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科幻片 决战中途岛

    决战中途岛

    评分:
    0.0很差

    分类:科幻片大陆2019

    主演:艾德·斯克林,帕特里克·威尔森,伍迪·哈里森,卢克·伊万斯,丹尼斯·奎德,曼迪·摩尔,亚历山大·路德韦格,艾伦·艾克哈特,达伦·克里斯,尼克·乔纳斯,卢克·克莱恩坦克,杰克·韦伯,基恩·约翰逊,浅野忠信,大卫·休莱特,马克·罗斯顿,布雷南·布朗,詹姆斯·卡佩内罗,马修·麦考尔,格雷格·霍瓦尼西安,杰克·曼利,杰弗里·布莱克,瑞秋·佩雷尔·佛斯基特,卡梅伦·布罗德,杰克博·布莱尔,克里斯蒂·布鲁克, 

    导演:罗兰·艾默里奇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本线路为优质线路,可优先选择。

    猜你喜欢

    • HD中字

      真爱历险

    • HD

      月球叛军2:烙印之人

    • HD中字

      海王2:失落的王国

    • 正片

      神奇女侠2017(原声版)

    • HD中字

      天鹅挽歌

    • HD

      夺命双头鲨

    • HD

      锅盖头

    • HD

      流浪地球2

     剧照

    决战中途岛 剧照 NO.1决战中途岛 剧照 NO.2决战中途岛 剧照 NO.3决战中途岛 剧照 NO.4决战中途岛 剧照 NO.5决战中途岛 剧照 NO.6决战中途岛 剧照 NO.16决战中途岛 剧照 NO.17决战中途岛 剧照 NO.18决战中途岛 剧照 NO.19决战中途岛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电影讲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重要转折点——中途岛海战:经此一役,日本海军受到“降维打击”,美日海上实力反转,从而扭转了整个太平洋战场的局势。影片通过参战士兵和飞行员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带领观众逐步进入1942年6月初发生在太平洋中途岛附近那场令人难以置信的战争……

     长篇影评

     1 ) 《决战中途岛》打飞机打炮打航母,一部很爽的流水账

    大家一定知道咱们的老朋友艾默里奇吧,就是《独立日》,《后天》,《2012》那个导演。

    这一次艾默里奇带给大家的是《决战中途岛》,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或许正因为这样,才让影片和过去艾默里奇的特效灾难题材很不一样。

    这种不一样,导致《决战中途岛》的显得有点奇怪,不管从动作角度还是叙事角度,接下来我们就着这两点展开聊。

    既然是特效动作大片,我们先聊大家最关心的视觉特效,基本上也是管饱管够,海战相当精彩,尤其如果你是一位飞机控和航母控,估计你会更喜欢这部电影。

    影片讲述了二战期间的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了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真正加入到二战战场上来,1942年6月4日,中途岛战争爆发,美国在军事数量上以小博大,赢得了这场战役的胜利。

    《决战中途岛》的人物和线索展开得非常多,剧情以中途岛战役为主,但同时也买一送二,附赠珍珠港事件和炸东京事件,基本可以给观众展现了太平洋战争爆发初期最重要的那些战役。

    人物方面也是到达了人人皆为群演的地步,导演的用意无非就是想把影片真正的主角,放在中途岛和战争本身,而不是角色上,这样的处理方式,不是不可以,但处理得如何,后面会详聊。

    艾默里奇对大场面的把控还是很娴熟的,在片中的海战中,能把像我一位完全不懂战争战术的观众,也能简易看懂用什么办法收集情报,用什么方式打沉航母。

    《决战中途岛》的预算只有1亿美元,对于一部2个多小时战争题材电影来说,成本并不算高,相比较10年前的《2012》,不讨论通货膨胀的话,《2012》都有2亿美元的预算。

    同级别比较的话,几乎20年前的《珍珠港》,成本预算1.4亿美元,放今天估计得翻翻。

    说这些就是解释为何影片中的特效动作为何显得特别CGI,毕竟这个预算没办法像《敦刻尔克》一样,真的搬一台IMAX摄影机挂在战机上天去拍,所以几乎所有战争镜头,都是绿幕上完成的。

    这会让人觉得在看大型战争游戏的资料视频素材包,当然这里并不是贬义,因为如今的大型的战争游戏素材画面,出来的效果并不差。

    特效动作聊完我们来看看影片的叙事,这应该是近年大制作战争片最白开水的叙事结构了,影片从珍珠港开始,到美国决定还击,再到炸东京,准备中途岛战役训练,决战中途岛。

    这里其中的每一个环节,导演尽可能做到还原历史经典桥段,包括历史人物说过的每一句话也照搬进来。

    这样的平均分配的说故事模式的弊端,会让影片看起来不像一部电影,每一场历史事件堆积在一起,看起来面面俱到,但整体来看就是一盘散沙,碎片化处理得太多,就导致影片失去了焦点和重心。

    换句话说,影片更像是一部经过加工的主旋律军事记录片,别说导演魅力了,连电影的叙事魅力都不复存在了。

    很多人会拿《决战中途岛》和《珍珠港》作比较,很显然《决战中途岛》不管在叙事上,人物塑造等各方面,都没办法和《珍珠港》作比较。

    虽然在今天看来,《珍珠港》主角们的三角关系喜当爹情节确实有些狗血,但起码《珍珠港》在完成清晰震撼的珍珠港事件时,还加入了小格局人物的细腻情感,从共鸣的丰富层面来说,《珍珠港》做得非常好了。

    对了《珍珠港》的导演是卖拷贝哦,没想到吧,当年卖拷贝还是能拍出正常出色的电影的。

    回到《决战中途岛》,基于这样走马花式的白开水叙事,影片中的角色自然就不会成

    为主角,而是隐藏在战役中去,成为推动战役的群演。

    《决战中途岛》的叙事模式其实和《2012》差不多,《2012》是世界末日为主角,以男主为第一逃生冒险视角去展开,但《2012》就把预算成本放在了刀刃上,片中的角色除了主角还算脸熟外,其他的角色在当时并没啥存在感,这也让观众把焦点放在世界末日本身。

    前面我说了这么做不是不可以,但让我纳闷的是,为何《决战中途岛》还请这么多一线演员,好演员本身没办法施展演技,这也算是一种成本浪费了。

    而且《决战中途岛》的对白和角色的状态,感觉每个人都活在2019年而不是二战时期,影片里的每一个人物,完全没有任何紧迫感,似乎每个人都看穿历史面纱,觉得这场战役一定是势在必得,而且美军一定是会胜利的。

