片式的拍摄手法中,让每一个尘世中的你我,被这种真实生活带来的震撼反复地锤击着。每一击,都在我们的心上留下一道巨大的疤痕;每一击,也都在叩问着我们的灵魂。

    生活,本就是比艺术更为残酷的。影片放映后,有观众跟导演白志强交流时提到,片中的一些桥段显得有些无厘头,就像毛豆去砸人家玻璃。其实,我倒是认为,这也并非白志强导演说的剪辑、脚本多次修改等问题带来的锅。因为,现实生活中,本就会发生太多令我们感到匪夷所思的事情。所以,个人感觉,片中的部分所谓“逻辑硬伤”,其实已经是搂着说的了。如若放在现实中,有些事情可能更会让人感到不可理喻。

    其实,这就是生活,就是每天折磨着很多人的生活的本来面目。可以说,《拨浪鼓咚咚响》无非是把我们从很多“合家欢”“大团圆”“超级英雄”的“胶片幻想”中重新拉回了最真实的生活之中。所以,我才会在一开始就说,这是一部“不合时宜”的电影。毕竟,这个时候,大家都还在想着春运回家、阖家欢乐过大年的美好,却生生被这样一部电影以最直接的方式,予以了一次来自生活的暴击。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虽然《拨浪鼓咚咚响》最终的结局还算是美好的、给人以希望的,但是全片所揭露出来的来自于底层的人们的伤痕累累、纠葛与挣扎、无奈与希望并存的现状,我想却是如今的华语电影中所鲜见的。

    寻觅和救赎,中国式公路片

    作为一部“公路片”,《拨浪鼓咚咚响》算得上是良心之作了。特别是考虑到导演说,有十多分钟的内容被剪掉了。因为减掉了十多分钟,所以有人认为前后不连贯。我在前面也说了,有时候生活远比艺术作品更荒谬。甚至可能你邻家的那位兄弟,毫无来由,莫名其妙就把房子给点了。这种事儿在真实的生活中并不鲜见。我也不再赘言。

    这部电影的关键是什么?可能,豆瓣的“剧情简介”中,“二人相互救赎了彼此”才是核心。

    先来看毛豆——别人家的孩子有炮仗放,毛豆没有。别人家的孩子有新衣服,毛豆没有。别人家的孩子会在村口等到打工归来的父母,毛豆等不到。毛豆有的,只是双百的成绩、过世的奶奶、不愿收养自己的亲戚……于是,没人管的“野孩子”,看到了苟仁的货车,便义无反顾地钻了进去,哪怕把人家的货烧了,也要去找爸爸。

    苟仁呢?媳妇儿跑了,儿子死了。全因为“白明明骗了他的钱”。他有的,除了自己的货,就剩下那个只会要钱的房东,还有儿子生前最喜欢的那个拨浪鼓,以及自己时不时陷入到的恍惚之间。所以,他要报仇。所以,他还有把刀。他跑车卖货照相,为的是活下来找仇人。

    但是,命运却让这俩人走到了一起,也注定了“救赎”的旅程必将展开。

    倘若没有毛豆偷了别家的假刀,那么街市之上,白明明已经血溅当场,苟仁也必将成为阶下囚,走向不归路。

    倘若不是苟仁最初心疼钱,毛豆也不会成功上车,也不会在旅途中逐渐感受到了久违的父爱。

    其实与其说,“二人相互救赎了彼此”,不如说是这两个“苦命人”在旅途中逐渐找到了“迷失的自我”,找到了生活继续下去的希望。这可以看做是“中国式公路片”的一种全新的结构方式。

    中国文化自古以来都是在向内寻找答案。就像苟仁,他到底是在寻找仇人,还是在寻找自己继续活下去的理由?从毛豆的身上,他仿佛又看到了自己的儿子,也在自己内心之中找到了他想要的答案。

    备注一下

    1、本来想着应该早些发的,但是考虑到周一才在官微上发了另外一篇 【《拨浪鼓咚咚响》:源于生活的真实,才能让艺术作品打动人心】,紧挨着发不太合适,所以就周末的今天发吧~~~

    2、另外,听说这个片子会在过年之后正式上映,到时候如果有可能,大家可以一起去电影院看一看。

    3、原文首发于【故事里的南城(XUANWU_Story)】,原文地址://mp.weixin.qq.com/s/o440bzHXOrXlSpX93mQd1A

     4 ) 克制的真诚佳作

    这些年很少写影评,但忍不住想说点什么,很多人留言提到的方面我就不再赘述。就讲几点感受最深的,希望@志强导演 也能看到。

    这部电影,我看到了一种国产片非常稀缺的品质:克制。

    为什么说克制是稀缺的?再重新叨叨一下我曾经表达过的观点:

    就电影来说,撩拨观众的情绪太容易了。有时候看电影,明明知道主创在费劲心思拉扯你的泪腺,出于本能也真的会哭的稀里哗啦。但过后心里充满愤怒,一股被QJ情绪的愤懑。

    但凡参加过公司团建拓展训练的朋友都知道,煽情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高级技巧,人类能共情的基因毕竟占了大多数。

    显然,相对煽情,克制的表达、引人思考,从艺术形式上更高级,也更难。所以文艺工作者的作品不煽情、情感克制,不只是创作水准问题,更是一种美德。

    从这一点讲,这部片子太难得了,这样一部以苦难做背景的电影,抛弃了easy路线,选择了真实克制的Hard模式。

    看片的过程我不断的想起菊次郎的夏天,类似的公路片类型,类似追梦主题,难免对比。我就在想,这部片为什么不能拍的像菊次郎的夏天那么轻松、明快、好看?而答案也很简单。

    这里是穷苦的老中西北土地,苦难已经深深刻在人们的DNA里,更刻在脸上。这部电影必然有不同于日式小清新的、属于西北底层人民生活的真实底色。

    在这层底色之上,这对分别丧子和丧父的“父”与“子”的共同寻梦之旅,仍然有许多或温情或好笑的互动瞬间:冬夜拉屎没带纸用石头擦屁股,被假女鬼吓到,俩人在黄河上享受滑冰的快乐,调皮毛豆好心“复仇”导致苟仁损失越来越大,毛豆当小货郎帮苟仁卖货“抵债”。。。而最终在独属毛豆的漫天烟花中,完成了彼此的和解和圆梦。

