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剧情片 深海浩劫

    深海浩劫

    评分:
    0.0很差

    分类:剧情片美国2016

    主演:马克·沃尔伯格,迪伦·奥布莱恩,约翰·马尔科维奇,库尔特·拉塞尔,吉娜·罗德里格兹,凯特·哈德森,J·D·埃弗摩尔,乔·克里斯特,约翰·阿米乔,布拉德·利兰,道格拉斯·M·格里芬,克里斯·阿斯沃思 

    导演:彼得·博格 

    提示:本线路为优质线路,可优先选择。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HD

      为了霍洛维茨

    • 深夜食堂(2019)

    • HD

      鼩鼱的巢穴

    • HD中字版

      阿黛尔的生活

    • HD国语版

      极速天使

    • HD中字

      八面埋伏

    • HD中字

      新万圣节

     剧照

    深海浩劫 剧照 NO.1深海浩劫 剧照 NO.2深海浩劫 剧照 NO.3深海浩劫 剧照 NO.4深海浩劫 剧照 NO.5深海浩劫 剧照 NO.6深海浩劫 剧照 NO.16深海浩劫 剧照 NO.17深海浩劫 剧照 NO.18深海浩劫 剧照 NO.19深海浩劫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麦克(马克·沃尔伯格 Mark Wahlberg 饰)是位于墨西哥湾的石油钻塔深水地平线号上的安全维修人员,在和妻子弗里西亚(凯特·哈德森 Kate Hudson 饰)告别之后,麦克将再度面对长达21天的连续作业。麦克的工作经验非常的丰富,在他任职期间,钻塔上没有发生过任何的生产事故,他因此深受上司和同事们的信赖。  项目负责人唐纳德(约翰·马尔科维奇 John Malkovich 饰)希望能够加快开采的进程,但麦克表示这将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唐纳德并没有听取麦克的警告,而是一意孤行,导致钻塔中发声了剧烈的爆炸。霎时间,火海淹没了工人们,126名钻井工人被困在死亡的边缘线上。

     长篇影评

     1 ) 年度小黑马,灾难片泛滥的今天能拍得这么带感实属难得。

    空难,地震,海啸,台风,火山爆发,外星袭击,2012等等的在灾难片在随着电影特效的进步,随时随机的在电影院轰炸观众,观众也因此生成了很多免疫机制,审美疲劳。

    这部电影同样是一部灾难脸。从一张海报就能说清楚全部故事内容,预告片都不用看。
    《深海浩劫》是一部改编自真实事件的电影,和前段时间《萨利机长》有同样的基因。《萨利机长》同样是根据真实的灾难事件改编。有兴趣的话可以绕道去看看//movie.douban.com/review/8098609/

    ——影片观感——
    真实事件:2010年美国在墨西哥湾的深水地平线钻油平台发生爆炸和漏油事故。造成11人丧生。本片由变形金刚团队打造,特效肯定过硬。但是出乎意料的是,这部电影并没有完全被沦为借着灾难的外衣去展示劈劈啪啪爆炸的特效。

    而让人觉得这部电影新鲜的地方在于亮点:导演的叙述结构+大家对钻油平台知识体系的未知。
    这两点是相互补充的,对于深海勘探油井的超大装置和设备,一般人都不会过问,所以很少人去明白他们的工作原理。导演在影片中用了很多的借喻和补充手法,去告诉大家这次勘探的油井,差不多等于就是在敲开地狱之门。在出事之前铺垫,完全没有让人觉得无聊和厌倦,反而导演是在让观众学习和融入,让观众和钻进平台的126人一起感受暴风雨前的平静。随着剧情一段段的展开,观众看得是越来越紧张,最后终于在视钱如命的负责人命令下,他们打开了这扇地狱之门,深海黑油如恶魔般被放出,但之后却一发不可收拾。造成了震惊世界的油田大爆炸。
    影片还极力控诉一些不顾生命安全的大boss们,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想逃过很多的安全检测,直接挖油,身为安全部长的男主角,用一句简单的话阐述了当时勘探油井平台的现状:像一辆在空中飞行的飞机,但飞机装着不够安全着陆的汽油。