    最让我觉得可笑的是,连日军的角色状态,也是放眼欲穿他们要输的感觉,要知道真实历史里,当日军偷袭完珍珠港取得胜利后,整个日本都处在极度膨胀的状态,感觉自己是世界第一,这也是导致之后日本骄兵必败的原因。

    片中各种人物和对白,实在没法制造一丝的紧张感,我在看电影的过程中,就一直在想,什么时候到中途岛决战呀,我就是想来看看特效怎么样的,别在那飙文戏了。

    而真正厉害的真实历史改编题材电影,是让观众即使清楚历史事件结果的同时,还能在影片得到紧张感,这才是剧本编织的力量。

    最后,我给《决战中途岛》6.8分(3.5星),作为一部战争题材的爽片,影片抛开了战争反思和残忍,单纯突出整个太平洋战争初期的大场面,艾默里奇把他自己的最优点和最缺点都贡献给观众了。

     2 ) 看完《决战中途岛》,我终于想坐过山车了

    我对于院线的大片集中感,一个在暑期,一个就是11月。

    今年的11月,大片也不少,尤其是好莱坞的。

    这几年院线看得越来越少了,以前长期出差经常错过,后来养成了新电影要放一放再决定要不要看的习惯。

    今年的11月,想着还是去看了《决战中途岛》,近年来难得的大型海战史诗电影。

    最开始是看到导演艾默里奇,知道大场面跑不了了。

    虽然对战争片没那么迷恋,但对于大场面的战争片,还是很感兴趣的。

    看完这部电影后,最大的感受就是:真实。 这种真实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叙事真实,一个是观影真实

    影片讲述的是二战中的著名战役——中途岛海战。

    对于历史题材电影,我们已知事件结果,想要看的并不是剧情的悬念,而是事件发展过程中的具体细节,以及身处其中的各色人物的心理状态。

    《决战中途岛》脉络很清晰,把中途岛战役的前前后后进行了铺陈式的交代。

    当然,有些历史情节因为画面呈现需要做了一些艺术化修改,但总体上还是符合历史的。

    如果历史迷或军事迷只是为了纠错而看电影其实没太大必要,真想要做战争历史研究的话,不去看书籍资料至少也是看纪录片吧。

    电影之所以是独立存在的一种艺术形式,就是它能够通过适度的处理,让现实中的事件有如梦幻一般呈现在你的眼前。

    让你在观影过程中,不经意间被某一个画面、某一句台词、某一段音乐深深吸引,从而在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然后随着岁月的揉捻,慢慢地融化在你的体内。

    所以,从电影艺术角度来看,《决战中途岛》是可以被称作真实的。这种真实,是相对的真实,是艺术化的真实。

    《决战中途岛》的叙事真实,不仅是历史事件的真实,更是人物心理的真实。

    我对于二战历史并没有深入的了解,印象中只觉得当时的美国是最牛的,他不是怕打,是不愿意打。而当日本对他们出手之后,没用多长时间,美国就干脆麻利地报了仇。

    看啊,我对于那次事件的印象多么浅显,只停留在中学课本的概括性描述中。

    但我不是不知道其中的复杂,只是没有机会去仔细回想。毕竟小时候理解相对单一,没有想到背后的方方面面。

    《决战中途岛》看后,那场战役于我而言就不只是历史书上简单的文字了。

    它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个个真实存在的生命

    在影片中,我不仅没有感受到什么决胜的关键、伟大的战役,甚至没有感受到多少的大义凛然、英雄主义,反而更多的是感受到那些冰冷的战斗装备中真实的肉体,感受到那些士兵的害怕、痛苦、无奈,以及不得不去选择的勇敢、坚持、决绝。

    影片中俯冲轰炸机队长Dick Best数次鼓舞士兵,尤其是他的机枪手James Murray。

    能感觉到,那些士兵是真的不想再回去打仗,包括队长本人也是,谁都不想去,谁都知道去了可能就回不来。

    可是,你可以不去,但总有人要去

    如果没人去,那真是“全美国要讲日语了”。

    这种情节,很真实。

    尤其对于被各种抗日神剧弄得脑仁的国人来说,这样的影片才能让人感觉是在真真实实地看电影

    因为电影中的人,也是在真真实实地活着的。

    虽然看的是一部战争片,但我会因为没有在片中看到空喊口号的、好像没有灵魂的机器人而感到轻松。

    当然,东方文化中的家国情怀和民族精神确实来得更重。

    只是不得不说,我们拍的很多战争类作品中,那些突兀的情绪和尴尬的台词往往会让观者感到出戏。就是因为,那不真实。

    美国人也有自己注重的东西,比如他们很看重的“回家”,几乎每部好莱坞战争片中都会出现。

    但那份“回家”里,不仅有要去战斗的英勇,更有不想战斗的无奈。

    除了己方,对于敌方的描绘也显得真实、客观。

    影片中有一个镜头令我印象非常深刻,是一个飞在上空的日军飞行员,看到下方日军舰队被美军炸毁后,流露出绝望悲痛的神情。

    即便日军是战争发起者,但那一刻,那名飞行员作为一个真实的人,表现出的那份悲伤,同样令人心痛。

    而影片中对于日军将领的呈现,无论是作战前的精密部署、还是作战中的镇定指挥、亦或是战败后的悲壮赴死,都能够让人感受到客观与真实。

    不是丑化了敌军,我们就显得高尚。而是正因为敌人的强大,与他们的战争,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较量。

    不得不承认,这样去拍战争片,真的很大气

    在此,也更深刻地体会到为何要反战

    因为无论谁胜谁败,总有人要死。

    那些战亡名单,不是数字,是一个个鲜活的人。

    此片的大气再次凸显,它并没有刻意地去深刻,而是用恢弘的场面和细致的视角去打开你的全部感官,至于如何体会,交给你自己。

    那种感受,才是真正真实的、属于你自己的感受。

    接下来要说的是,观影真实

    两个小时的电影,竟一点不觉拖沓。

    一方面是因为海洋和天空这种开阔大场面的视觉吸引,另一方面就是战斗机主观视角的体验式观感

    直至此刻,我整个人都还处于轰炸机俯冲视角的状态中。那个视角在片中反复出现了太多次,且视角实在新奇,所以印象极其深刻。

    虽然也看过很多战争片,但这种俯冲视角我还是第一次这么直观强烈地感受到。

    片中把这种轰炸机叫“无畏式”,名字真好啊,太能描述那个俯冲的状态了。更夸张些地说,是“自杀式”