    我认为这样的处理是真实可信的,没有脱离真实生活和故事脉络本身。如果在寻梦旅途中塞满常见的庸俗笑料,或者抹上蒂姆波顿电影似的奇幻色彩,那么才是另一种消费苦难了。

    我最想表扬导演的是,人物塑造和故事推进符合现实逻辑。两位主角,先说苟仁,他并不是一开始就想喜当爹当圣母,生活的苦难早已把他变成一个怀着一腔仇恨、冷漠、绝望的底层中年男人。苟仁被顽皮的毛豆搞到财产受损的反应是真实直接的,无比愤怒,千方百计去追索赔偿。在整场旅途中,丧子怀有心结的父亲与跟自己儿子一样调皮可爱的孩子,一路互相陪伴和支撑,逐步建立父子般的感情。

    再说毛豆这个角色,之所以能打动苟仁以及观众,是因为他身上有太多的闪光点了。纯真朴实——损坏他人财产认赔,善良——看到比自己还惨的小女孩,立刻给钱帮助(有点慷苟仁之慨,但人家主动提出爸爸来还),朴素的正义感——报复坐地起价见死不救的货车司机。总之,是一个虽然贫穷,但人格健康的孩子。

    像毛豆这种儿童,是不是必然拥有美好品质?不一定的。以前我去乡下时见过留守儿童,许多孩子由于爷爷奶奶疏于教养,情感冷漠,行为粗野,根本没有想象中的可爱。

    那么毛豆为什么能这么健康,其实导演在电影里有铺垫,就是毛豆的奶奶。

    电影开始有两场戏,一场是奶奶在拍老相,毛豆跟村里的小伙伴因为烟花打起来。毛豆的奶奶怎么做的呢?赶紧制止打架,即没有责怪对方孩子,也没有责骂毛豆,而是细言安慰孙子:等爸爸回来给你买多多的烟花,让他们眼馋。

    另一场戏,毛豆想爸爸了爬上桌子擦照片相框,结果打碎了玻璃相框。奶奶发现后第一反应,是关心孙子有没有被玻璃割伤,反复检查孩子身上有无受伤。

    那么人物性格内在的逻辑就合理了,毛豆作为留守儿童却幸运地拥有一位好奶奶,是奶奶给了他充足的爱和安全感,毛豆比较健康的人格与奶奶分不开。

    这些,才是对故事和人物塑造不可或缺的细节,哪怕只有几秒的镜头,都不是废笔,足以看出导演的用心。

    当然这部电影不完美,一定还有提升空间。比如是否可以在故事性上增加可看性?处理一下穿帮的问题,细节做的更完美一些?

    我给这部电影打9分,至少有3分都要给导演的真诚。我认为对于文艺作品来说,真诚和情感太重要了。就像张国荣的歌,技术上未必最强,那么多人对他的歌如痴如醉,更多是出于他唱歌时投入的深情。

     5 ) 浅析拨浪鼓咚咚响票房失败原因及对策

    很高兴能够看到在陕西这块盐碱地上看到一束来自陕北的奇葩,这里的奇葩是褒义词,并没有讽刺之意。之所以说是盐碱地,是来自于我长久的观察,有资源的人不干实事,干实事的却没有太多的资源,就像这部电影纪录片里所说的,这个也说投资,那个也说投资,到最后谁都没投。

    之所以说陕西盐碱地,是来自于周遭的对比,这些年,山西新浪潮,贵州新浪潮,内蒙古新浪潮,杭州新浪潮,藏地新浪潮,新疆新浪潮,却唯独没有听说陕西出来个新浪潮,这多少有些对不起曾经辉煌的西影时代,所以由此看来,吴天明的西影时代,只是一个昙花一现,盐碱化才是这片土地的常态。

    之所以说陕西影视盐碱化,是从文艺,独立,或者艺术电影角度来谈,真正走出潼关,或者冲出潼关,在佛斯特,平遥,或者北影节,上影节,海南电影节拿大奖的陕籍导演,近年来,几乎一个都没有,白导算一个。刁亦男就不算了,白日焰火都是多少年前的事情了。

    不得不说,几乎看过的人都在夸,但是本片的票房却可以用惨来形容,叫好不叫座,似乎成了很多文艺片的魔咒,如何走出,只能用魔法打败魔法。

    回顾一些经典案例,情绪营销非常重要,比如《隐入尘烟》的口碑票房双丰收,是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偶然性就在于赶上了一个公众情绪到达最低点,去年的情况大家都是过来人,在大众最艰难的时刻,当一部更惨的电影的出现,观众很容易带入到隐入尘烟中两位主人公的心理,很容易想到自己,在无形之中,隐入尘烟抓住了公众情绪,甚至可以说是操控,在电影资源泄露之后,借助很多抖音创作者的二创,着实在抖音上火了一把,不仅如此,隐入尘烟甚至发起了很多活动,火的一塌糊涂。

    但是疫情一结束,公众情绪变了,中国人历来健忘,去年遭的罪,今年新的罪都来了,早都忘了,与此同时,大众都忙着搞钱,想把这三年失去的机会弥补回来。所以,不难理解2023年2月为什么会是近几年来票房最低的2月了。即使大鹏的《保你平安》,全明星阵容,充满话题性,依然票房不及预期。

