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战争片 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

    评分:
    0.0很差

    分类:战争片大陆2017

    主演:周迅,彭于晏,霍建华,叶德娴,郭涛,春夏,黄志忠,蒋雯丽,梁家辉,王菀之,吕良伟,鲍起静,李灿森,梁文道,张兆辉,冯淬帆,苑琼丹,唐宁,卢巧音,许鞍华,永濑正敏,森田凉花,骏雄,何华超,蔡瀚亿,欧锦棠,熊欣欣,吴岱融 

    导演:许鞍华 

    提示:本线路为优质线路,可优先选择。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中英双字

      暴动

    • HD

      黑暗弥漫国语

    • HD国语版

      大进军——大战宁沪杭

    • HD国语版

      大进军——席卷大西南

    • HD中字

      铁道英雄

    • HD中字

      特级英雄黄继光

    • HD

      奇袭400高地

    • HD中字

      血战钢锯岭

     剧照

    明月几时有 剧照 NO.1明月几时有 剧照 NO.2明月几时有 剧照 NO.3明月几时有 剧照 NO.4明月几时有 剧照 NO.5明月几时有 剧照 NO.6明月几时有 剧照 NO.16明月几时有 剧照 NO.17明月几时有 剧照 NO.18明月几时有 剧照 NO.19明月几时有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故事发生在1940年代的香港,妙龄少女方兰(周迅 饰)和母亲(叶德娴 饰)一起过着相依为命的生活,两人将家中的二楼租住给了作家茅盾(郭涛 饰)和其太太孔德沚(蒋雯丽 饰)。方兰十分热爱茅盾的文字,在其中感受到了火热的革命热情和澎湃的民族气节,然而对于身边动荡的时局和紧张的政治氛围,方兰却知之甚少。 刘锦进(彭于晏 饰)是拥有着矫健身手的进步青年,受组织委托,他负责护送滞留在香港的一批重要文人返回大陆,茅盾一家人便在名单之列。在误打误撞之中,方兰被卷入了这一危险的行动之中,并在刘锦进的建议和鼓励之下,加入了革命队伍之中去,母女两人因此被卷入了历史的滚滚洪流之中。

     长篇影评

     1 ) 守得云开见明月

    作为许鞍华导演的超级粉丝,对电影《明月几时有》充满了期待。电影选在上海国际电影节首映,今天的上海影城一号厅座无虚席。
    影片取材于真实的历史事件与人物,1940年香港沦陷后平凡人物加入抗战的故事。导演整体拍摄很细腻,战争中的打斗、战争场面并不是激烈、宏大的,方姑和锦荣的爱情也不是轰轰烈烈,但整体拿捏很到位。梁家辉的出现用特别的方式介绍个大时代背景下各个人物的性格与命运。周迅、彭于晏、霍建华三大主演的演技全部在线,一众老戏骨的配角表现同样出彩。值得一提的是叶德娴,演技堪称完美。
    整个影片也不乏搞笑的点,其中方太太那句“死不要紧,但不要连累队友”是全场观众爆笑最强烈的地方。
    影片最后是21世纪繁华的香港,如今和平安定的生活来之不易,都是无数无名英雄的共同抗争换来的,值得铭记。
    电影结束后观众分别响起三次掌声,这是属于导演及所有主创们的。
    总之,开头热血,过程走心,高潮震撼,结尾治愈。
    胜利再见!

     2 ) 《明月几时有》的朋友圈故事

    首发于《午夜场·看电影》

    TT:


    那天去看完《明月几时有》,我在朋友圈发了条微信:

    “看的是早场,人很少。来了一对老先生老太太,互相搀扶着在我背后的情侣座坐下了。我忍不住回头偷看,看到他们一人占了一个双人情侣座,哈哈。一会又来了一对老先生老太太,互相搀扶着在我前面靠边的座位就近坐下。看电影时,我听见前排的老先生对老太太说:沈先生……是沈雁冰吧。听见后排的老太太对老先生说:这鲍起静啊……我喜欢她。他们的水平都好高!散场的时候,后排的老先生先起身扶老太太,前排是老太太扶老先生,他们两对还互相跟对方说慢慢来小心点。恩!我果然闻到了空气中浓浓的恋爱的酸臭味!