    影片的节奏一环扣一环,毫不拖沓,剪辑配合着音效和配乐恰到好处,好几次欺骗性的动作都让人觉得要爆炸了。等到真正爆炸来临的时刻,观众的情绪就像被摇晃了很久的可乐打开,一飞冲天。爽不由自己。

    影片尾段也处理得相当感人,导演把格局拉大,幸存者最后统统被安置在酒店和亲人团聚,而死去亲属的亲人也同时在酒店,发疯似的找着自己死去的亲人,这种对比更让人知道生命的可贵,珍惜眼前人。
    结尾播放了很多当时灾难的真实的画面,最后放出了在事件中丧生的11人照片。让人唏嘘不已,愿世界太平,悲剧不要重演。

    ——钻油勘探平台细思恐极的工作流程和事故解析——
    影片中所描述的,和现实中的过程差不多一样,进度严重拖后的英国石油公司,雇佣了钻油平台团队,英国石油公司想要把拖后的钱赚回来,用什么办法,就是快点挖到油拿去卖。于是故意忽略很多测试出来的安全隐患。从而造成了人为的漏油爆炸事件。

    深海地平线应该算是第7中,半潜式钻油勘探平台。


    深海地平线勘探钻油平台分为两层甲板


    出事时候在第一层,油往上喷,造成第一次爆炸,之后通过安全措施抑制住了30秒…对只有30秒。第二次爆炸直接把整个钻油平台给炸了。其中他们也用了各种措施,但是由于油势太猛全部失败。而第三次爆炸是因为泄漏的石油挥发成气体,和发动机发生摩擦炸成了爆炸,这一次就可要命了,火光冲天。整个钻油平台算是完了。



    ——事后影响——(摘自维基百科)
    墨西哥湾漏油事故发生后,漏油事故附近大范围的水质受到污染,不少鱼类,鸟类,海洋生物以至植物都受到严重的影响,如患病及死亡等。路易斯安那州、密西西比州和阿拉巴马州的渔业进入灾难状态,过半数受访者,不满意总统奥巴马处理今次事故的表现。有官员指,至今墨西哥湾沿岸有超过300只海鸟因为油污死亡[4]。美国总统奥巴马表示墨西哥湾漏油的影响如同911恐怖袭击。[5]
    美国政府的在11月份的调查报告指出有6,104只鸟类,609只海龟,100只海豚在内的哺乳动物死亡,这个数字可能包括了死于自然原因的动物,所有因深海漏油而死亡的数据断定尚待时日[6]。




    ——真实事件后续——(摘自维基百科)

    英国石油公司打造了一个4层楼高的巨型“金钟罩”希望能降到1500米的海底,把漏油的地方罩住,让原油保留在金钟罩里,然后再抽回海面上接应的油轮,但深海水温太低,金钟罩内部累积了大量的冰晶,中途就无法正常运作,这项计划宣告失败。英国石油公司被美国政府要求成立一个200亿美金的基金来处理这个事故。同年7月,利比里亚籍的台湾除油船鲸鱼号(A Whale)抵达墨西哥湾,在测试成功后投入海水油污清除作业[7],但因除油效果不佳,退出除油作业[8]。

    漏油后数月内,海水中高浓度甲烷被快速繁殖的深海嗜甲烷菌所吞灭,甲烷迅速地回归正常值[9]。
    2012年11月,英国石油公司与美国达成和解,接受12.56亿美元刑事罚款,另外提供23.94亿美元支付给野生动物基金会用于环境补救行动,3.5亿美元提供美国国家科学院。此外在未来三年向美国证交会支付5.25亿美元[10] 。

    2015年10月6日,美国司法部宣布英国石油将以208亿美元代价与美国政府和解,彻底解决此次漏油事故所有求偿。该款项包括所有几百个地方政府的求偿,美国清水法案罚款,天然资源损害赔偿在内所有政府相关求偿内容。而208亿美元的和解代价刷新了美国司法当局有史以来最大的单一个案和解金额。[11]。

     2 ) 几乎就是一部安全教育纪录片!

    前面近四十分钟的铺垫沉闷乏味,人物的对立冲突浮于表面,毫无戏剧性可言;灾难片常见的救人场面被导演拍成八股文,四平八稳,毫无惊心动魄之感。如果拿掉钻井爆炸特效,这几乎就是一部安全教育纪录片。这类改编电影还是霍华德.朗来拍比较靠谱,福斯特对话尼克松这部对话采访电影都拍的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对比之下高下立判!