    电影的艺术价值应该是放在第一位的,观众不会在乎你的票房到底多少。

    《拨浪鼓咚咚响》票房失败原因分析:

    1.宣发层面,定位的偏差,上映时间节点的错误(后疫情时代,大家都在忙着抢钱,票房史上最惨淡的二月份),策略性的失利,

    (对比《隐入尘烟》分析)

    2.影片自身,影片有笑有泪,口碑好,传统价值观,无法与更多观众共情,

    3.非名导名演员,缺乏话题性,

    4.客观层面,纯素人电影的尴尬处境,没有明星与流量的加持,

    5.导演路演,没必要,直接网络连线就行了,

    能够看出拨浪鼓的宣发团队很卖力了,导演甚至自己录制了一首RAP,吐槽自己和这部电影,但依然没有挽回败局。所以,低成本文艺片如何做,才能让票房挽回尊严:

    首先,是影片质量要过关,要过硬,口碑要好。整体策略,举高打低,以互联网为主要阵地。

    那么怎么做呢?

    1.找到目标客群,调查问卷,观众座谈,以数据分析为核心的营销策略,

    2.宣发策略建议,事件营销,比如,拨浪鼓可以给北上广农民工放映,给远在农村的留守儿童放映,并且制作访谈,邀请他们观影。

    3.借助抖音二创,让众多大V制作短视频,引发观众好奇心。

    4.制作针对不同受众的物料。

    5.借助大V转发。

    6.制作事件营销。

     6 ) 导演是鸡,电影是蛋

    我总觉得拍电影和一只鸡下蛋很像。他们都从受精、怀孕、下蛋,然后到“咕咕叫”着宣传,然后颤颤巍巍的交付质量检测,再紧接着快马加鞭的流到市场,生怕过期,最终送到影厅被观众分而食之。观众议论着它的咸淡辛辣,而评论家们则忙着化验它的营养成分。

    既然蛋被定义为食物,就存在众口难调的问题,很难为鸡。鸡也为难,因为蛋下得好不好,首先议论的是鸡。下的蛋卖不卖得好,价钱贵不贵,决定了鸡值不值钱。下的蛋多了怕营养跟不上,蛋下得少了怕产量跟不上,鸡很恐慌。鸡生蛋,蛋孵鸡,二者是要命的共生关系。一但下不了蛋,鸡就失去价值,从此销声匿迹。你说做个野鸡挺好,但你忘记狐狸、狼和猎人都虎视眈眈,别说保护蛋了,有时候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不管怎么说,你就是只鸡,下蛋是你的职责,逃不掉的,要不鸡们都会看不起你。生活教会鸡们内卷和进化,发展出来母鸡中的战斗机,而我咋还是那只土鸡。你看,多像拍电影。

    所以说导演是鸡,电影是鸡蛋,哈哈,我可不是脱口秀的李诞,就此打住,不再扯淡。

    那么到底我是只什么鸡呢?又是怎样孵化《拨浪鼓咚咚响》这颗蛋的呢?让我“咕咕叫”几声。言归正传吧!

    电影缘起

    我的家乡在黄土高原腹地,看过电影《黄土地》的朋友应该有些视觉印象。这片土地苍凉而厚重,苍凉源于他的贫瘠,厚重源自他的苦难。直到长大以后才知道古装电视剧里那些被从汉唐的长安发配边疆的所谓“边疆”居然是我的故乡。苦难造就了善良,也催生了应对苦难的生活方式。陕北盲艺人也由此催生。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大量人口涌入城市,没了受众的盲人说书也即将消亡,我觉得我要纪录下这个卑微的群体和他们的情感故事,我认为影像不仅在于取悦当代,更重要的是书写历史。

    也正因为拍摄这部纪录电影《边走边唱》,我凑巧露宿在当地的一个学校,才知道这个学校的学生竟然全部是贫困留守儿童,其中三分之一是孤儿和单亲。他们蓬头垢面,衣衫褴褛,脖颈上黑黑的,有的孩子鞋都是反着穿。当我问到孩子们家况时他们纷纷低头落泪,那个画面让我至今难忘。我必须要做点什么才能平复我的心情。

    我们拉朋友成立了“星星火——贫困留守儿童志愿队”,凑钱做些捐赠活动。在这两年帮扶工作当中也了解到更多的情况,熟知了一些故事。记得有个孤儿小凯(化名)在地上写了“爸爸我想你”,跑出去找爸爸,但他并不知道,说是他爸在外地跑车拉煤,其实是骗他的话。他的爸爸开着货车坠崖而亡。天真的小凯依旧憧憬能够坐在爸爸的肩膀上放烟花。那一刻,我明白比起物质匮乏,更严重的,是孩子们的情感缺失。他们缺少关爱,没有对未来的憧憬,更缺少希望。

    我暗自决定一定得为他们发声,拍摄一部讲述他们的电影。大家建议拍摄一部纪录片,但考虑到纪录片播出后可能会给孩子们的将来带来困扰,我就萌生了拍摄一部剧情电影的想法。

    我想我们应该把生活在这片高原上的平凡的人,如野草般世代更替的普通面孔搬上大银幕,毕竟小人物才是这个世间的大多数,我们应该为他们代言,为他们发声,拍出真正属于我们芸芸众生的主旋律。