    我是许鞍华的粉丝型观众,她拍得好的地方我泪流满面,她拍得不好的地方我视而不见。上海电影节的沪港电影论坛她参加了,因为主持人是石川老师,所以有了票去听。我是抱着见偶像的心情去的,她里面的宝蓝色衬衫衬着黑衣黑裤好看,耳环好看,眼镜好看。特别能理解追星的小朋友的心情,在一个现实空间里看着喜欢的人的真身,确实有一种幸福感呐。”

    朋友们纷纷给我留言,鞍导的粉丝们像对上暗号似的纷纷来接头,还有看过的说:“许鞍华拍抗战都拍得那么文艺。”“拍得如清风明月,格调疏朗。”石川老师悲摧地说:“这个片子票房又扑了。”

    这个片子票房怎么会扑呢?我一开始简直难以理解,老干部霍建华小鲜肉彭于晏,不是一应俱全吗,周迅刚出来时显得年纪不那么对,但后来渐入佳境,放弃了营救母亲后那蹲地的一恸,还是有她表演的功力在的。节奏确实不太紧张,情节没有拍得特别抓人,但不是每个电影都是看这些东西啊,在《明月几时有》里,可以看到的是一种动人的气质——不只是人物的气质,而是讲述这个故事的方式的气质,那种天心月满,肝胆相照的东西。

    然而果然又有朋友回复说:“在我看到公号文章和朋友圈里,只有你说这个片子好呢。”喜欢这个事情就是让人有点盲目的,自己喜欢,总觉得别人都会喜欢,发现那么多人觉得不好不喜欢的时候,说一句“求同存异”很容易,心里其实是不怎么舒服的。每一次大家的评价出现重大争议的时候,难免都看了各人言论之后,偷偷在心里跟自己说:“这个人跟我是同类……那个人不是……哼。”上次朋友圈的分裂,大概是侯孝贤的《刺客聂隐娘》吧。

    《明月几时有》有一个很长的开头,讲的是文化名人从香港撤离的事情,茅盾,邹韬奋,梁漱冥……我一看这个开头就觉得好。中国现在还有几个导演能拍知识分子呢?电影里的上流社会是《小时代》那样的,草根底层其实是现在的院线电影里是看不到,要拍也是拍底层的意淫,比如《煎饼侠》、《夏洛特烦恼》,但总之还有人用上流社会的幻景或草根的梦境来换取票房,但几乎没有人拍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在大众文化里是一个空洞的存在。但从《黄金时代》到《明月几时有》,许鞍华拍出一批从形象上让我们信服的民国知识分子。我看《明月几时有》里的茅盾与邹韬奋,觉得他们就该是这样的气质,看到逃难队伍里的长胡子老爷爷,就知道是梁漱冥。如果一个导演在精神上不是真的能与这些大知识分子平视的话,是拍不出这样的影像的。许鞍华把茅盾放在日常生活的场景里,他的妻子,他的读者,在他的作品与日常生活的交汇之处,让人看到一个大知识分子的平常之处,与伟大之处——他启蒙了人。

    这接下来就又是我特别喜欢的一段,方姑读茅盾的《黄昏》。这个电影的主题拍的是抗日,是个爱国题材,因为这个,有观众认为许鞍华写的是一篇命题作文,献礼片,所以没法做好。但许鞍华从另一个角度谈了个人为什么会爱国,会在被占领时投身到危险的地下战斗中去——在这个电影里,一开始并没有极力渲染国破家亡的悲惨景象,也没有革命话语进入作为思想启蒙。方姑之所以做了第一件抗日工作:将茅盾送到码头去,是因为她读过他的书,喜爱他的文章。在许鞍华的电影里,启蒙话语不是政治性的,而是文学性的,是审美的。