     3 ) 和平时期最严重的海上漏油事故!

    本文首发微信公众号“电影通判”

    2010年4月20日,墨西哥湾深海地平线海上钻井平台突然爆炸起火,11人死亡,数人重伤,海底大面积漏油,幸亏当时来往海岸的穿梭油轮停在岸边,否则后果更是不堪设想。

    深海地平线

    美国国家海洋局估计,漏油量约为每天1000桶左右;已造成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生态灾难!国家海洋局称,这是“和平时期最严重的漏油事故”,此次漏油事件给沿岸渔业、野生动物、旅游和环境带来了巨大的生态灾难,并为此“感到恐惧”。

    深海地平线

    2016年,根据墨西哥湾漏油事故改编的电影《深海浩劫》上映,影片中对英国BP公司进行了严厉谴责,由于这是租用的钻井平台,为了不耽误采油工作,很多关键部位到了检修期却不停工检修,许多零件还在凑合使用,最终引发这次灾难。

    事故起初,试图采用灭顶法、盖帽法堵住海下受损输油管道,但是均告失败。

    深海地平线爆炸

    伊朗由于在深海打减压井技术的独特优势,主动提供帮助,最终国家海洋局采用了伊朗提供的这项技术,以可靠的方式永久性封住海底漏油,可这已经距事故发生过去了整整87天!

    深海地平线

    2010年被墨西哥湾漏油事件,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灾难,但是此次事件却成为检验海上漏油浮油清理技术的实验场,相信这也为中国东海巴拿马桑吉油轮爆炸,凝析油海面泄露能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样本。

    充气式防线

    浮油清理:第一时间在海岸沿线设置充气式防线,中间地带采用各种方式清理浮油。一是喷洒石油分散剂,二是通过可控燃烧,三是微生物降解,四是撇油以及直接收集方式,即使这样,在墨西哥湾漏油事故中,清理的泄漏原油只约占总漏油量的75%,余下的25%以浮油、油球的方式继续存在,并随海浪冲到墨西哥湾沿岸,有些沉积在海床,等待在大自然的降解,而这个过程大约是500多年。

    可控燃烧

    奥巴马在墨西哥湾漏洞57天发表电视讲话,除了施压英国石油公司(BP)为此次事故承担全部费用,更重要的是反思了美国过度依赖和过度消耗的石油政策,主张大力学习中国的新能源发展战略,并称这将是现在和将来美国必须要做的事情。

    特此声明:此文章为微信公众号“电影通判”作品。

     4 ) 你不知道的《深海浩劫》

    1. 影片制片人联系了马克·沃尔伯格并告诉他,他们希望在影片里看到老一代和新一代影星的屏幕组合。随后沃尔伯格联系了他认识的老一代演员像Jack Nicholson。出乎意料的是,剧组希望马克·沃尔伯格充当影片里那个老一代的影星,而其他人则喜欢Dylan O Brien充当那个年轻的影星。

    2. 为了拍摄影片中的油井Deepwater Horizon, 剧组在路易斯安那州的查尔梅特,也就是影片的主要拍摄地,搭建了一个真实的油井。剧组打造的油井被认为是最大的舞台立体布景道具。

    3. Kate Hudson也就是影片中的Felicia。在Instagram上发布了一张和她继父Kurt Russell的照片,即影片中的Jimmy。她说这是她第一部和她继父有合作的电影。

    4. 影片中饰演海岸警卫队中尉的角色(Graham McGinnis)在现实生活中同样是一名海岸警卫队新奥尔良航空站的直升机救援泳者。

    5. 影片在多伦多电影节首映式上让观众们一一起立鼓掌。

    6. 这是第二部马克·沃尔伯格与导演Peter Berg合作的电影。第一部合作的电影是Lone Survivor(2013),也是一部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

    7. 影片最后的拍摄日期为2015年8月7日。

    8. 这是首部马克沃尔伯格与迪伦奥布莱恩(Maze Runner移动迷宫男主)合作的电影。

    9. 许多在墨西哥湾油井工作的员工拒绝把深海地平线油井泄露事件改编成电影,因为他们觉得这是对遇难者的不尊重。但是Mike Williams-深海地平线油井泄露事件的幸存者,一度支持把这个事件改编成电影,因为他觉得很有必要让别人知道他和他的员工在油井泄露事件中到底经历了什么。而且电影剧组的目标也是想让影片看起来尽可能的贴近实际情况。