    俗话说,想好就干真把式。2018年初,一过完年我就整装行囊住进了秦岭石砭峪青岔村,开始了为期两年的闭关写作。

    苟且之仁

    电影中小主人公毛豆就是这群留守儿童大军中的一员。毛豆内心如一张白纸,外出“寻父”便是寻找希望,而父亲的失踪也可以说是希望的终结。

    既然我想给毛豆一个希望,必然会有人带他踏上这段梦幻之旅。在毛豆的世界里最有可能的就是开着货车四处卖货的苟仁。苟仁一定与毛豆的世界观不同,他是凶恶的,冷漠的,绝望的。当然,他并非生来如此,是他的惨痛经历和日益自私化的社会环境改变了他曾经的善良。我希望观众从这个人物身上,看到身边的某些真实人物的影子。

    我想到了我的发小,出租车司机惠王军。军形象粗犷,但内心极其善良,是我认识的人当中外表和内心反差最大的。他自幼聪慧,也喜欢表演小品,中学时他的父亲遭遇意外,迫使身为长子的他早早辍学外出打工。后来认识了他的妻子组建了温馨的家庭,生下一子。不幸的是孩子患病,他只能四处求医,债台高筑,无奈变卖仅有的家产,病没有治好,得到的却是妻子的离婚协议书。就连亲人朋友都害怕他来借钱,见而还走。那是他人生最低谷的时候。

    我电影中的苟仁与现实中的惠王军有很多不同。电影之外的苟仁我有很多背景的设计,苟仁爱子如命,儿子赖赖是同龄小孩里先学会叫爸爸的,这事让苟仁引以为傲。赖赖爱吃猪肉炖粉条,每到冬天苟仁就忙着漏粉条,幼小的赖赖会窜溜着前后帮忙,喜得苟仁一阵疼爱。赖赖喜欢扭秧歌,小小的身躯打着花伞在炕上“踢场子”,那是苟仁在这世上体验过的最幸福的事,直到有一天赖赖捂着肚子倒在地上。苟仁带赖赖四处求医走遍了大半个中国,最终还是确认肾衰竭是无药可救的,只得透析续命。巨额医药费压得苟仁喘不过气,这一刻他和惠王军的悲剧是一样的。人人都像躲着瘟疫一样躲着苟仁,直到有一天,白明明找了上来。

    苟仁和白明明是在鞋厂打工时认识的,因为是老乡,二人关系发展得很快,成为形影不离的哥们。谁敢欺负其中一人,他们便联合还击,最终成为患难与共的亲兄弟。可见白明明在苟仁心中的位置是多么重要。当一天白明明说只需五万元就可以找到肾源,苟仁当然无条件相信了,不料想白明明拿了钱后竟然一去不返。苟仁哪里知道白明明已经进了传销组织,他脑子里都是一夜暴富的发财梦。

    懂事的赖赖在门缝里看见给医生磕头的苟仁心如刀割,他死活闹着要回家,说是治疗太难受。回家后,赖赖忍着疼痛强颜欢笑,简直不是一个孩子能做到的。苟仁看着赖赖的身体逐渐浮肿起来,他捶胸顿足束手无策……他甚至希望那一刻早点到来,脑袋疼的连一秒都难以支撑。

    最后的时刻,赖赖躺在苟仁怀里,还是那么懂事。他说:“爸爸,我没了你不要哭,等我没了,就没负担了。到时候你把妈妈接回来,再生个弟弟,就都好了。”

    赖赖就这样死在苟仁怀里,苟仁抱着赖赖坐了一夜。那晚,他流干了这辈子所有的眼泪。

    从此,苟仁活着的唯一目标就是与骗子白明明玉石俱焚。卖货所得除了维持生计外,就是自己的葬礼钱。

    于是就有了电影中,外出寻找希望的毛豆,遇上绝望至极的苟仁,二人踏上了一条救赎之路。他们的痛是内在的、私密的,最终还是要通过内在的心理治愈彼此。

    一个单纯善良,一个久经世事,某种意义上说,苟仁就是长大后的毛豆,而毛豆也就是童年时的苟仁。二人最终相互填补着各自的精神空缺,产生出如父如子的感情。

    《拨浪鼓咚咚响》要带给大家的是身临其境的真实,所以故事也不会朝着视效刺激的方向发展,而是要归于生活的平淡,在平淡中呈现出内心的波澜起伏,这是我想追求的,虽极其困难的,但值得挑战。

    我几乎偏激地认为,真实是真诚的前提,而真诚是作者和观众灵魂沟通的唯一桥梁。所以追求“要命的真实”成为我的美学追求。人物的一切行动、动机得符合现实逻辑,故事脉络得符合戏剧逻辑。为了营造真实感,在拍摄上,如何“藏”成为我一再固守的原则。

    我是学摄影出身,把画面拍漂亮,把叙事节奏加快,其实都不困难,但我确定这部电影不需要,因为生活本身更多是杂乱无序,平淡无奇。生活质感带来影像的真实感。

    我们最终制定了在摄影上的原则:

    1、多采用肩扛式固定机位。

    2、不用黄金分割构图。

    3、以目视距离最为舒服的中景为景别。

    4、尽量采用自然光,非得做光尽最大力度地临摹自然光。

    5、不使用轨道、升降、航拍等器材。

    6、以平视眼睛为机位高度。

    7、不用逆光勾勒轮廓。

    8、空间尽量不分割。

    美术上同时也建立了一套原则:

    美术和服装造型上尽量还原生活本来的空间形态和质感,用环境塑造人物副空间,要做到修旧如旧,不留痕迹。必须要置景陈设的空间更要花心思。像苟仁的住所所处的位置必须是孤立的,他的室内环境一看就是个老光棍的居所,孤独、无聊、冷清。毛豆家的陈设得需要两个阶段,奶奶在的时候“热气腾腾”奶奶走了以后要出来“萧瑟”感。

    外景选景一定要符合人物出入的日常化场景,除过在“母亲河---黄河”边的一些寓意场景外,尽量不要去造景,最多就是调整现场的部分摆设,让我们自己造的场景与环境气氛完全融入。