    “风带着夕阳的宣言走了。像忽然熔化了似的,海的无数跳跃着的金眼睛摊平为暗绿的大面孔。远处有悲壮的笳声。夜的黑幕沉重地将落未落。不知到什么地方去过一次的风,忽然又回来了;这回是打着鼓似的:勃仑仑,勃仑仑!不,不单是风!有雷!风挟着雷声!海又动荡,波浪跳起来,轰!轰!在夜的海海上,大风雨来了!”

    这段文字也被解读出文字之后的寓意:在1927年革命失败后依然执着的,乐观的态度。但如果不把它的含义理解得这么明确,它有一种普泛的感染力:精妙而天成的比喻,激动人心的节奏。它的感染力滋养了人的心灵:让心灵更为善感与丰富,更有超越于世俗生活的精神追求。许鞍华的镜头扫过山峦与田野,扫过庄稼与稗草,一种植根于成长记忆的爱国,爱的是这片大好河山,爱的是来自母语的精神建构,爱的朝夕相处的亲人,爱的是精神相通的同胞。

    这种爱让方姑、刘黑仔、李锦荣走上一条同样的道路,他们抗日,追求的是自由,免于匮乏,免于恐惧,是太平岁月,是安居乐业。

    TT,你觉得我有过份解读了《明月几时有》,过度解读了许鞍华吗?我觉得并没有。她的爱国主义是很文艺的,日常,清新,里面也有你死我活,但并不掺杂太多的局势,各种各样的主义与路线。她的家国情怀就像电影中的一幕:乡下老屋的庭院天井望上去,满天星斗。特别干净,也许有点儿天真。

    电影这个很长的开头,其实理好了人物的逻辑,方姑是为什么去做抗日这件事情的,电影的结尾,落在当年的一个儿童团的孩子身上,他成了一个出租车司机,这些人的事迹,只有他记得,重新埋在了市井之中,埋在了记忆里,它会完完全全地消失吗?我觉得并不会,时代与社会再喧嚣,我还是坚信,存在过的就永远存在,历史之河里,一个存在过的浪花,它的存在不只是微观的,还是宏观的,总有这样的人,总有这样的心。就像总有一个许鞍华去拍这个故事。

    再说回朋友圈吧,看完电影我还没来得及写影评,先看到梅雪风老师写了篇文章,《<明月几时有>跟宏大叙事彻底划清界限》,他写的每一句话我都想点头称是,“这就是许鞍化的厉害之处,她总是能首先把我们推入那个琐碎的真正世界,让我们远离那些概念化的套路,却又在最后,让我们看到一种近乎生理需要的高贵。她在表达这些时又显得那样云淡风轻,那种深刻的改变在绝大多数导演手中总是显得刻意且用力过猛,而她总是能温润有致,润物细无声”。因为我的感受和他是一样的,他又先写了,只好把他抄在这里。