    10. 影片刚开头可以听到一段来自现实生活中的录音,取材自灾难发生几天后的审讯。

    11. 电影里女主打电话打听深海地平线油井的情况时,电话那头说有看到火光冲天,并且有人从油井上往下跳。实际上确实是这样,深海地平线油井泄露事件中,由于事出突然,大部分人来不及疏散,部分工人被迫从75-100米高的油井上跳海逃生。

    12. 影片改编自美国史上最严重的油井泄露事故,深海地平线。爆炸事故发生三周内,每天大约有21万加仑的原油流入墨西哥湾。

     5 ) 聊聊自己的感受

    看到有人觉得导演让BP公司背锅有失偏颇,然而身为从业者,我很理解也很支持导演的立意。
      其实如今看完电影的各位和现实生活中的BP领导很像,现实中,雇佣钻井公司的甲方代表几乎都没有亲自参与过钻井工作,也就是说这个行业的决策者和领导者几乎都是纸上谈兵的外行,而这个行业安全标准日趋严格的今天,如果完全按照标准进行施工,根本无法盈利,也绝对不可能在预定期限完井。事实上任何安全事故产生的直接原因都是从基层操作者的身上找,然而幕后真正的起因永远不会浮出水面。相比看过太多的事故纪录片将基层操作的很多失误大说特说,这可能是第一次将他背后这整个行业的矛盾和利益斗争展现在公众面前。虽然普通人不一定能明白,但至少对我来说,这已经足够。

     6 ) 水深火热!带你领略好莱坞电影工业手法的精华

    一直对这部电影的中文译名搞不明白,明明是讲述钻井平台事故的灾难片,却起了一个《深海浩劫》,跟当年《惊爆海底城》一样,不知道的还以为是讲述水下的故事。其实电影的片名叫做“Deepwater Horizon”,深海地平线,是那座钻井平台的名字,这个译名也无可厚非。但还是要吐槽一下,西方灾难电影在内地的译名其实都不算太好,之前《危情时速》《末日崩塌》《不惧风暴》之类的,听上去跟山寨片一样。相比之下,《深海浩劫》算好的了。

    言归正传,片名一般,但电影很好。 来自于真实事件改编,2010年4月20日发生爆炸并沉没,11人丧生,一个月内整个墨西哥湾几乎被浮油覆盖,导致 英国石油公司损失300多亿美元。

    这部《深海浩劫》描述的就是这段故事。

    真实OR俗套?

    由于本片改编自真实事件,对于剧本的拿捏程度自然要轻松不少。照着当时事件发展路线,再融入一些家庭个人因素加以润滑,便是典型的商业片路线。如果本片的剧情放在一部成龙式电影当中只不过是让英雄大显身手的一个好机会而已,但本片“有史考究”的前提限定了本片的题材,所以说也别想着有什么云霄飞车或者飞檐走壁的大侠现身之类的夸张情节出现,英雄主义和“最后一秒拯救”大法不太适用于这类灾难电影。

    这就是基于真实事件灾难电影与原创的灾难电影之间不同的地方,你们可以说某某灾难片俗套,但诸如《危情时速》以及《深海浩劫》,是与俗套不沾边的,因为再离谱或再循规蹈矩的故事,也是来源于真实的故事。 但这种灾难片也有一个很难攻关之处,因为在电影结局早已注定,让整部电影缺少了生死存亡的悬念,这需要考验到导演在叙事方面的张力。然而《深海浩劫》的观影过程实在令人惊心动魄,在这一点上彼得·伯格的标志性的拍摄手法了大用场。

    气氛渲染的功劳

    彼得·伯格是一个很会拍真实事件的导演,与小马哥合作了三部电影都是真实事件改编,《孤独的幸存者》、《深海浩劫》还有未来改编自马拉松爆炸案的《爱国者日》。比起保罗·格林格拉斯(《谍影重重》)的记录片式表现手法,这位导演的风格更加向好莱坞主流商业电影模式考虑,即“气氛性渲染”。、