    化妆必须做的细致真实,如毛豆的鼻涕、假发套,苟仁指甲指甲中的泥污、胳膊上的伤疤。服装更是需要符合人物的以及生活背景的刻画,还得有所变化。在酒店洗澡理发那场戏代表着两个人物的新生,必须还是属于他们生活的“焕然一新”。

    声音设计也要混入环境中的杂音,用声音塑造真实的环境质感,很庆幸能与李丹枫一次性达成共识。车上的广播、苟仁住所传来的ktv声音、新闻联播、工地的施工的声音、街道的叫卖声,是这些声音完成了“大时代小人物”这样的叙事,民俗的环境声也让这个故事更加真实落地。在完成写实的前提下还要增强表现力,比如大家的声音,重拳打在棉衣上得是棉的质感但还要感觉很疼。稻草人的戏份李丹枫用了惊悚的音效,本与美学矛盾,但却很好的增强了那一场戏的张力,更好的完成了那场戏的功能性。我说,观众要是骂了,是你的责任,要是夸奖就是我导的好。

    天选之人

    为了追求真,演员的选择也有了明确的方向。首先就是一定要选外形一看“就是他”的形象,再者就是演员应该有角色类似的生活经历。要做到把演员放到生活中看不出一丝疏离。

    毛豆的演员白泽泽,是我在当地农村学校一千多人中海选出来的。在符合年龄、性别、形象的同时还满足了其他要求。第一,他胆子大敢举手参演,符合毛豆的人物设定。第二,在摹仿我和副导演表演的时候,他完全相信我所描述的情景,眼神不飘忽,记台词还多,很有表演天赋。第三,试拍河边奔跑的戏份时,很有情感爆发力。OK!是他没错。

    虽然他的父母在身边,不算严格意义的留守儿童,但他身边的同学多数是这个样子。于是在拍摄之初,我就安排他的父母与他分离,说是去神木打工了。起初他还很高兴,终于没有人盯着写作业了,但慢慢分离的感觉就会出现在心里。拍摄完烟花那场戏的时候,他硬是多哭了十多分钟,剧组谁都哄不住。

    白泽泽可以说是个表演的天才,有一天他主动找我要剧本,说每个人都有凭啥他没有,我就给了。没想到他竟然一口气看完了,并记住了多数的台词。令我唏嘘不已。

    苟仁的扮演者惠王军是我的小学同学。某种意义上说他就是苟仁,由他来演再合适不过了。我让他在开拍前三个月就开始留胡子和头发,不洗澡也不洗脸,尽量与人少说话,从心里进入角色。他的职业是出租车司机,有些半夜叫车的顾客看到他蓬头垢面的形象吓得都不敢上车,他说有次七块的路费,一个顾客放下十块钱就溜之大吉了。

    开拍前,他就开着货车像苟仁那样到乡村卖货,每样商品进价多少,售价多少做到了然于心。每天竟然能挣些钱交回来,让我贴补拍摄经费。他在货摊上守着,没有一个人认为他是突兀的。在拍戏的时候,竟然还有顾客闯进镜头里要买他的货,还问他这群拿着摄影机的人在干什么。

    我给他“催眠”讲给他苟仁和家庭的所有故事,他嚎啕大哭,那一刻,我看见了活着的现实中的苟仁。

    惠王军不仅有天赋,并且很努力。他把手机交给了主任保管,并嘱咐,没有什么要命的事就不要告诉他。他在街上遇见他的亲妹妹都没有搭理,他说我是苟仁,我不认识她。从此剧组所有的人叫他苟仁,不叫惠王军。

    群演特约也是经过了一次群众海选,在我看来他们也出色的完成了表演。其中有些小角色直接用了剧组成员——毛豆村里那个憨憨是副导演演的;色眯眯的房东,由电影美术出演;一百块钱租孩子的小商贩,是我的联合编剧演的。

    上烤炉

    经过芦苇老师指导,我边学边写,历时两年写作了12搞,剧本终于完成了,投资成了最大的问题。

    “上电影院吧,缺少大银幕的视效!上网络平台吧,缺少网感,连个漂亮姑娘小伙都没有!上个电视频道都不是主旋律!没有名演员,就连导演也名不见经传!”卖什么给人看?这是数十个投资人共同的困惑。他们不仅不投资,也奉劝我不要干,得不偿失。我谢谢他们用丰富的经验打我的脸。我无法争辩,因为我也觉得他们说得对。

    干还是不干?怎么干?

    干,一定要干,人生就是用来造的,不干会让我瞧不起自己。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失败了从头再来,大不了用几年时间挣钱还账呗。

    老大哥吉龙拉着剧组主创的兄弟们一顿张罗,竟然有一半的兄弟愿意舍弃工资加入进来。大学同学刘杰把住房公积金打到了我账户,摄影师杜斌还给我借钱,开店的老哥张明把摄影灯光器材都供了出来……每记起此处我就泪目。除过一些私人的感情,我想大家还是认可了这部电影的价值和意义。因为有一个入情入理、触动人心的好故事,才能吸引这么些有良知的创作者加入。

    这是我从业以来见过的最有干劲的剧组。让我感动的地方有很多很多,数不胜数,在此我分享其中一个小故事吧。

    全剧组都知道我想要一场雪,从故事开始落下,在故事结束融化。开机时间也是按照上一年的落雪期选择的,可惜天不遂人愿,一直没有下雪。一天早晨毫无征兆的开始飘落雪花,有点雪总比没有好,我当即调整拍摄内容,火急火燎的奔赴太极湾,拍摄苟仁在他儿子坟前祭奠的情节。当我们行至拍摄地跟前时,雪已经落了一层,不厚不薄的刚好盖住了下坡的路,使得剧组车辆无法通行。我正在头大时,见剧组所有成员自主的拔草扎捆用来扫雪,十冬腊月,零下20多度,大家却吹着热气冒着热汗,就这样硬生生扫开两公里山路,到达了拍摄现场。怕雪停下,没有歇息就急忙开始拍摄,竟然没有一个人有怨言。