    七七。
    七月。

     3 ) 这盛世,是否如你所愿

    看《明月几时有》前,看到了很多关于这个电影的差评,没想到看完之后觉得还不错。并不是因为期待放得过低,这应该是我最近看过的最好的香港电影,也可能是今年最好的香港本土电影,即使是有博纳这样的大陆资方,这仍然是一部香港本土电影,是香港人在拍自己心目中的香港。 看完之后上网查了一下,片中的主要人物都是有历史原型的,如周迅扮演的方姑、彭于晏扮演的刘黑仔、霍建华扮演的李锦荣,主要事件都有史实可考,包括叶德娴扮演的方母、王菀之扮演的交通员被捕前后的经历都是真实的。对于许鞍华来说,对这些历史素材的取舍态度决定了这部电影形态,到底是要拍一部我党领导下的抗日传奇,还是一部普通人在非常时期下的舍生取义,很明显是后者。所以这里有大量的琐碎日常铺排,如吃饭、结婚什么的,即使是执行任务,手段也显得很业余,还有碰到好心的检查人员放她们一马的情节,这完全不是一个长期以来口味被谍战剧培养出来的普通观众所期待的样子。淡化了政党背景和组织的严密性,许鞍华就远离了这个题材本应具有的红色基调。全片用来调节节奏的是彭于晏,这个人物被赋予了传奇色彩和喜剧效果,除此以外,这基本上是一部文人电影,展现的是隐藏于人心凸显于市井的家国情怀,这很不类型化,但自有其价值,这也是许鞍华能守住的一条底线了吧。 《明月几时有》的编剧何冀平,写过话剧《天下第一楼》,还有徐克的《新龙门客栈》。“人说乱世莫诉儿女情,其实乱世儿女情更深”,这是《新龙门客栈》中的台词,这种乱世儿女情的描摹拿捏,也是何冀平最擅长的。但即使这样,无论是从编剧层面还是表演层面上来说,这里周迅和彭于晏的对手戏,都已经无法望当年林青霞和梁家辉的项背了。有趣的是,周迅在翻拍《新龙门客栈》的《龙门飞甲》中扮演了林青霞那个角色,而梁家辉在《明月几时有》中客串了一个当年亲历的受访者,虽然我对这种由演员扮演被采访者的做法并不赞同,但梁家辉演得还是很好。只不过我推算了一下人物的年龄,彬仔此时应该有80多了,这把年纪还在开出租车,谁不幸上了他的车,还是自求多福吧…… 周迅演方姑这个角色,我感受到的是吃力,并不是演技问题,毕竟年龄和地域差距在那里摆着。不过这也说明现在的香港年轻女演员是多么的青黄不接,我也实在想不出香港本土女演员有谁能胜任这个角色。 《明月几时有》中的两枚定海神针是扮演方母的叶德娴和久石让的配乐。比起《桃姐》中的洗尽铅华和风轻云淡,这里的叶德娴展现的是小人物掩藏于市井烟火气下的侠义和执着,明年的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配非她莫属。而久石让还是那个久石让,你一听就会觉得这就是那个记忆中的久石让,只是不知道他作为一个日本人,对于这样一部中国的抗日电影,他是以一个什么样的心态来创作的。 影片最后用一个平移镜头来结束回忆,将观众从乱世带到盛世,用明月映照下的繁华香港,来向曾经付出的牺牲致敬。 《明月几时有》被宣传为香港回归20周年的献礼影片。在上映的前一天,看到一个消息,外交部发言人说:“现在香港已经回归祖国20周年,《中英联合声明》作为一个历史文件,不再具有任何现实意义,对中国中央政府对香港特区的管理也不具备任何约束力。”(这个声明我原本以为要到2047年才完成使命的) 作为一个女二的角色,在豆瓣的影片条目下,居然找不到一张叶德娴的正面剧照,你知道为什么吗? 明月几时有,在中国,这个千古一问似乎是可以一直问下去的。

     4 ) 许鞍华的几何题

    大佐问锦荣“几”与“何”的问题。可惜历史并不是非平即仄,也不是这样一道几何题:在家国面与个体面之间填上日常细节与私人温情的辅助线就能得解。

    许鞍华试图聆听战火中的个体声音,进而复现家国史中的私人史,大画面里的小细节,意图与努力都看得见,然而在执行层面却困难重重。演员不在一个层次上演戏,观众的情感进进出出无法完全投入。由于剧本本身的局限(见//m.douban.com/movie/review/8643107/)和或许存在的剪辑问题,多数人物流于脸谱化。虽然终于不是“手撕鬼子”大义凛然的脸谱了,但“先让英雄救猫咪”有时候也难免露出套路。结构和节奏的问题很多人都谈过了(也不乏辩护者),这里只写几个感受到用心的有趣细节:

    一、

    方姑两次朗诵或默诵茅盾的《黄昏》都以“风带着夕阳的宣言走了”开始:

    風帶著夕陽的宣言走了。

      像忽然熔化了似的,海的無數跳躍著的金眼睛攤平為暗綠的大面孔。

      遠處有悲壯的笳聲。

      夜的黑幕沉重地將落未落。

      不知到什么地方去過一次的風,忽然又回來了;這回是打著鼓似的:勃侖侖,勃侖侖!不,不單是風,有雷!風挾著雷聲!