    他之前那部《孤独的幸存者》就是如此,观众都知道这一小队最后只有马克·瓦尔伯格活了下来,但在观影中依然惊心动魄。彼得·伯格这种手法,就是用故事情节和角色刻画对即将到来的事件做铺垫,随后再利用剪辑和摄影手法调动观众胃口,烘托整个事件的气氛。 《深海浩劫》也是一样,电影用了半个多小时的时间对即将到来的危机进行铺垫。而且比起灾难场面来临之后的视觉冲击,电影最好看的地方,当属负压测试到井喷前夕这段故事,大约半个小时的时间。用画面调动和情节推进,将即将到来的危机渲染的极为揪心,好几次都以为灾难来临,但转头来还是暴风雨前的宁静,负压测试中,环境音效效果突出,所有人都屏住呼吸,紧张的气息呼之欲出。 与此同时,摄影机采用大量的仰拍画面来展示钻井平台硕大的身躯和狰狞的一面,此种做法让人似乎感觉到了这个金属巨怪强大的气场和山雨欲来的压抑气氛。而爆炸来临之后,又利用大量俯拍来展现灾难现场的宏观场面,两种不同摄影方法的对比无疑烘托出钻井平台一静一动时截然不同的两面,就像一只怪兽,吐出嚣张的火焰!

    导演的叙事手法和电影的技术手段为这个真实事件改编的故事更增添了一份紧张气息,显得夸大而不夸张。

    好莱坞的游戏规则

    《深海浩劫》可以称得上是一部灾难片,没有天灾,只有人祸,包括约翰·马尔科维奇饰演的石油公司高官,在利益和上层压力的基础上忽略安全环节等等。作为事件性作品,本片也不像《迫降航班》那样专注于灾难之后的物是人非,本片在人物方面并无过多笔墨。 有意思的是,比较突出的一个噱头,就是对主角家人的塑造。还记得《勇闯夺命岛》和《世界末日》中,在事件发展中安插了主角妻儿的角色,比如《世界末日》里在航天中心与父亲对话的丽芙泰勒。这样的做法使得主人公的一举一动都牵挂着其家人的心,也为电影增添了一丝人文色彩。《深海浩劫》同样如此,都是好莱坞拍摄技巧的常规选项。

    而且本片除了还原真实事件外,也有遵循好莱坞的游戏规则,将马克·瓦尔伯格饰演主角,个人身上的英雄主义刻意的放大。于是我们看到了攸关之际“你跳我也跳”的场面。所以别看《深海浩劫》的故事源自真实事件,但实际上本片还是一部典型的好莱坞工业产品,情节紧张,英雄主义,还有最后一刻的圆满结局。 电影的故事就是顺水推舟的发展而下,我们所要关注的就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去还原一个事件发展的过程,电影的铺垫还是略显过长。说道这里,想起了另一位很会烘托气氛的商业导演,已故的托尼·斯科特,他是一个将好莱坞电影工业吃透的牛人。后者的《危情时速》是我看过最扣人心弦的真实事件灾难电影。假如《深海浩劫》交给托尼·斯科特的话,效果又会怎样呢?

    PS,如果不懂油井术语不清楚灾难如何发生,开场可乐喷发那段一定不要错过,起到了解释说明的目的,真是面面俱到。 PSS,作为电影的发生地,路易斯安那州,电影前半段展示了著名的阿查法拉亚盆地的美景,航拍之下的沼泽湿地,非常美丽。然而现实情况是,就是由于石油开采,让盆地三角洲地带割得支离破碎,墨西哥湾的海水长驱而入,在不远的将来,这里将不复存在。