    拍电影就是找麻烦,与多数有点想法的剧组一样,各式各样的问题会不断接踵而至,我们就这样痛并快乐地完成了拍摄。剧组成员也建立了稳固的友谊,我们时常聚在一起谈笑风生,调侃拍摄期间的种种窘迫用来下饭。

    博君一乐

    为了最终跟观众见面,第二年补拍了一些人物增加了一些情节。不再解释。也算是跟深度影迷开一个会心的玩笑吧。

    面对面

    历经风霜,电影一举斩获了一系列国际国内的奖项。以为《拨浪鼓咚咚响》就能顺利跟观众见面了,不曾想疫情肆虐、经费无源,影片被市场拒之门外。

    2022年,大象点映团队看到了幕后纪录片深受感动,愿意帮我们垫付宣发费,并亲自推动影片全国公映。蔡总说让他们想起了大象点映创立时期制作的纪录片《我的诗篇》。他问我对票房有什么预期,我说希望你们不要亏钱,能把宣发费挣回来。大象点映就挑走了《拨浪鼓咚咚响》的重担。

    从创作到上映,历时五年,不可谓不波折,不管最终公映成绩如何,《拨浪鼓咚咚响》最终跟观众见面了,它正在实现它的社会价值,完成它的使命。我的初衷实现了,这已经让我乐得开了花。

    我和你

    故事时间是发生在2008年末,那是让人印象深刻的年份,但对我们这些野蛮生长的山区人来说却充满疏离感。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大多数农村青壮年劳力涌入城市去捞金,广大农村却留下了没有生产能力的老年人和孩子,这一弱势群体被称之为“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农民兄弟为城镇化付出了难以估量的代价,所有的人好似都卡在了“去不了的远方,回不来的家乡”的地方,成为一个时期的阵痛。

    这让我不断想起奥运会的背景歌曲《我和你》,像是在说苟仁和毛豆,也像是在说我和世界的关系。同在一片天,却不在同一片地。

    年代的不同,又没有资金置景,难免会有穿帮的尴尬发生。比较明显的是智能手机出现在画面里,还出现一些不是那个年代的标语。发现穿帮内容,摄影美术都急了,我却认为没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每部电影都是在拍摄当下。

    电影的结尾是开放的,如银幕外我们还将继续的生活。戏如人生,从生活中开场,从生活中结束。

    让观众难过不是我想要的

    我想将它献给所有奋斗在社会底层的中青年打工人和留守的孩子们。许多朋友说他们看得潸然泪下,离开放映现场很久后心情依然不能平复,他们说像是受了委屈无处诉说的感觉。

    让观众难过不是我想要的。我找到作曲家仲伟,和他谈作曲配乐的事情。作为新现实主义为主要美学参考的电影,我知道任何配乐都是多余的。我们应该用客观事件本身说话。但我更希望:观众可以感动,但是不要让他们难过。

    我们就决定用极少的克制的音乐去疏导观众的情绪,让观众尽量得到释放,当他们走出影厅感受到的是温暖和感动。

    片尾长长的音乐中穿插了几句歌词,那是改编自我的家乡母亲哄孩子睡觉的摇蓝曲。“毛娃睡睡,狗娃睡睡,天上星星照着你。”

    我希望在那一刻,苟仁、毛豆以及白明明,乃至去世的奶奶,他们都蜷缩在妈妈的怀里酣睡,他们甜美、幸福、温暖、安全,没有一丝悲伤,也没有无法诉说的委屈,只是一个未经世事的小宝贝,有人爱,有人疼。

     7 ) 拨浪鼓:现实的阵痛与温暖的信标

    《拨浪鼓咚咚响》由白志强执导,影片以公路片为叙事范式讲述了一个寻亲的故事:货车司机苟仁唯一的儿子因病夭折。苟仁认定是自己最好的朋友害儿子身亡,于是踏上寻仇之路,途中却偶遇“熊孩子”毛豆。没了亲人的毛豆一心想找到在外打工的爸爸,偷偷坐上苟仁的货车并造成了货物损失。为了索要货物赔偿,苟仁只得带毛豆上路,二人踏上了一段寻亲之旅。

    本片的故事背景发生在2008年,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大多数农村青壮年劳力涌入城市去捞金,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与空巢老人,所有的人好似都卡在了“去不了的远方,回不来的家乡”的地方。“分离”、“出走”、“回归”几乎是那个时代最大的主旋律,因而影片选择使用公路片作为叙事类型十分妥帖的。在视觉上,流动的叙事空间成为了最为显著的标识,这既是“寻亲”情节发展的动因,也为“父与子”的人物塑造提供了场所。多数公路片倾向于将“乡土景观”呈现为与“城市景观”对立的他者存在,是不同于城市工业文明的乌托邦式想象。但在本片中,主人公始终游走于城乡之间,陕北城乡的现代化进程则构成了最大的背景板,城乡冲突推动“出走”与“回归”的叙事主题,形成了一种具有强烈时代刻印的文化表达。

    《拨浪鼓咚咚响》的影像风格是朴直而精巧的。依赖于自然光与肩抗式摄影机使整体画面质感较为粗粝与青涩,但晃动的、游离的画面也孕育着一种私人化的观看方式,也回应着影片时代背景所召唤的一种书写方式。机位高度大多使用双眼平视的高度并使用中景,景别也甚少使用大远景或特写,这样的视点无疑是诚朴的。同时,车上的广播、苟仁住所传来的ktv声音、新闻联播、工地的施工的声音、街道的叫卖声等民俗的环境声强化着每一个地景空间,也构成的谢弗意义上的城市声景,它所绵延的并不仅仅是一种视听上的幻觉,而是一种集体的现实经验。