      海又動蕩,波浪跳起來,轟!轟!

      在夜的海上,大風雨來了!

    在影片中这段先渲染“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又点缀风雨飘摇之悲与逐渐浮显的革命冲动与朦胧希望。然而这其实是茅盾原文的末尾,前文太阳的热血宣言被省略了,“被风带走了”:

    哦,哦!我已經盡了今天的歷史的使命,我已經走完了今天的路程了!現在,現在,是我的休息時間到了,是我的死期到了!哦,哦!卻也是我的新生气快開始了!明天,從海的那一頭,我將威武地升起來,給你們光明,給你們溫暖,給你們快樂!

    影片中的人们等待的却并非是这高呼的太阳及其绝对的光明,而是“明月”的温柔救赎。这是许鞍华以香港视角对中国革命叙事的回应。影片中的“抗日”并非以家国为感召,而是以素朴的个人情感:爱、恨、恐惧与这些情感的共享为起点。说如何“恨日本人”却不必说如何“爱中国”甚至“爱香港”。茅盾的文学魅力于香港文艺女青年也是感官式的而非国族寓言式的。游击队员白日撑起突黑伞,面上带着预备就义的肃穆神色引知识分子过关,本来是很突兀不可信的(这种举动不是更容易遭来盘查?),但联系香港近年本土运动的语境,好像也不是那么难解了。若说真要以战争叙事呼唤某种“认同”,恐怕不是或至少不仅是许多人嘲讽的“献礼”的无奈甚至谄媚。这其中或许蕴含着某种不以本土立场为执念的本土性。

    二、

    方姑为了参加婚礼穿了旗袍做了妆发,拎上白色小坤包,却在赴宴前先去与未谋面的同志会合,光彩而雀跃地迎接她的革命初登场。再残酷的革命都有喜气的那一面。

    三、

    锦荣虽是国文老师,服装与饮食习惯都是西式的,带出香港的殖民前史。刚出场就大谈“法式焗蜗牛”,给大佐烤的羊小排似乎也是西洋口味。他给方姑的生日蛋糕与刘黑仔的眉豆米粿形成对比,前者方姑没来得及动口,后者则与刘分食,成为进入地下工作的味觉盟誓。

    最喜欢的还是黑暗中方姑和母亲餐桌上那一盘金瓜。日常的贫瘠与丰饶都在其中。

    四、

    方母在阳台上久等方姑不至。镜头随她转回室内,带过角落的盆栽开了红花。

    这是很骄傲的,一个人的从容。

     5 ) 这不是一部炮火连天的战争片。

    故事的背景是日本入侵香港的战争时期,而故事的主角方姑,其实本可以是这场战争中的最普通的经历者,可是她选择了加入游击队。

    影片的开始,铺垫了香港最后的一点平静,与已经开始的挨饿潦倒的生活,大批文人纷纷离港,原本的老师的方姑,在为了帮助自己“偶像”茅盾先生离开,意外结识刘黑仔。她过人的勇气,也受到刘黑仔称赞。而她是勇敢,内心也有犹豫。当她决定离开家的那刻,面对妈妈担心地责问“要打日本人,多你一个不多,少你一个不少”,她说“如果人人都这样想,还怎么会胜利”。她倔强,她有抱负,但其实她也有害怕,可是听到她这句让妈妈无法回答的话,第一次红了眼眶。