     7 ) 深海浩劫:大庇天下主旋律俱欢颜

    主旋律有主旋律的拍法,美国主旋律有美国主旋律的拍法。但归根结底,美国主旋律也是主旋律。
    《深海浩劫》是今年下半年短短几个月里的两部彼得·伯格执导电影之一,也是2013年以来又一部彼得·博格/马克·沃尔伯格主旋律——《孤独的幸存者》《深海浩劫》、即将开画的《爱国者之日》以及未来的诸多筹备ing,这个最佳拍档的组合形式很可能会在未来一段时间里继续保持下去。
    如果描绘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的《爱国者之日》能有《深海浩劫》一样靠谱,我们很可能会在年末颁奖季见到几个Berg上台拿奖。这么高质高量的组合表现,至于是两个Berg中的哪一个能拿奖,倒不是那么要紧了。
    聚焦美国历史上最大的漏油事件,彼得·博格在《深海浩劫》中终于找回了灾难片大导的昔日风采,在提供震撼的视觉冲击的同时,构建出一个又一个坚实的角色,并在这些角色之间以情感为基底建立有力的联系。约翰·马尔科维奇,马克·沃尔伯格,库尔特·拉塞尔,吉娜·罗德里格斯和凯特·哈德森的表演诚然参差不齐,但是在紧凑的剪辑下,演技上的不足并没有显得格格不入。
    综上所述,我们依然能在《深海浩劫》中得到很好的视觉刺激和感染力充沛的各色人物。在这部电影中,彼得·伯格始终将视觉体验作为最终目标,虽然前半部分的铺垫有些乏味和套路,后半部分的大场面又稍嫌密集。但和彼得·伯格的上一部电影《孤独的幸存者》类似,这种伪纪录式电影和《萨利机长》这种传统的人物传记在叙事方法上有着显著差别,以着力刻画人物群像的目的,去着力构成那些牵扯进事故的各个家庭——家庭观念是整个美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小成本电影来说,得家庭者得天下,是一句非常值得斟酌的创作指南。
    然而在这一指引下,《深海浩劫》的创作实际上出现了严重的避重就轻,将整个集团规模的逐利和轻视风险转为了个人滥用职权,并且以个人英雄主义的角度消弭了其批判态度,仅停止在美国精神的再一次展现上。
    毕竟墨西哥湾漏油事件不是天灾,而是彻彻底底的人祸。如果连人祸都是打折的话,整部电影的立足点就很值得商榷了。

     

    无论如何,《深海浩劫》是一部检验观众对美国主流价值观认同度的主旋律电影。
    马克·沃尔伯格是一个,很接地气,的演员——这个地气自然是美国地气。《深海浩劫》中的马克·沃尔伯格无疑是一个典型的美式个人英雄,兼具智慧、力量和冷静,是天生的领导者。片中与其搭档的库尔特·拉塞尔和约翰·马尔科维奇表现也在意料之中,除了凯特·哈德森显得有些鸡肋——毕竟美国甜妞不可能仅靠甜去甜一辈子。但简言之,主要演员们基本上很好地捕捉和还原了美国南方民众的那种精气神——即使在大部分时间里,他们都在充当人肉背景或者躲避钻井台的惊天大火。
    说到火焰,《深海浩劫》的CGI视觉效果着实出众。精心制作的场景涉及到整个钻井平台日常运转的各个方面,从开采石油到泥浆流动再到板块破裂——听起来很无聊,但却提供了足够的代入感,足以引起观众在情感上的共鸣。而大量的爆炸场面令人冷汗直冒,细节更是鲜血淋淋。
    但《深海浩劫》最大的问题在于其过于套路的情节设计。既然是真实事件,故事的结局必然是缺少悬念的,只能在情节上下猛料。然而,过于戏剧化的剧情令人感到疲倦,不停呼唤美利坚人民心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并不值得鼓励。情节在某些时刻显得太假——用国旗灭火实在是令人无比惆怅。从某个角度来看,这种在创作上的保守是在变相地掩盖事实真相,利用交响乐和特写镜头交织的老掉牙的英雄时刻来传递好莱坞的流水线情感表达,将整个事件的重心从监查和处置失当转移成了人与自然的勇敢斗争,而将漏油事故对整个墨西哥湾生态造成的巨大影响一笔带过。
    作为一部商业化的主旋律电影来说,这种处置方法没有什么。但终归并不是什么值得骄傲的事情。
     
     

    《深海浩劫》是那种秋季档最常见的真实历史事件改编电影——和《萨利机长》相同,题材保险精神积极向上,四平八稳没什么太大毛病,也没什么太大意思。但合理地说,这种不带有任何创作者主观态度的流水线主旋律电影的质量和市场表现才是更考验电影工业发达与否的硬性指标。《深海浩劫》能提供情感刺激,有到位的CGI水准,即便面临故事的可预见性和过度戏剧化,但也从来没有达到令人反感的地步。
    诚然,《深海浩劫》将主观失职轻描淡写,重心挪在了人物求生上,但这种选择作为商业电影来说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只要能充分发挥视效的能力,能令观众关心大银幕上角色的安危,只要有着合格的表演和成熟的故事,这就是一部不错的电影。
    即便可能是最套路的电影之一。
    但套路本身是没有罪过的,有问题的从来都是使用套路的人罢了。
     