    片中两位演员的表演是精准且自然的。从导演阐述中可以获知两位演员都是“素人演员”,饰演苟仁的演员惠王军是一位与苟仁有着相似不幸经历的出租车司机,而饰演毛豆的演员白泽泽也是在充满留守儿童的环境中长大的。对于他们而言,表演只是用身体在实践着另一种现实,直击人性的情感表现力令两人的表演显得十分真诚与可信。例如苟仁在夜市上复仇这一桥段中,一边是苟仁与白明明激烈地缠斗着,一边毛豆怯懦地拉住苟仁的衣角,极大地强化了这段的戏剧冲突,又克制地表达着情绪,在避免滥情的前提下使人物孤光变得更加饱满。

    《拨浪鼓咚咚响》是一部真挚的作品,它将目光聚焦到民工、老人与留守儿童的身上,并以一种温暖的笔触书写着这一现实命题。让观众感到悲伤并非创作人员的本意,导演白志强想将它献给所有奋斗在社会底层的中青年打工人和留守的孩子们,也可以说,影片关怀着每一位走进影院观看他们的故事的观众。就如最后那个被贴上创口贴的拨浪鼓,现实的阵痛绵延不断,但仍会迎来一个温暖的、开放的结局。

     短评

    你能看出一些桥段设置的地方,没是枝裕和看起来那么高级,甚至结尾你也都能猜的到。可,看到毛豆说,这真的是为我放的吗?以及毛豆为了跟上苟叔,喊着那些卖货词的时候,还是枪枪击中我的泪点。年龄大了,看不来这些……人性的共性是,干涸,孤独,贫瘠的心灵呀,一丢丢的善意和浪漫,就魂飞魄散啦~

    4分钟前
    • 悉卡夫达多
    • 推荐

    陕北留守儿童版《菊次郎的夏天》,类型框架中规中矩,不过故事蛮有趣的,比预想中好看不少,作为小成本公路片值得鼓励。一路记账、越记越多,经常还顺便卖个货的暴躁大叔,又皮又莽又暖心的熊孩子,两人之间产生不少好玩的喜剧火花,叙事、摄影、剪辑都很干净利落,没有拖泥带水的地方,一些细节留白(比如拨浪鼓上的创可贴)、前后呼应能看出剧本的用心。时间背景多次明确指向08年,让这个底层题材更有现实意义。开头部分两人生活的平行叙事再精简一点,记忆闪回和结尾分别再克制一点会更好。看幕后花絮,因为剧组没钱(片中有个货车上写着‘电影招商广告’...是真没拉到赞助)一些主创都不要酬劳甚至倒贴钱,这片也是拖了五年才上。两位素人主演表现不错,司机在现实中真的是一名司机,小朋友被王宝强签了,两人后来都开始演其他影视剧了,赞。

    7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一个丧子,一个寻父,非典型父子档公路片,视听有想法,表演立住了,情感出来了,各方面都很稳的处女作。

    9分钟前
    • 天马星
    • 推荐

    导演是编剧出身,所以对剧本的掌控还是很扎实的。不过,拍底层,并不意味着就是关注现实,用素人演员,并不意味着就能卖动情怀,全片能看到的只有对苦难表层的捕捉与堆砌。作为电影来说,故事不可谓不陈旧,影像质感更是接近于无

    13分钟前
    • 来年樣
    • 还行

    作为新导演的第一部长片处女作作品,相继入围国内几个重量级节展,充分体现出这部小成本院线电影自身的实力和潜力。虽是带有浓郁地域性特质的故事背景和人物,却并没有削弱其他地方观众观看的兴致。摄影沉稳,表演自然,难得的现实主义题材佳作。观影时,有看到同类型伊朗电影的影子。听说,除了公映版,还有导演剪辑版,故事整体性会更完整,很是期待。

    17分钟前
    • 陈晨B2M
    • 力荐

    想了很多该说什么,最后只剩一句。有人认认真真拍一些东西,就会有人认认真真看一些东西。

    19分钟前
    • 戈多今天不来
    • 力荐

    文本底子很好的剧情片,导演的逻辑很清晰。首先这是一部公路片,失孤卖货郎大叔和留守毛孩子之间的故事,两人结识于一场意外,这场意外伴随着烟花,所以电影最后以一场特意的烟花燃放作为故事的结尾而画一个圆满的句点就显得尤为动人。其次陕北黄土地上绵延的群山和蜿蜒曲折的河流道路,以及行驶在这条道路上的白色小货车,也有视觉上的感染力,让故事和背景交融在一起,天然且有亲和力。对于小孩子来说,在一个特别的旅程后,虽然最后并没找到生身父亲,但原本已经模糊的父亲的形象反而变得更加具象了,Like Father And Son ,胜似亲情的情感是足够有力量的。

    24分钟前
    • 次等水货
    • 推荐

    两星半。仿佛AI程序编剧的、看十分钟就能猜到结局的公式(类型?)电影,甚至最后还要说出中心思想(有些伤是会慢慢好的)…… 唯一好笑的是那辆写着「电影广告招商」的卡车,据导演映后谈说是因为没有拉到广告……