    直到,她听到了妈妈被带走的消息。她比谁都着急,但她也知道很难。与刘黑仔躲过了日本兵,听了营救的计划,她终于选择了放弃,她知道,救她的母亲将会失去的努力这么久的游击队。在个人与国家面前,她选择了后者。

    最后,方姑目送刘黑仔去了下一个需要他的战区,他们的结果我们都不知道,而影片不断重复的“等胜利了见面”,又有几个人在胜利了见到了面?整部影片,没有战争场面,没有炮火连天,更多的是阴云、黑夜与明月,或许是许鞍华导演所中意的视角,所展现的是在这场沦陷下,不同的人所做的选择与去向。

    客观的说,影片的问题也有,比如就人物塑造来说,不少角色有种“泛泛”的感觉,似乎可有可无,但也可以说,这也是这场战争中他们的角色。也由于角色的问题,虽然明星众多,但不少演员的表演空间并不是很大,周迅、叶德娴与彭于晏的戏份最多,而几场关键的戏,也集中在周迅与叶德娴身上,两位演员的演技确实为影片加分。

    周迅从《风声》的顾晓梦、《听风者》的张学宁,再到方姑。脑海中还记得顾晓梦写给玉姐的信,向她道歉,民族存亡之际,她必须做这样的选择;这一次的方姑,面对她的母亲,她依然要做出选择,演的实在是好。很多人所谓的周迅的表演没有灵气,我想说的是,演员是要服务于角色的,正如许鞍华导演所说,方兰就是个普通人,她也希望周迅“收起灵气,钝一点”,所以,最终呈现出来的方姑,不会有周迅的痕迹,也不会有曾经角色的痕迹,她就是那个战火时期的也勇敢也彷徨的方姑。

    坦白说,《明月几时有》作为献礼香港回归20周年的主旋律影片,而且从阵容来看又将走商业片的路线,之前就没有过多期待会成为一部口碑极佳的影片。目前来看,完成度不错,公子的表演很过瘾,目测最终评分会在6-7分吧。

    上影节首映结束后的三次掌声,第一次影片结束,第二次字幕显示音乐制作久石让,第三次字幕显示导演许鞍华。

     6 ) 山体滑坡躲子弹那个镜头美哭了

    明月几时有,周迅老师真的吓到我了,于是百度了一下,她今年已经43岁了,然后就不那么恐怖了……但是叶德娴老师却又让人觉得岁月并不可怕…因为沉淀的时光浸渍出生命的蚀迹~

    这应该算港版建国大业吧!众帝后大腕都只争露一面~可见一个优秀女导演的号召力!

    豆瓣上批评声一片,可我却真心觉得好看,绝对是上乘之作,我就奇了怪了,打打杀杀,血浆横飞,看不腻吗?

    谁说走向光明的表达只能用军队英雄们逆战的光辉正面,而不能用儿女妇孺姊妹书生断舍离的忠义侧面呢……这正是女导演特有的视觉宽度才能捕捉的生态全景~

    也许不像男人电影把伏笔藏入情节,最后一个反转让你五体拜叩。

    你再看一遍这部电影,母亲望女的身影,传递情报时假似迷情的动作,替同袍掘坟的关照,放弃亲人的悲恸渺小,这些细节没夹带着电影手法,而是演进了观众情感里。

    最后只一个止步的拥抱,一声枪响,一个今昔对比的转镜就激发出情感里隐晦的感动。何尝不是一次动容。

    我们不必政治正确的恭维这种类型片。就人们牺牲自己救那些陌生人这一点,还不够让良心震颤吗?

    周迅台词说,特殊情况下人才会变成这样,谁也没想到自己会在特殊环境下何样!这一句就试炼出多少人心,多少虚假,多少无奈,多少真金人格。

    是啊,那些恶意吐槽这部电影,特别五毛的抨击政治的各种大侠们怕是都是沦陷后的汉奸…为什么敢这么说呢?只一点,那些在和平下都做不到律己的人,谁敢言在严苛中不会苛待他人呢?