     

     8 ) 还海洋一份安全,给人类一条生路。

    因为毕业论文的开篇案例就是墨西哥湾溢油事故,所以关注这部电影很久,作为美国目前最大的原油泄露事件,给海洋造成的污染与伤害是人类远远不可估量的,逝去的不仅仅是数字中的十一名石油工人,更多的是87天无止境的石油排入浩瀚不可及的大海,损失的也不仅仅是1.27亿加仑石油,还有不可弥补的生态损害,并不是我所研究的海洋生态补偿所能完成的任务。
    作为一名自称海洋法律方向的学生感到无比惭愧,仿佛是在一切不可挽回的破坏背后来说几句无关痛痒的慰藉。看完电影后,我突然发现,渺小的不仅是人类个体,更多的是我们的视野。从自然索取者继而演变成剥削者、掠夺者,事前没有足够的防御措施,事后才来救济,救济不完全,留下的痕迹遍布了数十万平方公里。剧中那只挣扎的被石油污染成黑色的大鸟,将来会要变成成千上万只,被石油污染不得不面临死亡威胁的海洋生物,同时也象征着未来的人类。
    我们在挣扎,在负隅,在顽抗,自认为用尽了力气,最后得来的却是大自然的反噬,无边无际的黑暗在慢慢吞噬着我们。那些受害家属声嘶力竭的质问,绝望的哭泣和拥抱,盲目行走伤痕累累的幸存者,是一场突发大灾难不断敲击脆弱心灵的结果。
    第一次在电影院里看灾难片,带给我的震撼远及我所爱的英雄主义电影,真正的英雄是没有超能力的平凡者在突发事故面前奔跑在最前线的人,他们没有翅膀,却拼尽全力飞得更高,来保护其他人。除了开篇有些冗长无趣,中期就开始精彩,后期迷失自我,仿佛一同感受,生死存一线的危机。
    我觉得非常好看,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关注海洋污染问题,尽力避免污染的扩大,给海洋生态系统一个安全的家。

     短评

    不知所云又无从挑剔

    8分钟前
    • Choux
    • 还行

    一个愚蠢的甲方为了省钱赶进度拖死一整个乙方的故事XD。虽然每一面flag都插在意料之中,但是电影节奏控制得非常漂亮,人物智商也一直在线不故意作死。深海钻井平台这个场景我印象中也不常见,它本身就给我一种人类的神迹在挑战地球的悲壮和敬畏,值得一看。

    10分钟前
    • Jayond
    • 推荐

    三星半。铺垫了一个小时,好在最后半小时实在是紧张+催泪。人在危难关头还能想着阻止事态更加严重这就是职业道德吧,致敬平凡生活中的英雄们。片尾出现的那些照片视频还有去世的人的名字实在是太催泪,他们曾经鲜活地出现在这个世界上。商人永远是无利不起早,Fuck!

    11分钟前
    • what'swilliam
    • 还行

    比利.林恩之外,在十一月想看一些大场面美国片,这部可以尝一尝,纪实题材,写实主义,灾难片中算拍得不错的,观众想看的都有了,三星半推荐。

    14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真实再现了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漏油事件的过程,特效营造出来的真实感令人震撼,为石油钻井平台的工人们的生死浩劫感到很揪心,安全是第一要务这是血的教训。不过影片过于主旋律,将重点突出在英雄主义救援方面,并未对这场人祸以及灾难造成的严重生态后果进行深刻反思,使得故事的深度不够,可惜。

    18分钟前
    • 小波尔卡
    • 推荐

    真实事件改编,故事谈不上跌宕但很揪心,前期铺垫相对冗长,但最紧张的是测试负压+井喷前夕那段,叙事张力强大,后半部场面戏绝对赞,通篇重工业质感是我喜欢的地方。彼得·博格把这个很平常的人祸事件拍得很带感。PS,如果不懂油井术语不清楚灾难如何发生,开场可乐喷发那段一定不要错过。