    29分钟前
    • btr
    • 还行

    如果它配拥有正常的宣发,那将会是比尘烟更大的爆款,也更值得。导演自己说拍这部的使命感在于为这片土地代言,我很难说他真的有把这一点做的很好,但我终于看到一个站在土地上讲故事的人,能有机会在大银幕看到这样的故事大概才能称得上观众的福报。它最可贵的东西恰恰是主线以外的,也许这些所谓的众生构不成什么有体系的批判,但是把摄影机对准辽阔边缘上的一角,不加粉饰,已经超越这片土地上九成的作者。结尾一排明晃晃的党章出现的时候我意识到,原来是小偷家族双人成行版,回想起来的确有不少摆不脱和是枝裕和的干系,前三分之一不时保持的克制最终为了类型考量也没能贯彻。但没被覆盖的这层青涩和粗粝大概也就如同最后的创可贴,我们生长的土地如此,能做的就是缠上绷带继续记述。

    32分钟前
    • 伥鬼
    • 力荐

    没有想到全片让我止不住流泪的地方不是分离,而是一场在陕西荒凉的道路上的烟花。小孩,总会有人放一场给你一个人的烟花,你要好好长大。

    34分钟前
    • 沙一汀
    • 推荐

    今天是拨浪鼓正式全国公映的日子,如果从2月4日北京的全国首映礼开始算起,我已经陪同导演白志强一共在22天的时间里走过了全国20座城市,累计城际交通也近13000公里,而此刻正在这部电影诞生的地方陕西路演的奔波过程中,后续还有一个礼拜的行程。我想我和导演是否也打破了中国小成本文艺院线片路演的一个纪录?人数最少,城市最多,预算最少,距离最远!这些日子每天起早贪黑,平均只有5-6个小时的睡眠时间,的确非常非常辛苦和疲惫。虽然不知道最终能取得怎样的市场反响,但是至少已经拼尽全力努力过了。中国电影的大银幕上从来不缺英雄和奇幻的故事,而拨浪鼓愿意把镜头对准最底层的普通人自然非常难得,毕竟他们完全没有发声渠道,被彻底边缘化,能有电影为他们立传,真正体现了电影的社会属性。愿本片播撒更多的善意。

    35分钟前
    • 连城易脆
    • 力荐

    寻父和念子的两个男子汉踏上旅途。留守儿童的题材非常有意义,也拍出了动人和真实的力量,克制,粗粝,生猛,悲悯,有趣的互动也消解了一些沉重。两个演员都非常好,特别喜欢小演员!小成本制作有这样的成色太不容易了,很适合爸爸带着儿子去看,如果爸爸能抽出时间的话。

    37分钟前
    • 大妇女
    • 推荐

    #FEFF23,6.8/10,非常规整且偏旧的叙事结构,方言是加分项,节奏挺舒服的

    41分钟前
    • 二月鸟语
    • 还行

    本质上是一部公路片,也是“父与子”式的情感故事,以两人的年龄差、羁绊展开,从不和谐到和解。背景选择在西北农村,时间和空间形成的特殊地貌与朴实的风土人情形成人物个性的基底,拨浪鼓好似藏地“酥油灯”一样扩大到一种社会隐喻之上。

    44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还行

    被戳破的拨浪鼓以为只是颗定时炸弹,每每出现都令人揪心着那好像随时都可能炸裂的“父子”关系。却不知何时已被善意修补,所有的紧张与担忧也被瞬间化解,以无比温柔的形式,甚至让人愧疚于自己妄意揣测的小人之心。这枚普通的创口贴不仅赋予了拨浪鼓能够重新摇出咚咚响的生命力,它的贴合比黑夜中骑上肩头仰望的绚烂烟花更为热烈且治愈。

    45分钟前
    • 张猫大
    • 推荐

    近些年东北近乎成为文艺领域的犯罪特区,但苍茫西北穿梭不断的大卡重汽,矿地与烂尾楼齐飞的荒蛮丛林,同样有着浓度不低的犯罪想象。拔浪鼓咚咚响在催泪的父子情之外,也有着更隐秘的悲情陕北。

    49分钟前
    • 水怪
    • 推荐

    整体都很有那个创口贴的感觉,留疤也无所谓的那种

    52分钟前
    • アキラ
    • 推荐

    真是上辈子欠了他的债,才会边骂骂咧咧边在后视镜追他的背影。定是这辈子亏了我的情,才会边指着胳膊边告诉我受了伤会好的。他欠了一屁股债,还知道把零钱给乞丐。我不会什么魔法,却能为他点燃烟花。砸了人家车窗,害了我被打,却不怪他。鞋底会亮,伤口会好,吃方便面就能果腹,卡车里就能熬过严冬。

    54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故事很动人,有笑有泪,演员非常棒,完全是专业级的表演,只是视听语言和情感的表达方式有些陈旧,基本上是上两代华语电影的路子。可以看出导演从多年的纪录片拍摄中积累了不少东西,映后交流感觉到他为了过审做了不少妥协(和自我审查)。最后再次盛赞导演的选角功力。7分左右,给4星鼓励下 / 青年导演海上影展

    57分钟前
    • sTill-Life
    • 推荐

    单从故事上看是没什么特别新鲜的,基本上看十分钟就能猜到后面的走向,但是架不住情感自然真挚,俗套的地方也让人不反感,两位演员为影片确实增色不少,小演员太灵啦!导演常年拍纪录片的功底放到这个片子里,很多镜头一看就知道,这个是很多剧情片导演玩不来的。最重要的是,在整个剧作比较常规的情况下,导演花了很重的笔墨去写人,埋情绪,写关系,这个东西如果不是常年浸染在那个环境下,真的不一定有把握的。所以导演说他在为这片土地上的人发声的时候,你就觉得他是发自真心的,不是在消费他们啥的。而且仔细想想故事背景,这里面有些地方还挺不好过审的,不知道积压这么多年是不是这个原因。总之吧,整体倒不是说就有多完美,但现在这样的片子真的越来越少了,挺不容易的。不确定会有特别好的市场反馈,但还是想支持一下这个片子,三星半。

    59分钟前
    • 朝阳区妻夫木聪
    • 推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