    我们都知道士兵本就需要具备勇敢的特质,也知道开战斗机的更不是一般人。但当那个轰炸机的主观视角一次次出现的时候,我还是觉得,这简直是对人性的一种巨大挑战

    那是几乎垂直于地面的飞速俯冲,必须要掌握好飞机的状态,并且把握俯冲与拉起的关键节点,而且还要躲避甲板上的炮火攻击、以及上空可能出现的被击落的战机。

    那需要怎样的勇气,去克服本能的恐惧,一丝一秒不能分神,时刻保持冷静,迅速做出判断。

    当然,即便是经过训练,也不是所有飞行员都能完全做好。就像那场战役中,大部分的美军战机都被日军击落了。一方面是因为训练不足,但更重要的,是那种状况已经是非人的挑战了。正常人怎么能掌控地那么精准,无论是掌控自己的内心、还是自己的战机、亦或是掌控敌军的动态。

    最后能活下来的,真的只有像Dick Best这样极富天赋并勤于训练的人,同时还需要有好的运气

    我是真的被那种状态震撼了,久久不能出离。

    我在想,那种状态,如何能够凭己身体验到呢?

    然后想到了——过山车。

    下次再遇到过山车……

    我,一定要去试一次。

     3 ) 说一下这片子的几个点

    1、对美国鱼雷质量黑的非常到位,全片美国鱼雷就没有一个炸了的; 2、很多人觉得这个片叙事太散,但珍珠港、马绍尔小规模空袭、杜立德轰炸东京再到最后的中途岛确实是一个非常清晰的逻辑链条,也就是回答了“为什么会有中途岛几个”这个问题; 3、不仅没有回避而且反复渲染了美国飞行员水平太菜这个问题; 4、海战场面上几乎所有的关键镜头和情节都给了SBD和俯冲投弹过程,没错,单从结果上来说,一开始陆航、F4F和TBD的几轮突击几乎都是白送人头而没有给日本机动部队造成任何实质性的损害,但他们为整个战局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同时吸引了大部分护航战斗机的注意力,我觉得他们的牺牲精神和发挥的重要作用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

    5、由于过分黑南云导致这个片在实质上有点美化日本人,事实上南云也不过是个不太优秀的执行者,中途岛失败的主要责任应该在山本、黑岛和源田三个人身上,然而本片山本伟光正得如同一个先知,剩下两位则干脆没怎么出场; 6、不明白山口多闻为什么戏份这么多, 可能因为他全场出的错最少加上最后殉舰在美国人眼里显得特别悲壮吧; 7、不得不提的是可能是由于大量中资的关系美国人这次终于肯承认杜立德空袭给中国带来了多么可怕的灾难了,为掩护杜立德队及在随后惨烈的浙赣会战中牺牲的英勇同胞们永垂不朽。

     4 ) 战争之美?省省吧

    看到有人评价《决战中途岛》:竟然拍出了战争之美。

    “竟然”二字流露出评论者的“不可思议”,潜台词是:战争怎么可能是美的呢?但影片却拍出了它的美,太不可思议了!

    是啊,战争怎么可能是美的呢?

    它理应是残酷的、暴虐的,其残忍程度远非我们这些嚼着爆米花、吹着暖风的和平年代的看客们所能想象的。

    正如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导演的《父辈的旗帜》中,片头的那段独白:“每个人都自以为了解战争,特别是那些未经沙场的人们。

    看《决战中途岛》,最让我感到不舒服的,是它对于“战争残酷性”的有意回避。

    说它是有意的,并不冤枉它。

    因为导演罗兰·艾默里奇素来以拍主旋律电影见长,《决战中途岛》也不例外。

    而一部主旋律电影的本质就是:歌颂

    歌颂什么?

    歌颂战争吗?当然不是。

    歌颂的是:人类在面对战争时的英勇无畏。

    发现了没有?

    这里面有一个陷阱。

    当影片把战争作为一个不可避免的前提,不去深究,转而去歌颂战争中的人们多么勇敢、智慧,以至于在人类面前,战争都变得渺小的时候。在这种对于苦难的悬置以及美化的过程中,在一阵阵对于奇迹的欢呼声中,反思的空间终将被高涨的情绪彻底填满,直至不复存在。

    而那句经典的断语“所有的战争电影,都是反战的”,也势必沦为一句空话。

    你可能会说:不对啊,影片还是展示了战争的残酷性的。你看看那熊熊的烈火,硝烟弥漫的战场,再看看那一架架坠落的飞机,一艘艘沉没的战舰……这还不够惨吗?

    对,不够,而且很不够。

    你仔细看,在这些被精致的构图所框定的画面中,你看到的不是人间地狱,不是血雨腥风,而是英雄的试炼场,是奇迹诞生的神坛。

    画面的美粉饰了战争的丑,此其一。

    其二,真正的残忍不是数字所能彰显的。它也无法通过死了多少人、毁了多少架飞机来展示,而必须要落实到个体的伤痛之上

    这份伤痛又分为两面,肉体的和心理的。

    先说“肉体”。

    如果一部战争片回避掉了断臂残肢、鲜血淋漓,又何谈残忍?

    《决战中途岛》对此有所展现吗?