    最后想说,彭于晏的侧颜………和正颜反差好大呢!

    许导真是个把好钢用在刀刃上的导演,久石让的配乐够精致吧,请的演员一水儿的担得起角色,没有一分钱乱用在忽悠观众进场专用的大牌小鲜肉上,和无脑砰砰砰洗钱大场面的火药上,也没有奥运会开幕式级别的布景,就用镜头给你讲故事!

    那场山体滑坡躲子弹的戏让我知道原来枪战戏可以美的像史诗~女导演的视角真心是这种类型片里的一股清流~~~

    许鞍华导演千秋万代~~~

     短评

    人常在,月就常有。喜欢两组蒙太奇:方太太走了,下一个镜头是方太太种在阳台红红绿绿的瓜果蔬菜;方姑踮起脚看海的远处,下一个镜头香港今日的夜景灯火通明。

    4分钟前
    • 哪吒男
    • 还行

    電影結束,共響起了四次掌聲,為目前本屆所看影片之最。不說那些虛無的主義,只說尋常百姓對和平的嚮往,因貼近我們的市井細節與智慧而笑,為理解萬歲與捨生取義而哭。周迅依然出色,全片最佳表演來自葉德嫻。#SIFF2017#

    9分钟前
    • 一條魚佔滿了河
    • 推荐

    梁家辉的设定是最好的部分。抖动的嘴角,嚅嚅喏喏,曾经腥风血雨,如今也得靠开出租为生,躲在世俗的街头巷尾,谁又知道他的过往。从细部切入,从细部结束。但是主体故事的气质互相冲突。你说有主角,它又是群像;你说反高潮,部分又故意悲壮;你说它塑造悬疑感,但没有任何需要解谜的内容。感受奇怪。

    14分钟前
    • frozenmoon
    • 还行

    看来传情报还是得靠屁眼儿🙂

    18分钟前
    • t0psh1t
    • 还行

    打一星的,你们真的有认真看吗?

    22分钟前
    • 二十一杯酒
    • 力荐

    许鞍华用生活的平淡之鞘包容抗战的激情之刀,感觉比“黄金时代”要好,拍出了乱世中的市井气息。小人物抗战有种听天由命的感觉,然而却比任何主旋律都更贴近真实。遗憾的是三位主演的演技被配角吊打得无比惨烈。PS说许鞍华不懂宏大叙事的人是没看过“投奔怒海”吧...

    26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明月几时有》,非常许鞍华。大时代,小人物,对敌对友,对国对家,喷薄的情绪,却表达得细腻克制。一部难得演员演技齐在线的电影

    28分钟前
    • 费布勒斯
    • 力荐

    这样的题材,香港男导演们拍不出,只有许鞍华还在坚持,并拍得细腻克制。动人处,是周迅放弃救母后突然蹲地恸哭的一个远景;是叶德娴颤颤巍巍的可爱和挺身而立的沉静,以及与鲍起静两只老港女再度同框;是霍建华无法兑现的拥抱与彭于晏不诉离殇的诀别。它是悲的,又予人希望。江河万里有缘再见,珍重。

    29分钟前
    • 不良生
    • 推荐

    叶德娴给周迅那把伞时,便一下子进入到故事里去(叶真是好演员)。想方姑一人,大时代之下,是个人内心的痛楚,所爱之人都一一离去,明月虽已升上天空,所照之处空空茫茫,江山大义之下是人情的无所依傍,这是我觉得电影尤为动人之处。

    32分钟前
    • 邓安庆
    • 推荐

    可能之前打了一堆预防针期待过低,反而没有预想那么差。不过确实很无趣,主旋律文艺化,或者是艺术片的方式讲抗日,少见,但也确实缺少大众看点,不被喜欢也就正常了。叶德娴都是亮点,表演和角色都很丰满。梁家辉的不动声色也很棒。朋友都说王菀之很差,虽然不认识她,但真是差到一眼就认出来,厉害