    23分钟前
    • 乌鸦火堂
    • 推荐

    视觉震撼之余不禁想到对生态的破坏有多么严重,天津的灾难亦是如此,这些不是天灾而是人祸。

    26分钟前
    • 月下独酌
    • 还行

    喷涌的可乐罐、撞机的空中鸟、迷信的紫领带,灾难的谶语仿若征兆。震天的火光中跪下祈祷上帝,不能拯救负罪的灵魂;一声声无人应答的点名,无法告慰悲痛的亲人。把工期换算成金钱,把人祸置换成天灾,片尾的十一张照片成为法庭实录的墓志铭。冗长的铺垫和专业术语令爆炸姗姗来迟,脚底的玻璃钻心的疼。

    28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典型的灾难题材类型片,但贵在不滥情不升华不概括中心思想,石油工人该是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一五一十心平气和把故事说清楚已属难能可贵。特效好牛逼,特效好牛逼,特效好牛逼!#声效摄影基本无可挑剔#,遗憾的是#天朝估计在可预见的将来都不会有这种电影#

    32分钟前
    • davekozg
    • 推荐

    开场铺排太多专业技术名词略枯燥,好在后半段重头戏的连场华丽镜头(点名那个跳海跟拍长镜头)和逼真音效,造就上乘观赏性。

    35分钟前
    • 荔枝超人
    • 推荐

    甩的一手好锅!责任全在BP!Transocean英勇的美国员工一个个都是模范英雄!开场的家庭场景真是直男癌大发作,然后大规模的爆炸与CGI火焰果然还是得爆炸贝才能驾驭得住啊,再然后死了11个人跟随后的生态灾难尺度比算得上什么,这Lone Survivor的导演真会把real disaster塑造成主旋律的弘扬。。。

    38分钟前
    • Rilkelee
    • 较差

    当你有一个学石油的男盆友 你就会被他拉去看这种片子

    39分钟前
    • 茶茶。
    • 还行

    电影还不错,结尾还看哭了...说一下事后影响:英国石油以208亿美元与美国政府和解,这刷新美国司法当局有史以来最大的和解金额,可为此付出的代价是6104只鸟类,609只海龟,100只海豚在内的哺乳动物全部死亡,甚至绝种...

    44分钟前
    • 朝阳区陆依萍
    • 还行

    I like Peter Berg...a lot

    45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不错的灾难片,Peter Berg对音效和形似音效的配乐的使用非常有见解和天赋,上部作品《孤独的幸存》印象就特深刻。

    47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推荐

    讲述美国史上最严重的漏油事件,细节尤其丰满;就是星条旗飘得太多,生怕别人不知道你是主旋律电影,看美国人把圣经当红宝书念我想😄。BTW井爆的那个场面应该是我今年看过最震撼的视效了,真特么壮观!!!

    49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还行

    灾难片和动作片的规格,这片子的野心除了1比1的搭建油井的模型,连事件逃生的戏剧时间上也和真实的时间同步,营救人员到达事发地点的时间是35分钟,片中的火海逃生戏也是35分钟左右,可见彼得·伯格的野心,虽然难免还是会主旋律,但他的节奏一旦抓住你,就不会让你神经放松一秒钟警惕。

    53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非常到位的灾难片。第一幕各种技术细节铺陈看似冗长,但对于后来灾难的发生是必不可少的。彼得·伯格果然适合这种类型的片。至于有人说影片忽略了爆炸带来的生态灾难,难道这些现场的油井工人就不该被关心吗?两千多年前的孔子都知道马厩失火不问马而问人

    55分钟前
    • 舌在足矣
    • 推荐

    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钻井石油工人。日本电影总是说,你可以从零做起,你会做得很好。米国电影总是说,你以为你做得很好了,但总要出一次灾难,收获血的教训。

    59分钟前
    • 木卫二
    • 还行

    76/100 有人嘲笑狮门1亿美元预算打水漂,人家花这么多钱就是为了拍一部严谨的写实的电影,提醒人们不要忘记曾经的过错,11个事故中遇难的人在片尾给了专门的时间悼念,我就问天津大爆炸什么时候也拍一个出来,有这一半的水平我就算你满分。

    1小时前
    • SELVEN
    • 推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