    极少。

    片中最直观呈现残忍的画面,就要属那句烧焦的尸体了。

    但很快,那残忍又转化为一种温情。主人公拾起地上的戒指,回忆起同窗之谊。

    至于其他展现“死亡”的方式,也同样是被温度紧紧包裹的,而不是常见于战场之上的那种冷冷的死亡。

    它们几乎都可用另一个比“死亡”更具审美价值的同义词代替,比如牺牲,比如献祭,再比如慷慨就义、凛然赴死。

    真的是一派雄壮,几无悲情。所有的死只为共同托起那寥寥无几的活的“英雄”,于是代价也可在顷刻间一笔勾销。

    是,英雄主义——特别是战场上的英雄主义,格外令人动容。

    但每每说起“英雄”,我总会想起《父辈的旗帜》里的主角。

    他最怕别人叫他“英雄”,他说:“我不是什么英雄,我只是尽最大的可能不被敌人杀死而已。

    再说心理上的伤痛。

    《决战中途岛》更是鲜有涉及。

    尽管它讲了很多人物,但无一例外,都不曾深入人物的内心,而只是停留在对其外在行为的叙述上。

    有群众,没群像。

    这也是这部电影很大的问题。以至于它会成为脸盲症患者的灾难,看着一个个人出现在屏幕上,却都面目模糊、性格难测,最后谁也没记住。

    其实,战争给人造成的创伤,心理远大于肉体。

    这是战争最残忍的地方。

    还是拿《父辈的旗帜》举例。

    影片讲述的是中途岛战役近三年之后的硫磺岛战役。

    美军占领了岛上的折钵山,在山头插上国旗,这一象征“胜利”的画面被媒体拍下,引起国内的轰动。

    照片上插旗的6名士兵被捧为“英雄”,其中的3名幸存者得以离开战场,回国参与为战争募款的活动。

    虽然离开了战场,可3名士兵却像是把魂丢在了那里,只剩下僵硬的躯体回来了。

    影片用大量的细节来强化这种心理伤痛。

    比如,三人参加庆典活动,记者的闪光灯频频闪烁,烟火满天,三人晃神中,镜头直接切回战场,只见空中满是照明弹的光亮,枪火不停在黑夜中冒出火光……

    再比如,宴会上,主办者将照片上插国旗的一幕做成了乳白色的蛋糕。

    这时侍者走过来,在上面淋上了鲜红额果酱,士兵看着眼前的一幕,意识瞬间回到了战场。

    这种心理伤痛,还会蔓延至死者的家人。

    有一位士兵原本不在照片里,却被误认。政府为了不影响募款,只得劝说三名士兵将错就错。

    在庆功宴上,这位死者的母亲找过来,问其中一位士兵,“照片上哪一个是自己的儿子?”

    士兵看着眼前这位希冀与落寞并存于脸上的妇人,只得硬着头皮,随便指着一个背影:“他,就是您的儿子。”

    这些情节的设计,实在太震撼了。

    它们比那些直观呈现残忍的镜头,还要有说服力,把战争的残酷性——那种对于死者、幸存者同样巨大的摧残,都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它还告诉我们:在战争的极端语境下,用“英雄”来称呼幸存者都成了一种残忍。

    在战争面前,所有人无一幸免,全都是失败者。

    抛开美化战争的这一层面,回归电影,《决战中途岛》又怎么样呢?

    我还是要说,它很平庸,平庸到让人无话可说。

    影片以流水账的方式,讲述了中途岛战役的前前后后,有人说它拍出了纪录片的感觉,哪有啊?顶多算是百度百科级别的“战争简述”。

    刚才我说影片在人物塑造上是“有群众,没群像”。

    那么叙事上则是:有事件,没故事。

    什么是故事?

    故事讲述的是人在事件中的挣扎。

    这种挣扎不仅体现于外部事件对人的纠缠,更体现于人物内心隐藏的困境。

    举个例子,比如《硫磺岛的来信》中的西乡,原本只是个面包师,却应召入伍,前往九死一生的硫磺岛。

    他畏战,想活,一直计划着逃命、投降,直到他遇见了栗林中将——一位怀抱家国情怀又充满人道主义精神的儒将,他才意识到这世间真的有另一种人,比起苟活,他们更愿意有尊严地死去。

    尽管如此,影片也并没有顺理成章地去宣扬牺牲精神。

    栗林的存在,只是给西乡原本懦弱的内心注入了一丝勇气。

    当西乡看到一位美军士兵将栗林中将象征着尊严的枪别在腰间时,他彻底爆发,挥起铁锨,完成了无力的反抗。

    他终究不可能成为英雄,但却成了一个更有尊严感的男人。

    这就是一个好故事。

    战争只是外部事件,核心是人物的心理转变。

    也只有这样,故事才能从线性的讲述中挣脱而出,获得一种更有高度也更具温度的质感。

    说了这么多,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我都没法给《决战中途岛》及格分。

    有人说,战争场面拍得不错啊,特别是对俯冲轰炸机的展示,挺过瘾的,看得人热血沸腾。

    好吧。

    如果一部战争片只有战争场面,那就像一部爱情片只有床上动作一样,不就成了A片了吗?

    如此一来,我们到底在为什么而大呼过瘾呢?

     5 ) 五灭美国不过瘾,炸仨航母才是这位大导的第一次满足

    提到罗兰·艾默里奇,我的第一反应不是《独立日》《后天》《2012》,不是他新拍的《决战中途岛》,也不是“好莱坞拆迁专业户”、“全球地标毁灭者”的名头。

    而是写在他姓氏里的“有钱”——Emmerich

    艾默里奇,正经八百的本土富二代,老爸拥有豪华园林机械厂。上大学时,艾默里奇就凭借雄厚的后勤保障,游遍欧洲和北美。

    当年看了《星球大战》,立刻转到导演系学习,毕业作品要求拍一部短片,因为过分有钱而没有限制,艾默里奇拍了一部100分钟的《诺亚方舟法则》,成为德国有史以来制作成本最高的学生作品

    质量也不错,成为了1984年第34届柏林国际电影节的开幕电影。

    那会本土媒体称他为“辛德尔芬根(德国城市)的斯皮尔伯格”,听着是好话,实际是热爱新浪潮的欧洲影评人在挤兑他。

    所以艾默里奇很快进入好莱坞,拍够爽够震的科幻灾难片。

    拍到今天,他连自己都很难超越了,于是带领拆迁队穿越到二战,重点破坏珍珠港、中途岛和日本航母。

    这是他记挂了20多年的中途岛战役,是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典范,扭转了太平洋战争的局势,避免了美国人民学日语的悲惨结局。

    这也是一场拼运气的战争,用艾默里奇的话说——

    美军幸运地破译了日军情报密码,幸运地确定了AF就是中途岛,而不是在南太平洋。最最幸运的是,在当时美军最大航空母舰,企业号航母迷路之后,一个叫做米克拉斯基的人凭直觉跟上了一艘日本驱逐舰,并认为这艘驱逐舰应该是在归队途中。如果不是他,美国人可能就输了。

    但拍电影就没那么幸运了,好莱坞已经不爱投资战争片了。

    2016年的《血战钢锯岭》基本没在六大片场拿到一分钱,众多小片厂凑了4000万美金,能拍出最后的大场面,全靠导演梅尔·吉布森会省钱。

    艾默里奇也挺难,“好莱坞的制片公司当时不愿意拍这部电影,所以我满世界找投资。”

    辗转反复,直到2017年,艾默里奇才圆了梦。

    他曾在电影里五次把美国和地球推向毁灭边缘——《独立日》《哥斯拉》《后天》《2012》《独立日2》,但都不过瘾。

    艾默里奇告诉我们,《决战中途岛》是他第一次真正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虽然杀青后又重拍重剪了四五十天,虽然一开始几位日本演员不相信他,但能把电影拍出来,他就视为“突破”了。

    我们也聊了时下热门的话题,他不中意120帧的技术,对漫威电影的火爆十分不解,也分析了好莱坞为什么不再热爱战争片。

    01、满世界找投资,第一次可以按自己意愿行事

    Q:20年前你就想拍“中途岛战役”,根源是什么?