    33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电影院# 喜欢的演员和导演一个个年华老去,灵性不再,即使如此也要珍惜在大屏幕上和他们倒数相会的日子,因为我也不再年轻,不知道下一次还有没有机会再看到他们,徐杰曾说观众是喜新厌旧的,很多演员上了年纪都没有戏拍。是这样的吗,也许固步自封的我,早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的脚步了吧

    37分钟前
    • 游牧人·芳汀
    • 还行

    “死不重要,不要连累队友啊” 久石让配乐恍如《悲情城市》,历史与革命的故事,让观感介于《黄金时代》和《十月围城》之间。逗比彭于晏,叶德娴更像主演,好久不见周迅,霍建华终于有超过5个表情的表演了。最后的平移镜头,串起古今,不同的香港,一样的情怀情绪…

    41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许鞍华根本不知道该如何拍一部“大片”,我简直不相信这部电影真的出自她手笔。那么多没头没尾的故事线索,那么多可有可无的人物,删掉春夏、霍建华、蒋雯丽,或者其他许多角色,对故事主线有影响吗?或者说这部电影有所谓的主线吗?叶德娴演技恐成唯一看点:)

    43分钟前
    • 阿暖
    • 较差

    二刷,“死不重要,不要连累队友”的中心思想概括的很好,许导放弃了擅长的小格局,但有其一贯风格,透过不同事件刻画女性之余转写家国,前2/3剧作相对完整,后面完全散掉,个别角色没有存在价值。幸有叶德娴撑场,串起后半部分,其他人表现不突出,最差不是霍建华而是灾难性的王菀之。

    46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还行

    许鞍华的戏就像森林一般,伫立着一个个枝枝叶叶的人物,平淡无奇之下却极美极摄人极富交流感。客串的明星之多堪称一部香港版建国大业(还看到卢巧音王菀之叶德娴梁文道你能信),表演没有惊喜却也都在水平线之上,值得看。

    48分钟前
    • 木一
    • 推荐

    《明月几时有》里最喜欢的两个地方,已经成为游击队中队长、历经枪林弹雨的周迅,在放弃营救母亲后,独自坐在屋中,屋外是慢慢暗下去的深蓝大海,她喃喃背起了茅盾的诗,上一次背这首诗时,她是一个时髦女文青,热爱左翼文化,那时有太多这样的文青,被文艺和时代推动,懵懂无知地走上一条刀

    53分钟前
    • 绿妖
    • 还行

    这不是一部炮火连天的战争片,女性导演的视角下,是那场沦陷中不同人的选择和去向。最令人感动的几场戏集中在周迅饰演的方姑身上,与母亲告别的倔强,放弃救母时的难过。整片虽有瑕疵,但周迅与叶德娴的表演就已称得上五星了。

    58分钟前
    • 吸橙
    • 推荐

    从电影整体的剧作结构上,它用第三人称视角来讲故事,留白了很多,故事整体上的前后逻辑也需要脑补,但从每场戏小的技巧上讲,它又是很类型片化的叙事技巧,每个故事段落之后做到了节奏的起伏。它用第三人称讲大的时代背景下,一群被遗忘的小人物,用充足的细节塑造一个时代的质感,很有诉求。

    60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角色多、故事平其实都可以接受,因为许鞍华擅长的那种普通人之间的感情互动倒是都还在。但叙事去政治化的最大问题就是人物动机缺失啊,导致观众看待整个片会感觉像都市传说而无法产生真正的共情。一个左派电影不应该只是都市传说啊。演员基本不入戏,演得好的好像只有叶德娴和永濑正敏...

    1小时前
    • 米粒
    • 还行

    难以评价,但确实质量上乘。

    1小时前
    • Mona Lishark
    • 推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