    艾默里奇:我常常都在想,在中途岛奋战的这些人,不能被忘却。就算在美国,也没人知道迪克·贝斯特(轰炸机飞行员),他们或许知道尼米兹(美国海军五星上将,指挥中途岛战役),却不知道其他大英雄。

    迪克·贝斯特

    Q:从战争片层面上讲,你有怎样的抱负?

    艾默里奇:抱负?嗯,希望能不一样,能给观众新的感受。对我而言有意思的是,不仅仅是去拍摄一场战争,而是全面体现这6个月中的情报分析、战略部署、俯冲轰炸等,俯冲轰炸是美国人能赢的很大原因。

    我一直有个感觉,就是战争片的拍摄必须非常贴近人物,不能泛泛地讲一个大型故事。

    我们选了3条主线,情报官埃德温·莱顿、作战指挥官切斯特·尼米兹,还有“企业号”航母。6个月的奋战后,这个航母对赢得战争具有关键意义。还有日本指挥官的故事,对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他们的很多指示是很大胆的。

    Q:之前的《珍珠港》,为了强调影像感,镜头会跟着一颗炸弹直接炸到战舰里,《决战中途岛》你怎么去呈现这个战争的场面?

    艾默里奇:你说的那个镜头我很了解,我觉得那算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不太喜欢那种所谓不能拍的、没法拍的镜头,即使是全数码模拟出来的镜头,我也要想想我要用摄像机拍的话,角度放在哪、怎么拍,才能够还原现实。

    Q:电影也使用了不少飞行员主观角度,轰炸机俯冲时让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艾默里奇:不仅仅是主观角度的问题,虽然这是了解飞行员视角的重要因素。我们在其他方面也做了很多尝试,比如多角度的俯冲。

    后来我把所有镜头剪辑好之后,发现不是很满意,于是下定决心,重拍所有的俯冲镜头。之后大概花了六到八周的时间,进行高强度的重拍重剪工作。

    每个人都担心不能按时完成,我跟他们说非重做不可,因为给观众俯冲的真实感受才是最重要的,我很高兴我这样做了。

    Q:李安在《双子杀手》中用了120帧的技术,你有没有想过使用或者开发一些新技术?

    艾默里奇:不会,我不大相信这种技术,价格昂贵,制作复杂。毕竟全世界绝大多数的电影院都只能播放2K的影片,这个比例甚至是99%,你基本是为2K服务,那就要尽全力将2K做到最好。

    如果你有非常好的表演,不论是用广角还是近景,都能拍好。这对我来说是很重要的,比技术更重要。

    Q:拍了那么多商业大片之后,《决战中途岛》对你来说还有什么大的突破吗?

    艾默里奇:让我想一想。就是我终于拍出来了?(笑)好莱坞的制片公司当时不愿意拍这部电影,所以我满世界找投资。

    目前为止最大的一个突破是,我第一次可以按自己的意愿行事,比如我不想走老套路来描绘日军,也不想要有大的欢呼场面,尽最大可能地进行真实描述。

    Q:你会一直坚持自己的想法?

    艾默里奇:我可能更极端一点。作为导演,在好莱坞不能听到“NO”就停下来。

    02、日本演员一开始对这部电影表示怀疑,好在我拍的不是日本陆军

    Q:二战一直是电影创作者重点关注的历史,但一战好像不太被人问津,你怎么看?

    艾默里奇:我认为历史学家也很难解释清楚,一战中大家到底是为什么而战,那纯粹是民族主义。

    二战更有意思些,当时法西斯势力上涨,德国有希特勒,意大利有墨索里尼,西班牙有弗朗哥,日本也可以说是信奉法西斯主义,好像法西斯掌控了整个世界。

    而西方的同盟国,比如澳大利亚、美国、英国、法国的部分区域,是与法西斯主义做抗争的,大家是为“让什么统治来世界”而战,这是相当重要的战争。我们必须要教育现在的年轻人,不要忘却战争历史,否则一切将会卷土重来。

    Q:几位日本演员要呈现自己国家的残忍和失败,作为导演,你有跟他们进行特别的交流吗?他们传达了什么观点和态度?

    艾默里奇:一开始,他们其实是持怀疑态度的,因此我做了相当多的说服工作。最后让他们相信,我会公平、正确、准确地体现日本海军的形象。

    幸运的是,这部电影讲述的并不是日本陆军,日本陆军在中国及世界各地都做了非常多的坏事。

    据我研究,日本海军与陆军是完全不一样的,他们要么在英国留过学,要么在美国留过学,所以英语很好,非常了解美国,对同美国开战一直都持质疑态度。他们始终试着说服当时统治全日本的陆军,不要跟美国作对。

    当时的日本首相东条英机是陆军大将,根本听不进去。所以当海军说赢不了美国时,陆军的回答是,一定会赢。

    Q:电影中出现了一位在中途岛拍电影的福特先生,没有交代结局,你能讲一下他的背景信息吗?

    艾默里奇:约翰·福特是当时好莱坞非常著名的导演(4获奥斯卡最佳导演奖,为史上之最),拍摄了很多西部片。二战开始后,一些导演希望通过拍摄战争电影,让人们充分了解到自己的儿子们、父亲们都在战场上的经历,于是奔赴前线。

    福特的一个海军朋友跟他建议说,如果你真想拍摄一些实况,就应该去中途岛。他真的去了,发现中途岛调来了多架飞机,接着就突然发现自己身处战争。

    他没有去防空洞躲着,而是爬上了屋顶拍摄,并且受了伤。他拍摄的《中途岛战役》时长18分钟,还获得了1943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

    约翰·福特

    03、我不喜欢超级英雄,也不太理解漫威为什么如此成功

    Q:你的多部电影里都讲述了飞行员,你有没有过成为飞行员的愿望?

    艾默里奇:我的家庭是有飞行员传统的。我有一个未曾谋面的叔叔,是二战时期的战斗机飞行员。

    他的肺原本就不是很强健,驾驶战斗机上上下下诱发了隐性结核。战争结束后,他就一直咳血(影片中有类似情节),后面越咳越多,送到医院时,为时已晚。我大哥莫夫根·阿莫里的名字就是取自这位叔叔。

    后来,莫夫根和我另一个叔叔海恩斯成了飞行爱好者。我从来没想过成为飞行员,但我对飞行和飞行员非常尊重,也很有兴趣。

    Q:你的很多电影都出现了英雄,跟你小时候的经历也有关系吗?

    艾默里奇:很简单。你去回顾我所有的电影,会发现讲述的都是非常普通的人,不得不去面对一些难以置信的怪事。比如外星人入侵,洪灾等。对我而言,描述普通人如何在非常状况下应对这些挑战,从而成为英雄是很重要的。

    我不像某些人一样喜欢超级英雄,因为我根本就不理解这回事。我不明白世界上为什么会有超级英雄。

    我在德国长大,那时候根本没有漫画可读,我很惊讶超超英电影会如此成功,或许是因为人们都希望能成为超级英雄,但我并不理解。

    Q:那你怎么看待漫威电影?

    艾默里奇:早期的某些电影我还是喜欢的,我很喜欢第一部《钢铁侠》,还有《蝙蝠侠》。他们之所以能成为超级英雄,是因为才能。而一旦事情变得太不可思议的时候,我就不再能理解了。

    04、战争片越来越少,是因为耗资巨大而且不能拍续集

    Q:1976年的《中途岛之役》也是群星云集,场面很大,对你的影片有没有什么影响?

    艾默里奇:并没有很大的影响。我认为那部电影,在当时的战争片中也算不上是较好的,他们用了很多纪录片的镜头,将纪录片镜头和常规镜头结合到一起是很奇怪的。

    Q:你最喜欢的三部战争片是什么?

    艾默里奇:《遥远的桥》、《拯救大兵瑞恩》,还有一部50年代末60年代初拍摄的小电影,叫做《桥》

    《遥远的桥》让我们了解到组织一场战争是多么困难。它对敌我双方的描述是均衡的,在基本想法上跟《决战中途岛》很相似。

    《拯救大兵瑞恩》是我看过的电影中,最让人沉浸的一部,尤其是英国、美国军队从海滩登陆的一幕相当好。

    《桥》很酷,反映了希特勒对军队的思想灌输,即使德国人当时已战败,他们却还要去捍卫那座桥。

    Q:跟八九十年代不一样的是,传统的战争片越来越少了,你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艾默里奇:原因很简单。战争片的拍摄越来越难,耗资巨大,又拍不了续集,所以好莱坞的兴趣也越来越低。

    Q:这样说战争片的未来好像一片惨淡?

    艾默里奇:我想战争片始终都会有人拍,只是规模缩小而已。我目前所知的就有两三部正在制作中。我认为最重要的历史事件就是二战。

    Q:你接下来的创作计划是什么?还是战争片吗?

    艾默里奇:我的下一部影片是科幻片,有灾难成分

    同时我还在筹备一部讲述1511年起,也就是16世纪初,关于玛雅人的电影,有点类似《与狼共舞》。

    还有一个大型电视节目,是关于古罗马体育运动的,有格斗者、火战车等。我一直都在尝试糅合各种元素。我对历史片一直都有浓厚兴趣,现在拍这些片子,将人们带入到一个已经消失的世界,是相对容易一些的。

    *文 / 空山


    *本文首发于【第一导演】公众号(ID:diyidy)

    *文中图片均来源网络,如有疑问请联系本号。

     6 ) 人类历史最后一次浪漫主义色彩的海战

    好电影就想写评价,对我个人来说可以全星,但为何给四星,我后面会说到,我的观后感只能用“畅快享受”四个字来形容了,对于一个喜欢看二战史和海军及海战史的历史爱好者来说,此片就是身临其境的的一种精神体验了,电影的魅力不是那些枯燥的文章和书本或者图片可以比拟的(当年的大片《珍珠港》也让我激动的好一阵,现在看其实史诗感不强)

    太平洋战争期间的每一场海战无论双方阵营如何,站在历史角度来说,这都是人类战争史最后一次极富浪漫主义色彩的海战,就算现在的US.NAVY的飞行员也无法切身理解当年那种开着老式螺旋桨飞机冒着密集的防空火力必须飞到足够近才能投弹的战争体验是怎么样的,每一次出任务死亡率非常非常高,用中国一句俗话叫“脑袋别在裤腰带上”,这可不是现在那些开着超音速飞机,雷达能探测到几百公里,然后在防区外进行超视距攻击也就是丢一刻导弹立马转头跑的这些现代飞行员可以比的,二战时期每一个优秀的海军飞行员无论美国海军还是日本帝国海军,万中挑一的好手,花了无数资源和时间,在从航母上起飞后的那一刻,基本都是做好回不来的准备的,所以当一架飞机回来的时候,最开心的不是别人是这架飞机的地勤保障,飞行员牺牲的话,最难过的也是他们,当此部电影中大篇幅描写这种冒着防空弹幕进行绝命攻击的场景,说明罗兰导演是明白那场事关东亚人民以及美国和世界命运的战斗的精髓所在,人类战争史上最后一次极富浪漫主义色彩的海战!而130几分钟的时间里,从描述山本五十六的担忧和无奈,到依照整个太平洋战争的时间线一步步推进到伟大的中途岛战役,包括珍珠港事件、以及最著名的杜立特空袭,令人感动的是,罗兰导演或者说美国主流价值并没有忘记中国人在这场战争中承受的苦难,以及中国军民帮助美国飞行员的事迹,75年前中美两国是肩并肩的战友,日本陆军对于中国平民的无差别杀害以及日本海军杀害美国战俘这些描述,就是在告诉大家当年的日本人是多么的无耻和残暴,也就更凸显了,这些海军飞行员的勇者无惧了,其实战争刚开始,us.NAYV无论是水手还是飞行员,都是菜鸟,和一直号称“月月火水木金金”(周一到周六没有周日,也就是从不休息的训练)的日本海军根本无法比,战争初期的美国海军飞行员在日本的精英飞行员眼里都是肉鸡,而美军的装备也大多都不如IJN的好,比如零式战机在初期无论速度还是爬升率都比美军的好,战争初期美军的鱼类哑火率极高,片中也有体现,但是比耗飞行员,日本最终还是耗不起,精英飞行员基本上中途岛之后就死绝了,精英军官如山口多闻也都折损不少,IJN从此往地狱越走越近!所以导演其实很努力的在130分钟里将这个史诗故事的故事线和细节表现出来了,顺便也点出了日本海军和陆军不合的基调,但是呢,毕竟对于普通观众来说,在自身没有丰富的历史知识作铺垫的情况下,确实很难在130分钟内完全搞明白状况,别说中国观众,就连如今的美国人自己都不是很清楚这段史诗,所以无论中国还是美国其媒体总评并不高,当然也不坏,但就是没有达到大片该有的评价,原因就是很多很多观影者说自己看的一头雾水,当然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毕竟拍摄战争史实,只能依照真实历史来,没办法做太多的艺术化加工(某国的神剧不谈了),但就算如此,罗兰导演也是将这个历史事件演绎的非常成功了,其实此片在我心中足够在豆瓣拿全星了,但是站在大众的角度来说,确实很难完整接收和理清影片中的信息,然后将信息串联成一场电影盛宴,比如AF缺水这个剧情,是中途岛海战的关键中的关键,美军就是用这个是弹出日军的情报指向!确实比较硬核!顺便说一句,想要通过电影更多的了解这一场战争的话也可以看看前几年日本人拍摄的电影《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可以从IJN和整个旧日本的角度来了解!

    所以给四星也是代表我心中的一种理想主义的理念,虽然显得有点中二,其实很多喜欢战争史,看战争电影的朋友,大多都反战的,虽然这人类历史上最后一次浪漫主义时代的海战史诗很精彩,但其背后是几百上千万的生灵屠戮,我希望以后的战争历史电影,能有更好的手法去展现历史事实,让更多的人能真正了解到什么是战争,从而努力去避免战争!旧日本帝国就是活生生例子,错误的去发动战争的行为,只会遭致灭亡,错误的去鼓吹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只会变得疯狂

     短评

    这就是那种绝对不能在影院错过的电影,超大银幕、轰隆隆的音效、火光四射的大场面,把整个影厅炸的天昏地暗,整个人放空 瘫在座位上接受海空大战的洗礼。这些年被漫威超英荼毒的都已经忘记真正的战争片是怎样的了,其实这些真实发生过的战役、真实存在的战士才是我们现实世界的超级英雄。罗兰·艾默里奇这部中途岛没有狗血的爱情,没有恶心的煽情,就是实实在在的给你科普那段惊心动魄的故事,战争越残酷越能衬托和平的来之不易,正如片中所说,没有人想要战争,希望世界永远和平 Love and peace~

    4分钟前
    • 杀手的小学同学
    • 推荐

    怎么港…这个片吧,就好像那种,每次你一觉的自己快到了,他就换姿势了的男人。

    5分钟前
    • 一只小海绵
    • 还行

    好爽,紧张得手心冒汗,《决战中途岛》这种片子必须在巨幕上,才能感受到牵一发动全身的感官冲击和内心震撼,俯冲、横扫、爆炸、燃烧,天空辽远、海洋苍茫,烟雾的尽头似有一阵阵呛人的火药味、冰凉的海水扑面而来,美、日两国的对决,是信心勇气的对决,也是关乎国运对决,片子结合真实历史、真实人物场面做工到位,选角很有信服力,每个人物棱角分明,都有自己的人格魅力。战争片的拍法,无外乎以小见大、管窥一豹或者全景展示、排山倒海,拍惯大场面的罗兰·艾默里奇无疑是后者,这次也没让人失望。

    10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蛮喜欢这个表面“稀碎”的剧本,主旋律的底子、老派的作风,但做了许多碎片化处理。一男主+四男二,都是穿针引线的人,串联起将近上百号人物。巨大的群像(看过战争片中最大群像之一)、繁多的视角与散落的线索,也有效规避了个人英雄主义和煽情伦理问题(因为人太多所以不会过度煽情)。这种戏里的情感就是要淡化、简约,才能打动人。对日方的正面刻画也很出色。他们同样是坚毅、有血有肉、有担当有情义,从写到演都处理得圆满。不过,必须要指出本片最大的问题——在海空大战的场面上,特效cg用得太多,不免虚假。特别是在看过《敦刻尔克》后再看这种视听系统,实在是比较廉价、落伍了。

    14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时代巨幕点映 整体质感还不错,特效加分,真实度也算比较合理(美军战斗机居然缺席,只有无畏大战零式),剧情没有狗血,但将领形象感觉不如老版。

    18分钟前
    • Crazy Ivan
    • 推荐

    战争科普片,没怎么渲染战争残酷,反而很有娱乐指数。剧情“一拖三”,看中途岛,赠偷袭珍珠港+轰炸东京,就那些战役都捋了一遍,却惊喜欠奉,讲了一个连小白都能看得懂的战争史故事,所以叫科普。场面好看,且第一次在电影中详尽的展示了“俯冲轰炸”这种华丽又危险的战术。艾默里奇每次给美帝拍马屁都开挂,这次也不例外,难得的是这次还塑造了立体的反派。主角几位演员跟原型很像(尤其尼米兹),但我方人员云集了漫威+DC+速激的反派,倒是搞笑

    23分钟前
    • 乌鸦火堂
    • 推荐

    Ed Skrein 才是真男主啊,这大概是他在权游之后拿到的最好的一个角色了,军装甚至有点蒙哥马利克里夫特味,关键这角色刚好还叫Dick Best……

    27分钟前
    • 王大根
    • 推荐

    美国主旋律,但我感动了。主旋律战争片控制好立场才高级,这部电影做到了,歌颂美国军人同时,也不一昧抹黑日本军队,可以说不偏不倚了。海战场面宏大密集好看,把我轰傻了,挺好。

    30分钟前
    • 小烨
    • 推荐

    两个多小时的片长却丝毫不显冗长,卡司里全是熟面孔,心里默默挨个相认。最触动还是那幕:日本指挥官宣布战败,自己要随战舰一同销毁沉没。旁边的人说,我也留下来,一起欣赏月色吧。你知道的,有些瞬间的确即是永恒。看正如片尾打出的那行字:大海铭记不朽。

    34分钟前
    • 眠去
    • 推荐

    想起二十年前在电影院连看三场《珍珠港》,从下午一直看到晚上。本片在故事上延续珍珠港之后的美国反击,全是身临其境的战争场面,我也找到了为什么喜欢看二战题材的电影,因为这里面有生活中太少的“男性气质”,包括日本士兵们刚毅的眼神,最后落泪也是日本将领与战舰共存亡的气魄。

    39分钟前
    • 蒜 | BOY A 🌈
    • 推荐

    我出镜最多的电影

    43分钟前
    • 鱼雷
    • 还行

    五星给它的克制。羡慕美国的是,它们不需要深刻,不需要反思,不需要挖掘人性,可以毫无历史包袱,毫无争议,毫无合法性危机,干脆利落地歌颂他们的英雄永垂不朽!387?

    45分钟前
    • luer..一串字母
    • 力荐

    完美还原战列舰大道。完美还原贝斯特炸沉赤城。基本还原友永仗市机群起飞。基本还原飞龙号弃船山口多闻和加来止男与舰艇同沉。

    48分钟前
    • Die Katze
    • 力荐

    我熊熊燃烧的直男魂啊!好几次肾上腺素化成眼泪飙出了眼眶。首日场几乎清一色全男生,但是扛不住热血阿姨就爱看揪心又痛快的战争片啊~关键是卡司阵容也太豪华了吧。丰川叔出来的时候,跪了一下,浅野叔又跪了一下,伍迪叔又跪了一下……整场看下来都是喜闻乐见的老熟人,忍不住感慨了无数个“卧槽!”。作为老美的主旋律抗日大片,并没有刻意矮化日本人,将日本人呈现得愚蠢弱鸡,而是拍出了智谋与勇气的较量,最后火烧战舰的一场戏,甚至拍出了英雄末路、大势已去的悲壮感,哭得我……满脸是政治不正确的泪水。很开心没有安排缠绵腻味的爱情线,专注于展示战事,展示人与人之间的张力。娱乐指数4颗星,养眼指数5颗星。一本满足。

    53分钟前
    • 匡轶歌
    • 推荐

    完成度非常高,大大超出预期,本来还怕被拍成特效娱乐大片,结果意外地朴实踏实,叙事稳扎稳打,人物塑造传统淳朴,有了点看老片的感觉,不足之处当然也有,战线拉得太长导致重心分散,留给中途岛时间局促了些,如能再多一个钟头会更完善,经费严重不够军舰建模复制黏贴导致个别镜头产生“bug”,也有一些小细节失误,另外就是对鱼雷机中队的自我牺牲欠缺交待,会让不熟悉战史的观众误以为鱼雷机全是废材,实际上是鱼雷机吸引了零战与敌水面舰防空火力,为SBD俯冲攻击航母争取了空档。但总体瑕不掩瑜,要支持鼓励。二刷归来在大E官网上看了各中队战报,脉络更加清晰,对照电影,人物细节真是做得不错了,比如Gaido击落Betty、被俘被杀和Dickinson迫降被菲尔普斯号救起转送企业号的细节都有呈现,Gallaher的戏份则给了Best。

    55分钟前
    • Favillae
    • 推荐

    在这个片子里面看到杜立特行动还是特别意外的,虽然并没有命中什么重要设施,但其现实意义远大于实际意义。卢克伊万斯看得人都好了🤓🤓

    57分钟前
    • V.
    • 推荐

    本质上就是常规的好莱坞大片,但是看惯了抗日神剧再来看这部电影,差距真的太明显了。我们被抗日神剧残害多年,已经快要忘记正常的战争片是什么样子了。正常的战争片里没有裤裆藏雷、手撕鬼子、八百里开外一枪干掉鬼子……只有缜密的情报工作、精心策划的战略、以及抱着必死的决心和敌人拼个你死我活。敌人的战舰更多、装备更现代化,但是他们也有最顶尖的情报人员,最不怕死的战士。不是把观众当傻子的抗日奇侠,而是血淋淋的恶战。迪克·贝斯特这种以身体、以未来为代价取得胜利的军人值得铭记,布鲁诺这种宁死不屈、绝不泄露机密的军人同样伟大。日本军官选择和军舰一起沉入海底的镜头让人印象深刻,这不是美化敌人,而是尊重敌人。优秀的战争片尊重敌人,拙劣的战争片丑化敌人。因为丑化敌人就是丑化自己,尊重敌人就是尊重自己。

    1小时前
    • 朝暮雪
    • 还行

    现在还能有人扎扎实实拍二战,拍英雄,难得。好莱坞已经没人愿意投战争片了,耗资巨大,没法拍续集,连艾默里奇都不得不满世界找投资。《决战中途岛》完全不是《珍珠港》那套披着战争片外衣的爆米花逻辑,气质更偏六七十年代经典老片,当然技术要比以前进步太多。电影用了大量飞行员主观镜头来展现美军出奇制胜的关键--俯冲轰炸,临场感极强(拍空军海军确实比陆军视觉更刺激)。除前线外,还展现了后方情报部门、指挥部门的工作,让这一历史转折点充满玄奇色彩:“我为美国历史上最重大的一次情报失误负责。”三线并行之下,片中群像人物也都非常精彩。包括对日本海军将领的复杂刻画,对善良的中国底层村民的刻画,还致敬了一下约翰·福特导演,揭示对于当前局势下的今天,和平究竟意味着什么。

    1小时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我一直以为二战的转折点是 李云龙攻打平安县城

    1小时前
    • 五桶
    • 还行

    对比日本人想当然的激进,与其说美国人靠运气赢得了中途岛之战,倒不如说靠的是全军上下的稳扎稳打赢得了逆转太平洋战局的一战。而导演艾默里奇似乎也深得自己镜头下的尼米兹的真传,四平八稳地交出了一张新时代语境下令人满意的好莱坞战争电影答卷。编剧韦斯·图克和艾默里奇其实已经为观众做了“减负”,前者精准抽取了重要节点和人物进行戏剧加工,后者则通过强有力的控场,辅以其拿手的壮阔视听表现手法,将中途岛之战前、中、后的真实亮点和细节投射在了大银幕上。这是一个窥视文化和人文主义占据主导地位的时代,在这种时代语境下,以及美军常年征战导致的美国国内自发性反思与海外颜色性批判,越来越多的好莱坞战争电影开始追求对战争中的个体情感进行无限放大和关切,但完整地展现一场战争,仍需经典全景+群像式战争电影。

    1小时前
    • 圣迭戈-北岛
    • 力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